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0期
编号:10395905
牵引法对腰椎间隙作用的X线量化测定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10期
     【摘要】 目的 用X线测定L 4 ~L 5 椎间隙在牵引法治疗前后的距离变化。方法 按照李氏诊断标准,选取145例病人,在其初诊和牵引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X线侧位片检查,测定两椎间隙的距离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由此探讨椎间盘的生理病理情况,为了解判断椎间盘的生理病理情况提供客观依据。结果 牵引法扩充L 4 ~L 5 椎间隙的平均值是2.15mm,扩充值与年龄成反比。结论 X线对椎间隙的量化测定是临床上评判牵引治疗效果和椎间盘生理、病理状况的一个客观手段和指标。

    关键词 椎间隙 牵引法 X线 椎间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10-0867-03

    The function of traction for the lumbar
, 百拇医药
    interspace is to measure by X-ray

    Wang Jihong,Lin Tianzhe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experience is to measure by X-ray the changes of the interspace between the4th and5th lumbar vertebra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ction.Methods 145patients were chosen in accord with the Li’s Diagnostic Criterion.The X-ray examinations from the lateral side were conducted individually to the patients in the first visit and after two treatment courses of traction.The changes of the interspace between the two vertebrae were obˉserved and the result was analyzed.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are exˉplored by this method to afford the objective proofs for the estimation.Results The adverage extention,which was found to be an inverse ratio to the age,of the interspace between the4th and5th lumbar vertebraes was2.15mm after the traction.Conclusion The quantified measurement to the interspace of vertebrae by X-ray services as a method and index to assess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to them.
, http://www.100md.com
    Key words intervertebralspace traction X-ray intervertebral disc

    在临床上,腰椎间隙变窄是一种很常见的骨性解剖位置的改变,它还是腰椎间盘退化改变后椎体与椎体之间距离改变的一种必然结果。到目前为止,腰椎间隙变窄进行牵引治疗后还没有一种手段对其疗效进行客观测评。腰椎间隙变窄则是腰椎间盘退变后X线最直接、最主要的间接反映指标,腰椎侧位片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较大 [1] 。我们通过对腰椎间隙的量化测定来评定牵引法的疗效和椎间盘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部分与此相关脊柱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和临床价值。

    这次实验的实验对象全部选取腰椎间隙变窄的病人进行牵引治疗,在牵引前后分别对椎间隙进行X线距离量化测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病例选择标准 根据李氏诊断标准,X-ray侧位片上显示L 4 ~L 5 椎间隙距离10~12mm是正常 [2] 。临床上因个体差异,L 4 ~L 5 椎间隙与其它椎间隙相比较小于10mm者可诊断为L 4 ~L 5 椎间隙变窄。

    1.2 病例选择 这次实验测定的病例全部选取L 4 ~L 5 椎间隙进行观察,病人第一次就诊时行X线侧位片检查,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人诊断为L 4 ~L 5 椎间隙变窄。BP低于143/94mmHg,无心脏病史。

    1.3 一般资料 这次实验共收集病例145例。男患者82例,女患者63例;年龄24~66岁,其中20~30岁的31例,30~40岁的30例,40~50岁的29例,50~60岁的29例,60岁以上的26例。X线侧位片显示,除L 4 ~L 5 椎间隙变窄外,伴有椎体骨质增生126例,占86.9%;伴有腰椎生理曲度改变102例,占70.3%。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腰酸、僵硬、乏力等腰部不适症状。
, 百拇医药
    1.4 检测方法 将侧位片置于阅片灯上,用厘米尺对X-ray侧位片上所显示的L 4 ~L 5 椎间隙进行检测,上点以L 4 椎体后下缘中点为准,下点以L 5 椎体后上缘中点为准。

    1.5 治疗方法 采用广州羊城医疗器械厂生产的ATA-ⅡD型自动腰牵引床对病人进行牵引治疗。牵引力采用以下标准;男性=自身体重×95%,最大力不超过70kg;女性=自身体重×90%,最大力不超过60kg。牵引方法:全部采用间断牵引法,牵引6min停1min,总共治疗时间30min/次。疗程: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行X线侧位片复查。治疗期间嘱病人多卧硬板床休息,避免负重和过度疲劳。

    2 结果

    以扩充距离0.5mm为组段标准,共分8个组进行统计,实验结果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牵引治疗2个疗程后扩充距离(mm)统计结果(略)

    以上145例患者总的平均扩充距离是2.15mm,这表明牵引法对腰椎间隙变窄的治疗作用是很明显的。扩充距离在0.5mm以下的病例有24例,在本次实验中被视为无效,为了探求原因,我们以10岁为组段标准,共分5个组段进行统计,其结果见表2。

    表2 扩充距离0.5mm以下病例统计

    在本次实验中,在平均扩充距离2.15mm以上的被视为显效,共有78例,占56.55%,为了探讨其原因,我们以10岁为组段标准,共分5个组段进行统计,其结果见表3。

    表3 平均扩充距离2.15mm以上病例统计(略)

