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中医
编号:10396684
浅析肾主骨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5月 第4卷 第9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9-1379-02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它可以引起病人周身骨骼疼痛,身高缩短、驼背、呼吸功能障碍以及病理性骨折,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者可致残,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根据该病的证候体征与中医骨痿、骨枯、骨痹等相近,目前多数学者认可“骨痿”病名。由于该病发病率高和后果严重,即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已经引起各国

    医学界高度重视。祖国医学对该病早有认识,尤其“肾主骨”理论与该病关系密切。因此,中医“肾主骨”理论的研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肾主骨理论的历代文献论述

    肾主骨理论最早由《内经》提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肾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肾主骨”包含肾主养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方面的联属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于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肾充则髓实”,提出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肾所藏之精,所主之液可化生骨髓,骨髓又滋养骨骼的生理关系。同时还指出了肾主骨在病机上的相互影响,如果肾精不足,则出现骨骼病变。《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藏精于肾,……是以知病之在骨也。”《灵枢·本神》曰:“精伤则骨酸痿厥。”反之,骨骼的病变可以伤及骨髓,累及肾。亦即是说,骨的发育或虚损与肾有关。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提出筋骨的鼎盛时期,女子在28岁,男子在32岁。从现代的研究证实,骨矿含量最高的年龄为30岁左右,此后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少。
, 百拇医药
    2 肾主骨理论与骨痿发病的相关性

    肾主藏精,肾主骨,骨为髓府,骨的盛衰与肾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素问·痿论》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肾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内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阐明了骨痿发生的病机是大热伤肾阴,骨不得濡养而发生骨痿,这为后世认识骨质疏松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华佗在《中藏经》云:“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邪气妄入,下流腰膝,则为不遂。”《金匮要略》在描述骨痿的发病机理时指出“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两者都认识到骨痿、骨痹的根本原因在于肾虚,外邪趁虚而入致成痿痹。后世因此受启发逐渐认识了骨质疏松症。

    至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对关节痹痿症的认识有所提高。刘河间《河间六书·诸痹》曰:“身寒大衣不能热,肾水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故挛急附子汤主之。”李东垣《东垣十书·骨痿》:“肾气热,生骨痿,故足不任身。”指出骨痿与肾的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并根据病因病机提出了相应的治则和方药。
, http://www.100md.com
    在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可以没有疼痛,其在《景岳全书》中云:“痿由内脏不足之所致,但不任用,亦无痛楚。”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痿病症治》指出:“痿病之论,阳明火证,肾水不足以滋之,则骨空不能立……无怪经年累月愈治愈惫也。”认识到骨痿慢性发病过程与难治性,并指出“骨中空虚”应预防并发骨折。

    3 肾主骨的理论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现代研究

    骨质疏松症是以在单位体积内骨量低于正常为特征的骨骼疾患。其主要表现为骨质的有机成份生成不足,继发钙盐减少及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所以又称为骨质减少症,乃因骨质吸收超过骨质形成所致。原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或绝经后妇女,根据文献记载,所有超过50~60岁的男人和超过40~50岁的女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的老年妇女易患本病。其病因学说很多,其中以生殖腺机能减退和活动量减少二者的可能性最大。这恰好与肾主骨理论之“女子七七天癸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绝”及“丈夫七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相吻合。
, http://www.100md.com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目前虽然尚不十分明确,但大体可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内分泌因素。包括钙调节激素,生长调节激素,性激素。(2)免疫因素。(3)营养因素。(4)废用因素。(5)遗传因素。通过中医现代研究证明:肾主骨理论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医肾的理论包含有内分泌的作用。其中与骨代谢有关的有垂体的某些促生长激素、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等。这些腺体以及分泌的激素对骨骼的生长代谢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的机制构成“肾主骨”功能的主要内容。这即是说,因为分泌因素造成的骨质疏松是肾主骨理论的主要作用之一。肾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遗传因素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应与肾先天之精有关,而免疫因素、营养因素应与肾后天之精有关联,这些因素造成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变化与骨痿证的病因病机有许多相似之处,仍未超出中医肾主骨理论“肾虚”范畴。有些西医学者将骨质疏松症归类于肾功能障碍性疾病。

    毫无疑问,运动显然对骨代谢具有明显影响,老年人活动量减少,肌肉逐渐萎缩,骨的形成与重建因缺乏运动刺激而明显减弱。长期卧床者因此更易发生骨质疏松。这种生理变化,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早有论述:“久卧床第,不能辄起,……骨中空虚……无怪经年累月愈治而愈惫也。”
, http://www.100md.com
    根据现代中医理论研究,中医肾的范畴包含西医肾脏的功能。而肾脏对钙、磷代谢中具有排磷保钙的调节功能,并维持血浆中钙、磷的动态平衡,以适应骨骼吸收和生长的需要,当这些功能发生障碍,可使体内大量钙质丢失、骨质减少,而导致骨质疏松。肾对钙、磷功能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骨代谢,也体现与中医肾主骨理论的一致性。

    4 研究肾主骨理论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

    中医肾主骨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肾主骨理论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肾主骨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基础理论和补肾中药对骨创伤和骨病作用的研究,有的学者证实用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其结果显示肾虚症状明显改善,骨密度有所提高,有研究证明,补肾中药在延缓衰老抑制骨质疏松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骨质疏松的防治,重点在预防。我们应根据肾主骨理论,在骨骼生长发育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增加骨强度和骨质量,减少骨矿物质的丢失。中医素来注重“治未病”。《内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方法,我们应以中医整体观为主导,从客观角度,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肾主骨理论。进一步全面揭示肾主骨理论本质,让其在骨质疏松的防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中医学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作者单位:235000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

    (编辑 于少伟), http://www.100md.com(唐世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