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特点与急诊科转运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科转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的策略。方法 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临床特点,并发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原因。结果 本组病例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左心衰,发生急性左心衰者73.9%梗死部位累及前壁。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窦(缓)停+逸搏心律较常见。室速/室颤的发生率为10.3%。结论 急诊科转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强调转运过程中的心电监护,鉴于利多卡因有潜在的致心功能恶化的副作用,所以不推荐常规使用,一旦出现室速/室颤,以电除颤为首选。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急诊科 转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5-041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容易出现并发症导致病人死亡,这就导致患者从急诊科转运到住院部存在很大的风险。随着冠心病监护病室(CCU)的建立,我们对AMI急性期的临床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分析了我院2000年8月~2002年11月间住院的11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指导急诊科的转运工作。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6例患者诊断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1979 年),急性期界定为发病后1周内。其中男83例,女33例,平均年龄64.7岁(30~94岁)。心肌梗死部位有:(广泛)前(间)壁53例,前壁+下壁12例,下壁(+后壁)38例,下壁+右室6例,后壁5例,心内膜下2例。共死亡24例,死者平均年龄69.7岁。
2 结果
2.1 116例AMI患者梗死部位与并发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的关系 见表1。
表1 AMI梗死部位与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的关系(表略)
2.2 116例患者急性期所见心律失常见表2。大部分病人发生2种以上的心律失常,其中12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室速/室颤)者有3例在此之前出现了频发或二联律室性早搏,9例之前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 百拇医药
表2 116例AMI患者急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图略)
2.3 24例急性期死亡患者死亡原因见表3。其中1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者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 例死于心律失常者包括:室速/室颤2例,窦性停搏+逸搏心律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逸搏心律1例。
表3 24例AMI急性期死亡者死亡原因(表略)
2.4 由急诊科接诊的AMI患者67例,在转运过程中无死亡,8例在转运过程中给予静滴利多卡因,占11.9%,48例作者单位: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静滴硝酸甘油,占71.6%。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以前壁受累最为常见,本组占56%,与国内报道相似 [1] ,因此,临床上常见并发急性左心衰的AMI病例多为前壁受累者,本组为73.9%,值得我们注意。本组AMI病死率20.7%,高于国内相关报道 [1~3] ,这可能与本组高龄患者较多有关,死亡原因以急性左心衰最为常见。
, 百拇医药
AMI急性期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可以合并两种以上的心律失常,其中较常见的是室性早搏、窦(缓)停+逸搏心律,室速/室颤的发生率为10.3%,与国内报道一致 [2,3] 。由于在CCU中病情观察严密,一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能立即得到治疗,而且部分室速只是短阵性的。所以本组中仅2例由于室速/室颤死亡,且他们此前所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s分级仅1~2级,可见室速/室颤的发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lown’s分级高低无必然关系,可无任何心律失常先兆表现,提示我们应该在AMI急性期重视心电变化的监护,尤其在急诊科接送病人过程中应强调胸痛病人的现场心电图检查和转运过程中的心电监护。
我院有半数以上的AMI患者通过急诊科接诊收住院,由急诊科转运到住院部的过程中没有心电监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担心在此过程中病人因心律失常而猝死,所以主 张使用利多卡因。CAST试验 [4] 提示AMI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弊多利少,本文结果显示,导致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左心衰,而利多卡因的负性肌力作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心功能的恶化,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利多卡因,一旦出现猝死,以电除颤和胸外按压为首选。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急性心肌梗死协作组.海南省1986~1996年48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8,4(4):215-217.
2 广东省冠心病协作组.广东省1984~1992年6371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例临床概况.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5,1(1):1-3.
3 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1972~1983年住院病例的临床概况及发病趋势监测.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5,13:162-165.
4 The 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CAST)Investigators.Prelimiˉnary report:effect of encainide and flecainide on mortality in a randomˉized trialof arrhythmia suppres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l J Med,1989,321:406-412.
(收稿日期:2003-03-13) (编辑罗 彬), 百拇医药(卢一郡)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急诊科 转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5-041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容易出现并发症导致病人死亡,这就导致患者从急诊科转运到住院部存在很大的风险。随着冠心病监护病室(CCU)的建立,我们对AMI急性期的临床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分析了我院2000年8月~2002年11月间住院的11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指导急诊科的转运工作。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6例患者诊断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1979 年),急性期界定为发病后1周内。其中男83例,女33例,平均年龄64.7岁(30~94岁)。心肌梗死部位有:(广泛)前(间)壁53例,前壁+下壁12例,下壁(+后壁)38例,下壁+右室6例,后壁5例,心内膜下2例。共死亡24例,死者平均年龄69.7岁。
2 结果
2.1 116例AMI患者梗死部位与并发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的关系 见表1。
表1 AMI梗死部位与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的关系(表略)
2.2 116例患者急性期所见心律失常见表2。大部分病人发生2种以上的心律失常,其中12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室速/室颤)者有3例在此之前出现了频发或二联律室性早搏,9例之前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 百拇医药
表2 116例AMI患者急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图略)
2.3 24例急性期死亡患者死亡原因见表3。其中1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者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 例死于心律失常者包括:室速/室颤2例,窦性停搏+逸搏心律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逸搏心律1例。
表3 24例AMI急性期死亡者死亡原因(表略)
2.4 由急诊科接诊的AMI患者67例,在转运过程中无死亡,8例在转运过程中给予静滴利多卡因,占11.9%,48例作者单位: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静滴硝酸甘油,占71.6%。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以前壁受累最为常见,本组占56%,与国内报道相似 [1] ,因此,临床上常见并发急性左心衰的AMI病例多为前壁受累者,本组为73.9%,值得我们注意。本组AMI病死率20.7%,高于国内相关报道 [1~3] ,这可能与本组高龄患者较多有关,死亡原因以急性左心衰最为常见。
, 百拇医药
AMI急性期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可以合并两种以上的心律失常,其中较常见的是室性早搏、窦(缓)停+逸搏心律,室速/室颤的发生率为10.3%,与国内报道一致 [2,3] 。由于在CCU中病情观察严密,一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能立即得到治疗,而且部分室速只是短阵性的。所以本组中仅2例由于室速/室颤死亡,且他们此前所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s分级仅1~2级,可见室速/室颤的发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lown’s分级高低无必然关系,可无任何心律失常先兆表现,提示我们应该在AMI急性期重视心电变化的监护,尤其在急诊科接送病人过程中应强调胸痛病人的现场心电图检查和转运过程中的心电监护。
我院有半数以上的AMI患者通过急诊科接诊收住院,由急诊科转运到住院部的过程中没有心电监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担心在此过程中病人因心律失常而猝死,所以主 张使用利多卡因。CAST试验 [4] 提示AMI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弊多利少,本文结果显示,导致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左心衰,而利多卡因的负性肌力作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心功能的恶化,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利多卡因,一旦出现猝死,以电除颤和胸外按压为首选。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急性心肌梗死协作组.海南省1986~1996年48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8,4(4):215-217.
2 广东省冠心病协作组.广东省1984~1992年6371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例临床概况.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5,1(1):1-3.
3 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1972~1983年住院病例的临床概况及发病趋势监测.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5,13:162-165.
4 The 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CAST)Investigators.Prelimiˉnary report:effect of encainide and flecainide on mortality in a randomˉized trialof arrhythmia suppres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l J Med,1989,321:406-412.
(收稿日期:2003-03-13) (编辑罗 彬), 百拇医药(卢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