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乳头状瘤病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乳头状瘤病与囊性增生病的关系。方法 对33例乳腺乳头状瘤病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乳腺其它肿瘤鉴别。结果 乳腺乳头状瘤病常伴有乳腺囊性增生改变。结论 乳腺乳头状瘤病是良性上皮性病变,主要发生在乳晕外区及其乳腺周围区中小导管来源的乳头状瘤病可复发及恶变。
关键词 乳头状瘤 乳腺 病理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4-0544-02
乳腺乳头状瘤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上皮瘤病变,主要发生在乳晕外区及其乳腺周围区中小导管来源的多发性乳头状瘤病,多伴有乳腺囊性增生病,当上皮生长活跃时,在病理上需与乳头状瘤鉴别,本文报道33例从临床及病理上加以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82年1月~2002年1月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乳头状瘤病33例,本组33例均为女性,年龄18~69岁,≤30岁5例,31~40岁9例,41~50岁11例,51~60岁5例,>61岁3例。病程一般较长,3个月~6年不等,多数超过1年。发病部位:乳晕外区26例,乳腺周围区7例;左乳19例,右乳14例,其中双侧1例。临床表现:乳腺局部肿痛28例,挤压时有少量血性分泌物21例。乳腺触及肿块23例,33例中15例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0.5~10年不等。5例中2例分别于6个月,3年复发,3例有2~3次术后复发恶变,行乳腺根治术。但未见淋巴结转移。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标本均用10%中性甲醛滤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
2 病理资料
2.1 巨检 本组33例肿块大小0.4~1.8cm,平均直径0.89cm,质地中等,部分小导管扩张其内可见淡红色颗粒状肿块,大部分多发,累及2~3个小导管。
2.2 组织学特征 根据乳头状瘤病受累范围,乳头密度及上皮细胞增生程度,又可将乳头状瘤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 。(1)轻度乳头状瘤13例,导管轻度扩张,上皮增生形成低而稀疏的简单分支的乳头状结构,间质较多,被覆1~2层上皮细胞,细胞核椭圆形,大小一致,肌上皮明显。(2)中度乳头状瘤病11例,导管扩张,上皮形成多支乳头状结构或互相连接成网腺样结构,乳头常被覆3~5层上皮细胞或占据管腔大部分,细胞核椭圆或扁圆形,细胞无明显异型性,肌上皮细胞清楚。(3)重度乳头状瘤病9例,导管呈扩张、乳头拥挤或连接成密集的网腺样筛状结构,乳头可被覆6层以上细胞或导管呈实性结构,上皮极性部分紊乱,有轻度异型性,肌上皮细胞存在,无典型筛状结构或坏死。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乳腺乳头状瘤病见于青春后期的任何年龄,发病年龄高峰在停经前期40~50岁,患者多为女性,病变一般为单侧,双侧者罕见,病程一般较长,3个月~6年不等,常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腺腺病,可有乳头血性溢液。肿瘤很少超过2cm,往往多发,呈颗粒状,质地中等,常位于导管内,边界尚清。临床上常行局部切除,少数病人有复发甚至多次复发,最终可发生恶变。文献报道乳头状瘤病的癌变率为5%~33%,癌变均发生于中度和重度乳头状瘤病 [1,2] 。本组33例乳头状瘤病5例复发,3例恶变,占9.1%,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囊性增生病癌变只见于导管上皮增生和乳头状瘤病两种病变中。囊肿、腺管型腺病和上皮细胞大汗腺化生三种病变均与癌变无明显关系。而囊性增生病癌变曾见于导管上皮增生或在上皮不典型增生基础上发生。是两种病的发展不同过程。对此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严格掌握诊断标准,不失时机地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我们主张对45岁以上的重度乳头状瘤病采取局部扩大切除或区段切除防止复发或癌变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鉴别诊断:(1)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瘤 病相似,但两者的组织起源不同,前者发生于乳晕区大导管,表现为导管内上皮呈乳头状增生,形成复杂的分枝,乳头中心含纤维血管间质,乳头表面覆以上皮及肌上皮细胞,通常单发。后者常位于乳晕外区中小导管,常多发。(2)乳头状癌:发病年龄常较大,多在50岁以上,临床表现与本病相似,以乳头结构为主,乳头中部常见纤维脉管束,衬复单层或复层轻、中度异型瘤细胞,部分瘤细胞也可形成腺管,筛状结构或实性巢排列。
参考文献
1 刘复生,刘彤华.肿瘤病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616.
