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3期
编号:10397395
中药不良反应的剖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第3卷 第13期 2003年第1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09-6614(2003)13-1232-01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全球1/7病死者是因为不合理用药所致。对于化学类药品的副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认为中药是纯天然药物,其药性温和、安全没有副作用,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是不容忽视的。现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做一些总结。

    1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中药材的来源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用药品种和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较多,因此同一药材多基源较为普遍。如大青叶来源就有十字花科菘蓝、蓼科蓼蓝、和爵床科的马蓝还有马鞭草科大青叶。采收季节不同,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不尽相同,俗语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产地的不同也影响质量。如甘肃的当归偏重于补血而四川的当归就偏重于活血。
, 百拇医药
    1.2 剂量与不良反应 大多中药在常用量内毒副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但增加剂量的对人体的损害就增加,如关木通常用量为3~6g,超量使用极易引起急性肾炎,黄药子量大、长期应用会引起中毒,我院有一病人因甲状腺肿大服用了含黄药子的复方,数月后出现了肝功能异常。还有许多含重金属的中药,长期使用会引起体内蓄积过多而致重金属中毒如含汞的朱砂。又如甘草量少有解毒和调和诸药的作用,量大时引起甲醛酮症。

    1.3 中药的毒性和致敏性与个体差异 许多中药本身就是有毒性的如:植物类有关木通、马兜铃、半夏、巴豆、马钱子、天南星等;动物类有全蝎、蜈蚣、斑蝥等;矿物类有信石、砒霜、轻粉。可引起过敏的中药有元胡、大黄、泽泻、菊花、三七、番泻叶、首乌、葶苈子等,含这类成分的中药都易引起过敏。尽管有这么多药有毒性和致敏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中毒和过敏,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所以对于初次用药的患者和老年、儿童、孕妇应格外小心,密切注意治疗及服药过程。

    1.4 炮制不当 许多诸如半夏、天南星这些有毒性的中药在使用前需经过矾水、生姜、盐炮制,以去除毒性和增强疗效。生半夏易致吐、舌麻、音哑等不良反应。如果用不经炮制的首乌来补肾,许多致泻的蒽醌甙没有被破坏而补肾的卵磷脂含量很少,所以只会引起腹泻而不起补肾作用。如黄芩用水润,黄芩甙和汉黄芩甙就会水解成黄芩素和汉黄芩素而失去它的疗效。
, 百拇医药
    1.5 中药的配伍 中医很重视“十八反”和“十八畏”,十八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乌头,海藻、大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党参、丹参、元参、沙参、细辛、芍药反藜芦;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荆三棱,川乌、 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在没有确实行之有效的证据下不能违反十八反十九畏。还有中药和西药的配伍合用,如山楂、乌梅、生脉类药等不宜与磺胺类药合用。因这些中药能酸化尿液使尿中磺胺类药析出结晶,引起尿道出血。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与安体舒通、氨苄喋啶合用易产生高血钾。

    1.6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中药不能用铁器,否则中药中鞣质和铁离子结合成鞣酸铁,石斛要先煎久煎后得到水解产物,而山豆根不宜久煎,否则产生毒性。还有在用药与饮食上《本草经集注》说:服药不可多食胡荽鸡、生菜,诸滑物果实等,又不可多食肥猪、犬肉、油腻、肥羹、鱼烩腥臊等物。芳香类中药宜后下,补益类宜空腹服用,而清热活血类应饭后服。还有前段时间开始流行中药免煎颗粒,而许多人服用了金钱草颗粒后,出现了恶心,呕吐现象,因这一原因,我院取消了免煎颗粒。
, 百拇医药
    1.7 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贵在辨证论治,如大青叶、板蓝根、黄芩、黄连,只适用于风热感冒和实热性病证,而现在许多人把他们当作常用抗病毒消炎的中药使用。如果是风寒感冒和虚寒证,用了之后只会适得其反。

    2 对策

    2.1 改变观念 需要全民增强体质,不治已病治未病使大家产生健康和长寿不是靠药能得到的观念。正如美国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提出:最致命莫过于对健康过分担心,健康的简单规律是食物和运动,长生不老药更是没有的。许多人认为药食同源,其实中药是有偏性的,是药三分毒。中药治疗疾病就是利用中药的温、热、寒、凉的偏性,治人体阴阳偏盛。

    2.2 坚持辨证论治 中药的治病防病,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违背了辨证论治的理论而滥用中药,不但达不到防病治病效果,反而有害健康。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意用药剂量,避免配伍禁忌、服药禁忌,综合考虑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同时采用合理的煎药和服用方法。

    2.3 规范品种提高质量 规范品种,统一药名,减少同名异物和异物同名的现象,逐步实现中药质量标准化,以主要成分或可控性成分的含量评定中药材质量,在中药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储藏中严把质量关,避免出现假药劣药现象,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

    2.4 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复杂,只有建立完整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重视不良反应的宣传和报道。提高药剂人员、医护人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及时准确收集资料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使中药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作者单位: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

    (编辑 亦平), 百拇医药(侯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