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7171
妊娠期流行性出血热18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12-1118-02

    妊娠期流行性出血热(PEHF),由于其特定的临床生理与病理,致临床病情相对较为严重,对患者的预后和胎儿的发育及分娩极为不利。我院自1992~2002年共收治PEHF 患者18例,现将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PEHF患者均为我院近10年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86年全国流行出血热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经血清学检测EHFV特异性抗体阳性患者。年龄18~28岁,平均23.5岁。其中15例为孕1产1,3例为孕2产1。妊娠期为5个月1例,7个月4例,8个月7例,9个月6例。

    1.2 临床表现 18例患者均有发热及程度不等的中毒症状(恶心、呕吐、头痛、腰痛、全身不适)。均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或口腔粘膜出血点、血尿、黑便,8例注射部位大片青紫,5例鼻腔出血、咯血和呕血。流产或分娩均有超常量出血,其中多于400ml者4例,多于600ml者3例,多于800ml者2例。出现低血压休克者7例。有少尿倾向者(尿量少于400ml/d)7例,有明显尿毒症者2例。本组病例有多尿期16例。
, http://www.100md.com
    1.3 并发症 并发心力衰竭者5例、肺水肿2例、肺部感染3例、大出血者6例。

    1.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大于12×10 9 /L者5例、大于15×10 9 /L4例、大于20×10 9 /L7例。血小板少于100×10 9 /L5例、少于80×10 9 /L3例、少于60×10 9 /L5例。尿蛋白(++)者7例、(+++)者8例、(++++)者2例。ALT12例增高、平均360±82.5mmol/L。BUN大于7.0mmol/L者10例。

    1.5 临床分型 18例中属中型6例,重型8例,轻型、危重型各2例。

    2 治疗与预后

    2.1 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临床各期特点,予以液体疗法为主的对症综合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补充热量,适当选用葡萄糖液、平衡盐液、碱性溶液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并掌握其量、比例和输液速度。常规使用1~2种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 1 、安络血、云南白药、立止血针、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根据凝血象酌情使用肝素抗凝、抗血溶纤芳酸或6-氨基己酸防治继发性纤溶。根据游离肝素测定使用鱼精蛋白。必要时输入新鲜血液,6例使用利尿、导泻剂无效及时采取了透析治疗。
, 百拇医药
    2.2 预后 本组18例PEHF患者,15例痊愈,3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衰肺水肿1例和大出血2例。该组患者的胎婴中3例流产、8例早产,早产中2例死婴,2例(孕8个月者)在母体死亡前2h未能触及胎动和闻及胎音,胎死宫内,尚有3例出院后随访,均正常分娩。

    3 讨论

    3.1 异常分娩 本组资料表明,流产、早产、死胎共13例, 异常分娩达72.2%。EHF的基本病理改变为病毒血症和免疫障碍所致全身小血管的广泛损伤,以致大量血浆外渗引起低血容量甚至休克,因此造成胎盘组织供血不足,甚至发生坏死,使胎盘早期剥离,从而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同时,有学者证实EHFV可垂直传播,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胎儿脏器出现母体脏器样病理改变,使胎儿生长发育乃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均可能导致异常分娩。

    3.2 出血现象严重 本组资料有严重出血者9例(50%),且异常分娩时均超常量出血。EHF自身在广泛小血管损伤的同时有DIC的发生。而PEHF因胎盘的损伤使大量的组织凝血活溶酶(Ⅲ因子)释放入母体循环,激活凝血系统。胎盘早期早剥离后子宫供血以500~700ml/min的流量灌注于胎盘附着处,大量的凝血酶进入母体循环,从而加重DIC一系列过程,致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出血情况加重。
, 百拇医药
    3.3 其他特点 本组PEHF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相对增高,呈类白血病反应者7例(38.89%)。ALT升高者12例(66.7%)提示肝脏损害相对严重,其发生机制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3.4 PEHF的治疗 PEHF患者及其胎婴的预后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本组发热期内入院患者多为顺产,而延误诊断治疗者,发生至休克或少尿时入院患者多发生严重出血及多脏器损害,势必对患者及胎儿带来不良影响,早期治疗可阻断病情发展、减轻对妊娠的不利条件。凡在流行季节流行区,遇有不明原因急性发热,伴有全身不适,发现口腔粘膜出血点、血小板减少、尿内查见融合细胞均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 。尤其在妊娠期患者应予以重视,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尤应重视DIC的防治,严密监测凝血机制,早期抗凝治疗。在发热末期应防治休克的发生,设法越过休克期,从而缓解肾功能的损害。注意保护心、肺、肝脏功能。对于危重型患者应备有充足的血源,尽可能使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提高母婴的存活率 [2]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1983,1(3):125.

    2 于淑贞.妇产科理论与实践,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608.

    作者单位:330002江西省南昌市传染病院(南昌市第九医院)

    (收稿日期:2003-08-11)

    (编辑 罗彬), 百拇医药(车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