    从表3可以看出,平均扩充距离2.15mm以上的病例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表明年龄越小,其平均扩充距离就越大。从表2、表3可以看出年龄与扩充距离具有相关性。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腰椎牵引法是国内外对腰椎间隙变窄的常用治疗手段 [3,4] ,椎间隙的变化与椎间盘退化突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作为主要诊断依据。椎间盘的退化是众多脊柱疾病的基础性病理变化 [5] ,而椎间隙是一个含水量高达88%的白色浆状体 [6] ,又是一个缓冲震荡、承受压力的垫性组织,其退化变性一般在20~30岁之间 [7] 就开始了,纤维环出现裂隙,所以这次实验以20岁为起点进行病例收集,旨在对椎间隙的量化测定更具广泛性。有关腰椎间盘损伤、变性、退化后椎间隙改变的研究报道比较多,比如胡有谷 [1] 就论及因为髓核含水量的变少,在成人可出现局限性的进展性的椎间盘高度变小,进而引起椎间隙变窄;辛立强 [8] 等人用X线观察了正常成人的椎间隙;但对牵引治疗前后腰椎间隙变化的量化统计则未见报道。姜瑛等人 [9] 对颈椎牵引进行过X线的量化研究,但其测定距离是以整个颈椎为目标,而临床上则以某一个或两个椎间隙变窄多见。虽然不少学者认为X线的改变与临床并不一致 [10] ,但椎间隙变窄的X线表现则是椎间盘已经开始变性退化的必然反映,而且椎间隙变窄也是腰部其他骨性、肌性病理改变的基础性改变,例如椎体和椎关节骨刺形成,前、后纵韧带的松弛, 椎间孔内径的改变等。Friedenberg ZB [11] 等学者也认为椎间隙变窄在脊柱病变中处在关键位置。所以,不管临床症状如何,我们对腰椎间隙进行X线的量化测定,对判断衡量椎间盘的生理、病理情况和牵引治疗效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这次实验结果表明,牵引法对腰椎间隙变窄的平均扩充距离可以达到2.15mm,以扩充距离1.5~3mm的病例数最多,有79例,占总病例数的54.5%,说明牵引法治疗腰椎间隙变窄是切实有效的,为降低腰椎间盘内的压力、促使受损椎间盘形态和功能的恢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虽然各地对牵引法运用方式不一样,比如仪器设备、牵引重量、牵引方式、治疗时间等,可能会影响牵引效果,但这并不排斥牵引法在治疗腰椎间隙变窄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椎间盘的退化变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程度不一样,40岁以后其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的变性皆很明显 [12] ,含水量严重降低,整个椎间盘全面纤维化、钙化以至变薄,导致椎间隙变窄,在这一年龄阶段,腰椎间盘要通过牵引恢复其正常的充盈状态并维持其垫性功能,可能性很低。故表2所统计的无效病例中,40岁以上的有21例,占无效病例总数的59.9%。而在78例显效病例中,腰椎间隙的扩充距离与年龄成反比,也正是椎间盘的退化与年龄成正比的结果。年龄越小,当椎间盘外在压力消除时恢复其原有特性的能力也越强,与DeCandido等人 [13] 所研究的情况相一致,椎间盘退化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 百拇医药
    CT和MRI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的解剖学形态,是目前为止椎间盘最理想的检测手段。但二者都必需在椎间盘有解剖形态学改变的情况下才能对椎间盘的功能状况做出判断,而椎间盘损伤通常在晚期才表现为解剖形态的改变,早、中期的退化变性,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退变,最初都表现为组织学改变,以纤维环、髓核和软骨板含水量下降最常见,其后可表现为蛋白多糖和胶原的改变。显然,CT和MRI并不能检测椎间盘早、中期的退化改变,对这一时期椎间盘的观察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技术的运用,这项技术在临床开展的技术难度高、成本大,还不能作为一种常规检查进行应用,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指标可对椎间盘尚未突出但已处于损伤变性的阶段进行客观评估。虽然CT和MRI也可以检测椎间隙,但从目前二者的临床应用来看,它们在诊断脊柱病变上的临床价值不在椎间隙,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它们也不是最佳选择,而且从影像学角度来讲,X线对椎间隙的检测效果与CT和MRI相比较并没有质的差别,故为了了解判断椎间盘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所进行的椎间隙检测,X线应是一个理想的手段和指标,可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 http://www.100md.com
    治疗前后椎间隙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认为椎间盘在治疗前后其解剖形态也发生了改变,由薄变厚,维持其垫性功能,是扩充了椎间隙的结果。扩充距离的多少应与椎间盘解剖形态学的恢复程度成正比。扩充的距离大,全盘水性含量增多,导致椎间盘充盈,厚度增加,也预示椎间盘可恢复程度较高,其纤维化或硬化程度低,重塑其结构的可能性较扩充距离小或无变化者要大。从这一点,可以间接地整体地反映椎间盘的功能形态,对在临床上确立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等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63;136.

    2 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8.

    3 Burton CV.Conservative munagement of low back pain.Ostgrak Med,1981,70:168.
, 百拇医药
    4 冯金升,李义凯.自身重力牵引对腰椎间隙的影响.中华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4):62-63.

    5 余庆洋阳,赖加京,马小敏,等.腰椎间盘突出后椎间隙变化的 临床研究-附110例X线平片及CT片分析.中医正骨,2001,13(3):7-8.

    6 北京按摩医院编.中国按摩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08.

    7 Coventry MB.The interveretbral disc:Its microscopic anatomy and pathology.PartⅢ:Pathologic changes in the intervertebral disc.J Bone Joint Surg,1945,27:460.

    8 辛立强,陈相民,等.正常成人侧位X线片腰椎间隙的观察及其变量分析.青岛医学院学报,1996,32(3):235-236.
, http://www.100md.com
    9 姜瑛,于子娟,陈绍进,等.颈椎牵引X线研究及临床应用.颈腰痛杂志,2000,21:274.

    10 王兆信.老年颈椎临床X线研究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1,7(4):31.

    11 Friedenberg ZB.Degenerative change in the Cervical spine.Bone Joint Surg(Am),1959,41:61.

    12 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5.

    13 De Candido P.Annular tears and disc degeneration in the lumbar spine.A post-mortem study of135discs.J Bone Joint Surg Br,1992,72(5):687.

    作者单位:1 510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广东省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04-07)

    (编辑 青山), http://www.100md.com(王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