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5期
编号:10397674
运动疲劳机制与中医治疗思考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7-0605-03

    疲劳与恢复过程的研究虽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仍是当今竞技体育研究的热点。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运动员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所以疲劳是竞技体育必须和必然出现的。过度训练全称过度训练综合征,又称过度疲劳综合征,是运动疾患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对疲劳的概念,各国学者有不同的提法,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学者们取得一致的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在特定水平上进行,或整个机体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 [1] 。学者们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引起的,应区别于营养、环境、疾病、药物等所致的疲劳。疲劳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疲劳过程的开始阶段、疲劳过程的发展阶段、疲劳过程的力竭阶段 [2] ,按证型可分为急性疲劳、慢性疲劳、过度疲劳。根据病因与临床表现属中医“劳倦”、“虚劳”的范畴。劳倦是指劳力、劳神、房劳过度而言;虚劳又称虚损,是指元气虚弱,脏腑亏虚所致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医宗金鉴·虚劳总括》:“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成劳者,谓虚损日久,留连不愈,而成五劳、六极、七伤也”。
, 百拇医药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虚劳的名称,早在《内经》就有“五劳所伤”,“精气夺则虚”,“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的记载 [3]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全赖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沛。劳倦是指过度疲劳而言,一些学者把疲劳划分为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心理疲劳4个方面 [4] 。劳力包括肌肉疲劳,内脏疲劳,是由于运动员长期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所致。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劳神即神经疲劳与心理疲劳,是由于运动员长期参加训练、比赛、思想、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神经系统又处于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这些不良因素导致人体经络、脏腑、阴阳平衡失调,人体的精、气、神受到较大伤耗,导致脏腑亏损,元气虚弱,精血不足,多因素致人体衰弱的结果。所以运动疲劳主要与中医虚损证有关 [5~7]

    1.1 劳倦伤脾 脾主肌肉、四肢、运化、统血,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转输,故《医宗必读》说后天之本在脾。李东垣《脾胃论》中说:“形体劳役则脾病”,这里的劳役是指过度疲劳而言。因劳致虚,必耗伤阳气,故谓:“劳则气耗,劳则形体疲备,心累多汗,纳少食减,久则致脾胃伤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精气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与人体饮食消化吸收有关,脾胃健旺,就 能为肌肉提供足够的能量。
, 百拇医药
    1.2 劳伤气血 心主血脉,主神智;肺主气,主宣发与肃降。气血之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两者之间相互化生,病极易相及,并互为因果,往复互损,从而加重病势。例如气虚日久,脏腑功能衰减,营血化生障碍,由于气虚而至血虚;营血虚损,进而脏腑失养,阳气生发失源而加重始病的气虚,气虚越甚,则更加重营血虚损。甚则可因气不摄血,而至营血内溢外泻,进而气随血脱,导致气血俱虚的重危证。以此因果往复,病势加重,故临床治疗补气常兼补血,补血必兼补气,使气血重归于康复。在临床治疗血脱型(相当于出血性休克),在治疗用药上不仅要用当归、阿胶补血止血,还要重用益气药人参、黄芪,益气固脱。中医理论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有时竟用一味补气药人参(独参汤)可益气固脱。

    1.3 过劳筋疲 肝主筋,藏血。内经《素问·六节藏象篇》中记载:“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认为肝主筋,司运动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张介宾注云:“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运动过劳,筋必疲极”。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根源在于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肝…其用在动”,在功能上把它属于运动。肝与运动直接的关系是肝主筋,肝为人体之筋,筋膜、筋附于骨节(包括肌腱、肌肉、韧带在内),由于筋之弛张收缩,才能使全身肌肉关节运动。筋病则肌肉软弱,拘、颤动。膝为筋之府,筋病则膝部屈伸不利。肝藏血,主疏泄,保证筋肉不断地得到肝输注精血之荣养润泽,使筋肉弛缩有度,屈伸自如。人体的运动依赖于血,肝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说明肝能调节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包括肌肉运动。此外男、女性腺也隶属肝,故人体内分泌不仅限于肾,肝也有这方面的作用。
, 百拇医药
    1.4 劳极伤肾 肾藏精及命门火(即肾阴、肾阳),主骨、生髓通于脑,宜藏不易泄。所以肾病的特点多虚证,少实证,无表证。肾精分为生殖之“精”与五脏六腑之精,前者是生育繁殖,后者供生命活动。肾精属阴,对人体各脏腑起濡润滋养作用;命门火即“肾阳”,对人体各脏腑起温煦和生化作用。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源,所以《医宗必读》称它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则骨、髓、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劲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根据中医理论,“肾精不足,则雄激素分泌减少,而激素的变化又是诊断过度训练最敏感的指标”。

