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论著
编号:10396645
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中胃粘膜相及病理改变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5月 第4卷 第9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微观辨证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CAG患者70例,将之分为五型。分析CAG中医证型与其胃粘膜相、病理组织学表现之间关系。结果 CAG患者:(1)胃阴不足,其粘膜萎缩程度多属重度;肠上皮化生现象较为普遍。(2)脾胃虚弱型其粘膜萎缩程度多较轻。(3)内镜下见胆汁反流者,临床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型。(4)内镜下见糜烂者,大多证属脾胃湿热型。结论 CAG的证型与胃粘膜的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改变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性。

    关键词 辨证分型 萎缩性胃炎 胃粘膜相 病理组织学 临床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9-1305-03

    Study on symptom-complexes of atrophic gastritis and

    appearance of stomach membrane with pathology
, http://www.100md.com
    Luo Jinghe,Deng Lanqiong

    No.163Hospital of PLA,Changsha410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ucosa changes and symptom-complexes of CAG,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microcosmic Bianzheng of CAG.Methods Collected70CAG patients,fell them into five symptom-complexes and analysed them by statistics.Results (1)If patients are Spleen-Yi Deficiency,their shrink level of GM is usually serious;(2)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is very normal but the shrink level of GM is not serious;(3)If there is return of gallbladder fluid,it’s almost incoordination between Liver and Spleen;(4)If there is erosion.It’s almost Spleen-Stomach incoordination syndrome.Conclusion Microcosmic Bianzheng of CAG is feasible.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symptom-complexe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ppearance of stomach membrane pathology clinical study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微观辨证的可行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1992年1月~2002年1月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CAG的住院病人,共计70例。其中男48例,占68.6%;女22例,占31.4%;45岁以下者15例,占21.4%,45岁以上者55例,占78.6%。

    1.2 CAG诊断标准 (1)所有病例均是由同一位内镜医生根据1990年8月在悉尼召开的世界胃肠病会议上提出的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法 [1] 进行胃镜诊断。采用的电子胃镜型号为Olympus,Q240-Ⅰ型。(2)胃窦或胃体粘膜活检必须在两块以上,并送病理科进行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H.pylori,Hp)由福建三明市三强生物化工公司生产的快速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查。且与胃镜检查同步进行,以活检钳取胃窦、幽门环粘膜标本,迅速置入Hp快速检测试剂内,5min后观察结果,试剂呈红色者为阳性,无显色反应为阴性。(3)各病例均应有如下记载:萎缩部位,萎缩程度(轻、中、重),有无血管显露,有无糜烂、出血点、胆汁反流,粘膜表面是否有粗糙、颗粒、结节样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否有肠上皮化生(轻、中、重)改变。
, 百拇医药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所有病例辨证均以镜检当天的症状、舌象、脉象为依据,参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2] (以下称《标准》)四诊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1.4 研究方法 将上述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资料各证型间进行比较,并经统计学处理,综合分析得出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U检验、χ 2 检验及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证型与萎缩部位的关系 见表1。将萎缩部位分为胃窦萎缩、胃体萎缩及胃窦和胃体均萎缩三种。其中胃络瘀血型病例过少,未参加统计。经χ 2 检验,其余四型间萎缩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2.2 证型与胃粘膜伴随病变的比较 见表2。证型间应用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统计。伴糜烂者的脾胃湿热型与其余三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其余三型间无差异(P均>0.05)。伴出血点者,各证型间无差异(P均>0.05),伴胆汁反流者的肝胃不和型与其余三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其余三型间无差异(P均>0.05)。

    2.3 证型与粘膜透见及Hp感染的关系 见表3。

    表1 各证型萎缩部位的比较(略)

    表2 各证型胃粘膜伴随病变的比较(略)

    表3 各证型粘膜透见及Hp感染的比较 (略)

    证型间应用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统计显示,在有无血管透见及Hp感染方面各证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2.4 证型与胃粘膜表面光滑感的关系 见表4。

    表4 证型与胃粘膜表面光滑感的比较 (略)

    经χ 2 检验,胃粘膜伴随粗糙、颗粒、结节感在各证型间均无差异(P均>0.05)。

    2.5 证型与萎缩程度的关系 见表5。

    表5 各证型萎缩程度的比较 (略)

