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7131
幼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12-1156-02

    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起病突然,其致病菌为凝固酶阳性噬菌性Ⅱ组71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此菌可产生一种表皮松解毒素 [1],造成皮肤损害,皮损为泛发全身的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面积表皮剥脱的急性皮肤病[2]。严重者可合并败血症和蜂窝织炎,死亡率较高[3]。我科1998~2002年收住13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典型病例

    例1:患儿,女,4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于口周、眼睑周围皮肤出现黄豆大小红斑和水疱,继之迅速蔓延至躯干、四肢乃至全身,且发生松弛性大疱,部分表皮起皱。在当地医院曾予抗过敏及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因而到我科就诊,收住院。查体:T38.8℃,P12.6次/min,R28次/min。皮肤情况:口周、眼周、颈、项、躯干、四肢、外阴红斑,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部分疱液浑浊;部分表皮起皱、剥脱,露出鲜红色糜烂面,糜烂面边缘的表皮松弛卷起,手足皮肤呈手套样、短袜样剥脱。皮损有触痛。实验室检查:WBC15.4×109/L,N0.80;取疱液做细菌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 百拇医药
    例2:患儿,女,3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在口鼻周围、眼周出现红斑及米粒大小的水疱,后迅速扩散至颈部、耳后、双侧腋窝、腹股沟及四肢近端,并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似烫伤样。查体:T37.8℃,P104次/min,R26次/min,急性病容,精神差,伴腹泻。皮肤情况:颜面、颈、耳后、双侧腋窝、腹股沟及四肢近端皮肤可见泛发性水肿性红斑、松弛性水疱及大片状表皮剥脱,似烫伤样,颜面、口周及双眼睑有渗出结痂,口周有放射状皲裂。Nikolsky征阳性,皮损有压痛。实验室检查:WBC11.8×10 9 /L,N0.86;取疱液做细菌培养,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阳性。

    2 护理

    2.1 患儿的安置及环境要求 患儿皮肤红斑、水疱、表皮松解剥脱,丧失了皮肤的屏障作用[4],极易造成创面及全身感染。有条件应将患儿置于单人房间,房间用0.2%消毒灵液拖地后,紫外线照射30min,每日2次,病室温度控制在22℃左右,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百拇医药
    2.2 床铺的要求 由于患儿表皮松解剥脱,裸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为防止继发感染,患儿所用的床单、被套、枕套及衣裤均送高压灭菌,并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无痂皮,若遇有污染应及时更换。护理人员在换药时先用0.5%消毒灵液泡手,戴无菌手套,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3 皮肤护理

    2.3.1 对已剥脱,卷曲,坏死的表皮应及时用无菌剪剪去,避免用手撕取剥脱的表皮,以防引起继发感染。

    2.3.2 糜烂面换药 有脓性分泌物的皮损,采用1:10000高锰酸钾液清洗,用红霉素软膏涂于纱布上换药,2次/d。2.3.3 面部皮损护理 面部表皮剥脱形成的痂皮,先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润痂皮,用无菌剪将痂皮去除,再直接涂莫匹罗星软膏于皮损处,2次/d;搽药时注意动作要轻柔。

    2.3.4 眼部护理 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可累及眼结膜,使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因对眼部进行护理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用氯霉素眼液及托白士眼液交替点眼,每日4次。晚上用红霉素眼膏涂眼。
, 百拇医药
    2.3.5 口腔护理 13例患儿中4例患儿有口腔粘膜溃疡,影响其进食。予生理盐水清洗口腔后,喷洒贝复剂,以促进口腔粘膜的愈合。

    2.3.6 静脉给药护理 患儿皮肤完整性受损,又采用静脉给药,为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增加患儿的疼痛和造成皮肤损伤的机会,我们采用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方法,穿刺一次可保留3~5天,每天给药后,用生理盐水稀释的肝素液5ml封 管,次日按常规消毒肝素帽后,可继续给药,既方便又省时,患儿亦容易接受。在操作过程中,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动作熟练,敏捷。

    2.3.7 恢复期护理 住院期间经静脉抗感染、支持疗法、外用药物及精心护理,13例患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糜烂面被新鲜表皮所替代,随之而来的是皮肤瘙痒,为避免刚愈合的皮肤被抓破导致再感染。我们对其家长及患儿讲解皮肤破溃的危害性,同时为患儿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而再次引起感染。

    3 讨论
, 百拇医药
    本病好发于婴幼儿,本组年龄9个月~4岁。9例为农村儿童,可能与卫生习惯不良、机体免疫力低下、体质较弱有关,故应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幼儿营养,不偏食,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7.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96.

    3 朱学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7.

    4 吴志华,王正文.皮肤性病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14.

    作者单位:650031云南省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编辑 亦平), 百拇医药(徐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