    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无论劳倦伤脾,劳伤气血,过劳筋疲,劳极伤肾,都必然累及五脏六腑。如肝主筋的运动与脾胃之间功能有着不可分离的作用,肝转输的精华是脾胃消化水谷精微而产生的,若劳倦伤脾,中宫受遏,脾胃运化失司,势必导致精血生化乏源。中医认为只有“脾气旺,才能气血充”,血的运输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气行血行,气滞血淤。所以脾的虚损必然累及气血的虚损。再则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肾同源,无论肝病殃肾,还是肾病及肝,同样影响精血转化,影响到肝主筋的功能,表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劳,运动能力降低,甚至卧床不起。内经《宣明五气论》中记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此外,学者陈家旭提出运动疲劳除与中医虚损证有关外,还应注意肝郁 [8]
, 百拇医药
    2 现代医学的认识

    由于运动员负荷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导致机体的各种生理刺激变为病理刺激,再加上思想、精神等不良因素,在这种环境长期影响下,造成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均衡遭到破坏,功能发生紊乱,致使原来的动作机能减弱或丧失,并引起各组织器官系统发生一系列病理反应。1935年E·Smonson提出疲劳存在4个基本过程:(1)积累假说:代谢基质疲劳产物的积累(乳酸、自由基);(2)衰竭假说:活动所需的基质耗竭;(3)基质的化学状态改变;(4)调节和协调机能丧失。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提出“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肌肉和中枢疲劳假说”,“中枢递质失衡学说”,“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学说”等,到目前为止运动疲劳的机制尚未完全认识清楚

    2.1 应激学说 应激(Stress)一词源于工程学术语,1936年加拿大内分泌学家Hans Selye首次引入医学和生物学概念,创立了关于“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e Alaption Synˉdrome)理论,这一理论依据科学事实丰富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与运动训练后引起的身体变化,恢复过程和适应过程具有一致性。美国和前苏联学者在训练和激素的研究中都应用应激学说这一理论,并与运动相联系来解释训练中人体的生理与心理反应。非特异性的应激可分
, 百拇医药
    3期:(1)警觉期;(2)抵抗期;(3)衰竭期。衰竭期,如持续强烈的应激源继续作用(继续大负荷大强度训练),将耗竭机体的抵抗能力,机体抵抗或适应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消失,警告反应期的症状可再次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陆续显现,并出现应激相关疾病,表现器官功能衰退,导致过度疲劳。

    2.2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 自1977年Bacedorsky提出著明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NEI),根据这一理论,过度疲劳应激所致的免疫低下,同时必然伴有NEI网络其它功能的失调。业已证明,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作用下,通过内分泌、神经递质、神经肽组成下丘脑-垂体-靶腺(甲状腺、胸腺、肾上腺、性腺等)轴与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对淋巴组织、免疫器官产生调控作用,而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主要由免疫器官的变化及免疫应答所产生的干扰素和免疫活性分子,也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可见(NEI)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成为机体自稳的整合和调控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2,9] 。随着研究的深入,R·H·T·Edwards在1980年提出神经-肌肉细胞疲劳控制链,随后又提出神经一激素与代谢和免疫疲劳控制链。这是1982年Edwards提出突变理论的精髓。 突变理论从三维立体观出发,把疲劳的发生与能量的消耗,肌肉收缩力的下降和细胞兴奋性或活动的丧失三者联系在一起。近年来,在大脑、神经传导、肌膜、肌肉内能源物质激素调节,免疫功能改变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都证明了实变理论的科学性 [10,11]
, 百拇医药
    2.3 生化生理指标判断 [12~14] 运动性疲劳后运动生化指标变化,如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升高,多巴胺(DA)下降;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下降,游离脂肪酸(FFA)显著增加;血浆睾酮下降,皮制质醇升高,两者比值变小;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下降;血尿素氮浓度上升,连续几天>7~8mmol/L;血糖浓度下降<3.5mmol/L;血红蛋白浓度下降(10%~15%);肌酸激酶升高幅度增大持续几天>200~300IU/L,激烈运动后最高可达30倍;儿茶酚胺升高,糖皮质激素上升,生长激素上升,抗利尿激素上升,胰高血糖素上升,胰岛素下降;血液、肝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D)、谷胺甘肽氧化酶(GSHPX)活性增加等。运动疲劳可通过生理指标变化判断如握力、背力、肌力下降,可通过心电、脑电、肌电判断疲劳,心电S-T段降低;T波倒置;脑电中波明显增多;肌电振幅上升或下降,肌电图功率谱左移低频成分增加,高频成分减少。还可用肺活量与血压体位反射来测定,连续5次肺活量(间隔30s)疲劳时肺活量呈明显下降趋式,血压体位反射可反映植物性机能调节能力下降疲劳时由卧位转变为端坐位时引起血压明显下降等都可判断。
, 百拇医药
    3 治疗的思考

    中医中药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着许多促进人体机能和提高运动能力的方药,但运用这些方药必须是对证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里包括准确的诊断和对证方药的治疗,两个重要环节。