    经χ 2 检验,各证型间萎缩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其中以胃阴不足型萎缩程度最重,脾胃湿热型较重,肝胃不和型次之,脾胃虚弱型最轻。由于胃络瘀血型病例过少,仅有2例中度萎缩患者,与另外 四型间萎缩程度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6 证型与胃粘膜伴随肠上皮化生及肠化程度的关系 见表6。
, 百拇医药
    表6 各证型伴随肠上皮化生的比较(略)

    两两证型间应用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统计,结果为:胃阴不足型伴肠上皮化生较其他各证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其余四型间无差异(P均>0.05)。

    3 讨论

    《内经》曰:“有诸内必形诸外”。胃镜诊断是以胃粘膜形态改变及胃粘膜活检的病理诊断为依据,相同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必然表现出近似的症状。中医辨证乃至现代医学各先进设备的诊断与中医分型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病理变化则是中医分型的主要物质基础 [3] 。根据本组资料的研究显示,CAG的证型与胃粘膜的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改变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性。

    3.1 各证型与萎缩程度及伴随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在CAG的萎缩程度方面,除胃络瘀血型由于病例过少而未参与统计外,其余四型间的萎缩程度差异存在着显著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且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的萎缩程度逐渐加重。韩氏 [4] 将CAG分为郁热型、虚寒型和瘀血型,萎缩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经统计,不同证型间萎缩程度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任氏 [5] 将CAG分为三型,在研究中发现,CAG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在各型间也有明显区别,气虚型最轻,阴虚型最重。虽然辨证标准不同,但都说明证型不同其萎缩程度也不尽相同。然而CAG的固有腺体的萎缩程度总是经历一个由轻到重的逐渐演变过程,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也存在着由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到胃阴不足型的依次对应转变关系。韩氏 [4] 认为病理变化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物质基础。而病期与证型必有内在的病理生理基础,随着病期的发展,其内在的物质基础—病损程度发生了变化,因而也就导致了其外在证型的演变。
, http://www.100md.com
    CAG胃阴不足型,临床报道较多,王氏 [6] 用《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这样认为,阴代表有形物质:胃粘膜、胃窦G细胞、胃壁细胞、胃泌素、胃酸等均为有形物质,统称“胃阴”。阳代表无形的功能,脾胃腐化水谷过程,统称“胃阳”。正常情况下胃阴胃阳保持平衡状态。由于萎缩性胃炎粘膜变薄,腺体萎缩,胃液分泌减少而致胃阴虚。任氏 [7] 研究发现CAG阴虚型患者腺体萎缩程度最重。二者研究结果说明CAG患者随病情的逐渐发展,腺体萎缩程度的逐步加重,最终会出现胃阴不足的临床表现。胃阴不足型有其内在的物质基础。

    胃阴不足型伴随肠上皮化生明显增多,与其它各证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但由于所收集病例过少,肠化程度各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姚氏 [8] 经研究认为,肠化在判别萎缩是否存在方面无价值,但在判别萎缩的严重程度时与肠化程度密切相关,肠化程度可以反映萎缩程度,肠化程度可作为CAG严重程度的检测指标之一。因此笔者认为,萎缩程度越重,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就有逐渐增高、肠化程度逐渐增加的趋势。
, http://www.100md.com
    3.2 粘膜伴随糜烂、胆汁反流及出血点与证型的关系 脾胃湿热伴糜烂者检出率为61.5%,与其它三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提示脾胃湿热型患者或因饮食失调,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或脾胃本虚,水运化无力,蕴而化热,而致湿热之邪蕴结中焦,熏蒸于胃,热胜肉腐而生糜烂。危氏 [9] 也得出胃病湿热中阻证主要是胃粘膜糜烂、充血等急性炎性变。这与本组资料结果一致。提示脾胃湿热是胃粘膜发生糜烂的基本病机。

    脾胃不和伴胆汁反流的检出率为47.1%,明显高于其它三型,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现代医学认为 [10] :正常情况下常存在一些无害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即生理性反流)。然而胃窦幽门区有能力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入胃。胃窦部充分的蠕动也可迅速将通过幽门少量内容物消除。任何降低可破坏幽门功能的因素,均可导致胆汁反流。陈氏 [11] 在对150例肝胃不和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有42.31%患者在内镜下可见有少量到中等量的胆汁反流。并指出该证患者的胃动力低下,幽门括约肌压力降低、功能存在障碍是胆汁反流的根本原因。据曾氏 [12] 报道,肝胃不和型伴胆汁反流的检出率明显较其他各型高,并研究指出,反流的胆酸及继发性低酸、胃粘膜病变是肝胃不和型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说明胆汁反流与肝胃不和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 百拇医药
    各证型胃粘膜伴随出血点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说明胃粘膜伴随出血点不可作为CAG微观辨证依据。