2 付西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有关问题.实用外科杂志,1992,12:344.
(编辑 何蓓), http://www.100md.com(李为)
关键词 乳头状瘤 乳腺 病理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4-0544-02
乳腺乳头状瘤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上皮瘤病变,主要发生在乳晕外区及其乳腺周围区中小导管来源的多发性乳头状瘤病,多伴有乳腺囊性增生病,当上皮生长活跃时,在病理上需与乳头状瘤鉴别,本文报道33例从临床及病理上加以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82年1月~2002年1月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乳头状瘤病33例,本组33例均为女性,年龄18~69岁,≤30岁5例,31~40岁9例,41~50岁11例,51~60岁5例,>61岁3例。病程一般较长,3个月~6年不等,多数超过1年。发病部位:乳晕外区26例,乳腺周围区7例;左乳19例,右乳14例,其中双侧1例。临床表现:乳腺局部肿痛28例,挤压时有少量血性分泌物21例。乳腺触及肿块23例,33例中15例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0.5~10年不等。5例中2例分别于6个月,3年复发,3例有2~3次术后复发恶变,行乳腺根治术。但未见淋巴结转移。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标本均用10%中性甲醛滤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
2 病理资料
2.1 巨检 本组33例肿块大小0.4~1.8cm,平均直径0.89cm,质地中等,部分小导管扩张其内可见淡红色颗粒状肿块,大部分多发,累及2~3个小导管。
2.2 组织学特征 根据乳头状瘤病受累范围,乳头密度及上皮细胞增生程度,又可将乳头状瘤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 。(1)轻度乳头状瘤13例,导管轻度扩张,上皮增生形成低而稀疏的简单分支的乳头状结构,间质较多,被覆1~2层上皮细胞,细胞核椭圆形,大小一致,肌上皮明显。(2)中度乳头状瘤病11例,导管扩张,上皮形成多支乳头状结构或互相连接成网腺样结构,乳头常被覆3~5层上皮细胞或占据管腔大部分,细胞核椭圆或扁圆形,细胞无明显异型性,肌上皮细胞清楚。(3)重度乳头状瘤病9例,导管呈扩张、乳头拥挤或连接成密集的网腺样筛状结构,乳头可被覆6层以上细胞或导管呈实性结构,上皮极性部分紊乱,有轻度异型性,肌上皮细胞存在,无典型筛状结构或坏死。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乳腺乳头状瘤病见于青春后期的任何年龄,发病年龄高峰在停经前期40~50岁,患者多为女性,病变一般为单侧,双侧者罕见,病程一般较长,3个月~6年不等,常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腺腺病,可有乳头血性溢液。肿瘤很少超过2cm,往往多发,呈颗粒状,质地中等,常位于导管内,边界尚清。临床上常行局部切除,少数病人有复发甚至多次复发,最终可发生恶变。文献报道乳头状瘤病的癌变率为5%~33%,癌变均发生于中度和重度乳头状瘤病 [1,2] 。本组33例乳头状瘤病5例复发,3例恶变,占9.1%,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囊性增生病癌变只见于导管上皮增生和乳头状瘤病两种病变中。囊肿、腺管型腺病和上皮细胞大汗腺化生三种病变均与癌变无明显关系。而囊性增生病癌变曾见于导管上皮增生或在上皮不典型增生基础上发生。是两种病的发展不同过程。对此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严格掌握诊断标准,不失时机地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我们主张对45岁以上的重度乳头状瘤病采取局部扩大切除或区段切除防止复发或癌变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鉴别诊断:(1)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瘤 病相似,但两者的组织起源不同,前者发生于乳晕区大导管,表现为导管内上皮呈乳头状增生,形成复杂的分枝,乳头中心含纤维血管间质,乳头表面覆以上皮及肌上皮细胞,通常单发。后者常位于乳晕外区中小导管,常多发。(2)乳头状癌:发病年龄常较大,多在50岁以上,临床表现与本病相似,以乳头结构为主,乳头中部常见纤维脉管束,衬复单层或复层轻、中度异型瘤细胞,部分瘤细胞也可形成腺管,筛状结构或实性巢排列。
参考文献
1 刘复生,刘彤华.肿瘤病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616.
2 付西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有关问题.实用外科杂志,1992,12:344.
(编辑 何蓓), http://www.100md.com(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