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3期
编号:1039738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3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年7月 第3卷 第13期 2003年第1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13-1226-02

    我院自1997年10月~2003年6月利用中药益气化瘀,排毒扶正法,结合西药常规治疗肝炎肝硬化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15例作比较,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两组45例患者均系1997年10月~2003年8月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30例中,男24例,女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44.3±13.5岁,其中30岁以下者8例,31~59岁者20例,60岁以上者2例;病程1~25年,平均5.1±2.1年。对照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者22岁,平均40.1±14.7岁,其中30岁以下者6例,31~59岁者8例,60岁以上者1例,病程1~35年,平均5.6±3.2年。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 ,选择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有慢性肝炎病史或临床表现,特别是转氨酶升高,黄疸,白蛋白降低,肝脏质地变硬,脾脏进行性增大。②有肯定的门脉高压证据,如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且除外其他导致门脉高压的原因者。③影像学检查,肝脏缩小,脾脏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

    1.3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胁痛、乏力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或脾、门静脉增宽等。治疗组30例中15例伴腹水,10例可见蜘蛛痣,5例有肝掌。病原学检查,HBsAg(+)26例,HBeAg(+)9例,抗HBc(+)27例。对照组15例中伴腹水者7例,4例可见蜘蛛痣,6例有肝掌,病原学检查HBsAg(+)14例,HBeAg(+)5例,抗HBc(+)14例。 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益气化瘀,排毒扶正为治疗原则,基本方:黄芪25g,太子参10g,茯苓、白术、三棱、牵牛子、大腹皮、鸡内金各15g,丹参、半边莲各20g,土鳖虫8g,赤小豆25g,泽兰15g。湿热瘀毒型者去黄芪、太子参,加茵陈30g,炒山栀10g,肝脾血瘀型加炮山甲5g(研末冲服),桃仁10g,当归10g;肝肾阴虚去黄芪、白术,加淮山药、薏苡仁、沙参、生地各15g,赤芍10g,川楝子10g,30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每日1次,每次1mg,并视病程长短,联合、间歇使用利尿剂,疗程同治疗组。两组病例可根据病情同时选用支持、护肝药物治疗。如阿拓莫兰1.2g静脉滴注,支链氨基酸250ml静脉滴注,口服多种维生素;若白蛋白<27g/L,酌情补充人血白蛋白等等。若大便不通、腹胀者,均予杜秘克30ml+生大黄汁100ml通便灌肠。
, 百拇医药
    1.5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好转,肝功能正常(ALT<40U/L),HA降至正常,HBsAg或HBeAg阴转;有效: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好转(ALT<80U/L),乙肝病毒标志物无明显改变;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肝功能无好转,乙肝病毒标志物无变化。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例(%)略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总例数/改善例数)略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X±s)略

    3 讨论

    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理复杂,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主要是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并引起细胞内外组织结构与功能失常所致。肝硬化属祖国医学“瘕”、“积聚”、“鼓胀”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由于湿热邪毒内侵,损伤肝体;二是由正气虚弱,病邪留宿;三是为肝血瘀阻,气血凝滞。其中湿热邪毒为始动因素,正气虚弱是病之根本,气血瘀阻为病理产物。据此观点,我们采用益气化瘀,排毒扶正法针对病机,标本兼治。其基本方以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以丹参、土鳖虫、泽兰、鸡内金化瘀通络;以半边莲、牵牛子、赤小豆解毒排毒;以大腹皮行气利水。全方共奏益气化瘀,排毒扶正之功。 值得一提的是肝炎肝硬化患者若大便不通、腹胀,则肠中积滞不能排出体外,会加重内毒素血症,我们在临床上遇此每用杜秘克+大黄汁灌肠,因大黄为“荡涤之将军”,有活血祛瘀、解毒、泄热通腑等多种功效。杜秘克为肠道不吸收乳果糖制剂,有通便之功,二者合用,荡涤肠腑,且能带走大量水份,有通大便而利腹水之妙。结合西药护肝支持、对症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率及总有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由于中药克服了单纯用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大的缺点,发挥了中西药合用互为补充的协同作用,故疗效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4):241.

    作者单位:448200湖北省沙洋监狱总医院中西结合肝病科

    (编辑 晓亮), http://www.100md.com(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