    3.1 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是一种以经验总结为基础的实践医学理论体系,它侧重于从人体整体功能变化的角度去研究和认识疾病的过程,对人体疾病过程认识的基本单元是证(证有证据之意,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其基本的治疗模式是辨证论治,上述内容涵概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特点。由于在临床实践中同一种病可出现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又会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如同样是肾虚,会出现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亏虚等不同的证。又如运动性失眠证与运动性月经失常证是两类不同的病,临床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疗宜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方用归脾汤;月经失调证中,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诊断、治疗、方用同前者一样同用归脾汤。所以在中医中药消除运动疲劳和提高体能的研究中,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 百拇医药
    3.2 研究的困惑 研究方法存在问题,目前在单味药、验方、新方各种制剂的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15~17] 。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往往是一个验方或新方,对象是针对一个群体,缺乏对个体的辨证论治,治疗效果不明显,原因是针对性不强。因为运动员出现运动疲劳是共性,但每个运动员出现的证,又有它的特性。根据张世明等《运动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把疲劳分为5型,包括筋肉疲劳酸痛证、运动性失眠证、运动性脾胃功能失调证、运动性肾虚证、运动性月经失常证 [18] 。每型中又包括不同的证,不是一方一药能够解决,因为中药不是“万灵良药”再筛选也不会出现“万灵丹”,只能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用对证的方药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蔡作宏曾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先后二次报道治疗运动性疲劳均收到满意的效果 [19,20]

    学习借鉴中医经验不足,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他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备受后学者赞赏,在“补法”上,张氏认为人体阴、阳、气、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转化的关系,明确指出:“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生精。且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阳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救垂寂之阴?”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的重要理论。在立方选药方面,张氏认为:“丹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张氏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首列补阵,研究新方29首,且以大补元煎,左归饮、左归丸,右归饮,右归丸为群方之冠。按此方法立方选药消除运动员疲劳,怎么会使运动员口舌干燥、胸中憋闷,头重脚轻有不良反应?另外在中医组方中在补益的方剂中,常加入理气药,这是“补而不滞”之意,在过度疲劳组方用药时,应适当加入活血药,这是“久病多瘀”之意,因为由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发展至过度疲劳,是一发展过程,这都是从中医理论、中医实践经验出发。对于虚证,在治疗上应以“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和“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基本治则。由于气血来源于先天,滋生给养于后天,故调补脾胃又是治疗五脏虚损的关键。所以在治疗运动性疲劳立方选药方面,应学习、借鉴中医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 百拇医药
    4 思路与设想

    中医中药消除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并提高其机能。根据张世明教授提出的疲劳主要分五种证型,此外还有其它运动性疾病,如血尿、蛋白尿、运动性贫血、运动性低热等,其中每种证型又包含着多种证型,如运动性肾虚证,包括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亏损、肾气不固、肾虚水泛、阴虚火旺等……这些证型应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加强疲劳机制理论和治疗的研究,狠抓临床疗效的提高,参照1986年5月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制定运动员疲劳各证型的辨证参考标准,使辨证科学化、规范化。由于中医学是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科学,其作用机制是多组分、多环节、全方位、多靶点的,其研究是按黑箱理论的原则,因此目前治疗各证型应采用多种治疗方药、相互结合、互相验证,并根据各证型筛选相应治疗方药,逐步完善。

    中药治疗主要着重于整体调节,调动内因最终达到消除运动员疲劳,提高身体机能,创造优异运动成。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密切结合临床,病证结合,证治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同时鉴其它相近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 统计学等和其它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和吸收现代科学成果,促进多学科方法向中医实验过程移植和渗透,多学科多途径地究中医理论。不仅要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古代临床经验和民间验方,还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求实创新。
, http://www.100md.com
    使用中药和中成药应特别注意“兴奋剂”,运动员常因疾病和过度训练,使用中草药和中成药是安全,但也有不少中草药、中成药含有禁用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要视中草药、中成药所含的成分来决定,如麻黄、麻黄根、马钱子、罂粟壳等,都含有兴奋剂成分,运动员赛前治疗用药要极为慎重,密切注意,不要误服。

    参考文献

    1 冯炜权.运动疲劳和恢复过程研究的新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3,12(3):161-164.

    2 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2-60.

    3 高士宗.黄帝素问真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94-411.

    4 阚福林.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50-155.
, 百拇医药
    5 张英根.运动疲劳与中医虚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91-294.

    6 李承道.过度训练综合征的中医防治现状与分析.中医杂志,1996,37(5):304-307.

    7 黄文东.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8-104.

    8 陈家旭.中医药抗运动疲劳概况与展望.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16(1):5-7.

    9 谢敏豪.补肾药对训练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15(1):12-17.

    10 冯炜权.运动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体育科学,1992,12(3):53-56.

    11 冯美云.运动疲劳的突变理论.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4,3(3):175-177.
, http://www.100md.com
    12 冯炜权.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98-502.

    13 章小菊.疲劳性运动对血浆游离氨基酸和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2):150-154.

    14 王守训.运动疲劳及其恢复过程中血清酶活性的变化.潍坊医学院学报,1997,(1):18-20.

    15 解丽芳.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1):67-69.

    16 谢敏豪.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体育科学,1999,19(5):60-64

    17 施建蓉.中医组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4):344-345.

    18 张世明.运动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的研究.体育科学,1998,18(6):59.

    19 蔡作宏.女运动员月经失调3例治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7,6(4):246.

    20 蔡作宏.运动疲劳2例辨证施治.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2):121.

    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体育教研室

    (收稿日期:2003-09-08)

    (编辑 夫凡), 百拇医药(杨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