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7078
迪银片联合西替利嗪治疗银屑病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迪银片联合西替利嗪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同形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取门诊患者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结果 两组基本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形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迪银片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银屑病,既有迪银片见效快,疗效高的特点,也可以缓解因长期患病引起的精神紧张,忧郁,焦虑等引起的病情加重,减少同形反应的发生,减少迪银片引起的副作用,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银屑病 西替利嗪 迪银片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12-1130-01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复发性皮肤病。近几年来临床上应用迪银片治疗银屑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许多银屑病人因长期服药引起的忧虑、紧张及外界环境都会影响疗效,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迪银片联合西替利嗪治疗银屑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根据《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选择符合寻常性银屑病的门诊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1.1 对象 选择2001年2月~2002年2月本院门诊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共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8~60岁,病程2周~20年;进行期15例,稳定期3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治疗组30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独应用迪银片(重庆华邦生产)10片/d,分2次口服。治疗组应用迪银片10片/d,分2次口服,西替利嗪(山东鲁能药厂生产)10mg晚间顿服。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治疗银屑病的药物,服用2周后复诊,观察皮疹变化及发生同形反应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上海市银屑病防治研究协会疗效标准:基本痊愈为皮疹全部消退或留有少数点滴状皮疹,显效为皮损消退50%以上,有效为皮损消退20%以上,无效为皮损消退20%以下。
, 百拇医药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基本痊愈率55%,对照组13.5%,经统计学处理,校正X 2 =9.667,P<0.05,两组基本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 例(%)(略)

    同时观察同形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在发生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

    表2 同形反应发生率比较(略)

    3 讨论

    银屑病的病因复杂,复发率高。近来多认为与遗传、感染、代谢及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1]。迪银片由活性多肽、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组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这些有效成分进入体内参与人体多种代谢及生化过程,维持微血管正常形态,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维持体内多种微量元素平衡。但大部分病人因长期服用该药可出现口干、脱屑及瘙痒等副作用,影响了正常疗效发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可以减少皮疹的脱屑,缓解瘙痒症状,稳定病人情绪,使银屑病人不致因情绪急躁,忧郁,焦虑等心理因素诱发银屑病病情加重。大量免疫学研究证实银屑病心理应激可以导致免疫功能紊乱[2],引起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异常,继而引起环磷酸腺苷和前列腺素失去平衡,使表皮增生而发生疾病。我们应用西替利嗪夜间服1片可以使病人瘙痒减轻,起到镇静、催眠作用,对消除急躁、忧郁的心理因素起到重要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近20年来Farber等首先注意到某些神经肽在银屑病中起作用[3]。Farber推测此神经肽可以使肥大细胞脱颗粒,血管扩张,进而引起一系列银屑病皮肤组织病理变化。故我科应用抗组胺药物,可以稳定细胞膜,减少渗出,收缩血管,从而起到缓解病情作用。

    同形反应(Kobner’s现象)即指皮肤病患者正常皮肤皮损后出现同形病理损害[4],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5],在此期间如外伤摩擦注射正常皮肤后,常可在此发生皮疹,这种现象称同形反应。我科曾观察以上50例病人,可以减少同形反应的发生率。其可能与免疫因素,血管因素,皮肤胱氨酸抑制因子有关[6]。损害处肥大细胞数量增加,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频繁,促进新血管的形成而产生同形反应的发生。西替利嗪可以阻断肥大细胞受体,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使血管活性物质减少,从而使扩张毛细血管恢复正常。抗组胺药物应用银屑病治疗,可以减轻病情,减少副作用,减少同形反应的发生,故在临床值得推广。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马玉宏,刘向萍.迪银片治疗银屑病近期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3(26):186.

    2 杨舜武,徐顺娣,毛微.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宁波医学,1996,8(1):9.

    3 Farber EM,Lanigan SW,Bear J.The role of cataneous sensorg nernes in them ainten-ance of psoriasis.Int J Dernatol,1990,9:418.

    4 赵辩.临床皮肤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763.5 柳朋生.Kobner现象.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5,21(1):30.6 毕涉,高娉援.炎症与抗炎症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0.

    作者单位:200011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编辑青 山), http://www.100md.com(林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