    3.3 各证型与胃粘膜光滑感的关系 各证型间胃粘膜光滑感差异无显著性。现代医学认为CAG胃粘膜粗糙、颗粒、结节状改变是由肠化、纤维组织、淋巴滤泡、粘膜肌层增厚等增生形成。说明增生变化导致胃粘膜的镜下改变在各证型中是基本一致的。根据王清任“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的观点及中医“久病必瘀”的理论认为,粘膜的粗糙、颗粒、结节感为瘀血所致。在本组资料中粘膜光滑感异常患者所占比例较高,57例占81.4%。提示瘀血是CAG发病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罗氏 [13] 应用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对慢性胃炎胃镜下所见病变及粘膜组织病理学进行微观辨证研究,认为粘膜颗粒状增生隆起,充血水肿等均为瘀血的病理 产物,各型慢性胃炎均有瘀血存在。张氏 [14] 等对幽门螺杆菌与CAG发病关系进行研究时,也认为瘀血存在于CAG的全过程,为CAG的基本病理特征。1991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中医药治疗CAG专家座谈会中,多数代表认为,在临床遣方用药时,于各型辨证方药中适当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15] 。所以笔者认为胃粘膜光滑感的异常只是瘀血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血瘀贯穿于CAG发病的全过程。在遣方用药时,应注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在本组病例中胃络瘀血证所收集病例过少。胃络瘀血型胃粘膜存在何种微观变化规律,有待今后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 http://www.100md.com
    3.4 各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中,有人认为他们之间有相关性 [16,17] ,也有人认为没有相关性 [7,18] 。这些检测结果显然并不一致。本文研究结果显示,Hp感染在各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说明抗Hp感染,无需辨证论治。

    3.5 各证型与血管透见的关系 血管透见在各证型间也无差异。在作胃镜的过程中,由于受充气压力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血管透见在CAG的微观辨证中的意义似乎不大。

    参考文献

    1 Misiewcz JJ.The Sydlney system:a new classifcation of gastritis.WarkˉingParty Reports,1990,1-10.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
, 百拇医药
    3 第一军医大学一附院溃疡病科研协作组.溃疡病的中医分型及其病理基础初探.中医杂志,1980,21(2):17.

    4 韩玮林,赵晔,谭静川.CAG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病理改变的研究.中医药信息,1995,(4):25-26.

    5 任宏义,牛灵地,张玉林,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分型的病理观察.中国医药学报,1992,7(3):38.

    6 王志义.CAG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8(7):289-298.

    7 任宏义,牛灵地,鲁光华,等.CAG中医证型与胃粘膜活检病理对比观察.中医杂志,1992,33(8):41-43.

    8 姒健敏,黄怀德,王开明,等.CAG转归的临床判别指标.浙江医学,1995,17(4):200-201.
, 百拇医药
    9 危北海.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301.

    10 刘思纯.胆汁反流性胃炎.新医学,1998,29(5):232.

    11 陈芝芸.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本质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3):132-135.

    12 曾锦章,张万岱,张洪梅,等.CAG的中医辨证与胆汁反流关系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4):196-199.

    13 罗珠琳.活血化瘀在慢性胃病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6):323.

    14 张琳,杨连文,郑晓光.幽门螺杆菌与CAG防治研究.中医杂志,1992,33(3):50.
, 百拇医药
    15 杨春波,马贵同,殷德遂.中医药治疗CAG专家座谈会纪要.中医杂志,1991,(12):46-48.

    16 张琳,杨连文,杨李君,等.幽门螺杆菌与CAG发病关系及防治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9):521.

    17 刘志国,刘士林,马俊文,等.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26-228.

    18 王绪霖,潘从清,孙保存.344例CAG患者的辨证分型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5(1):90-91.

    作者单位:1 410003长沙解放军第163医院

    2 湖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编辑 元红), 百拇医药(罗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