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8030
中风从痰论治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8-0725-01

    痰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但同时又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机体的某些脏腑组织,引起各种疾病,因此也是致病因素之一。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而无形之痰是指有痰的常见症状,虽然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它实质性的痰,但这类病证如按治痰的方法治疗,同样能收到效果。痰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形成了各种痰的病变。故古人有“百病多由痰作崇”之说。

    1 中风与痰的关系

    “中风”一证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中老年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属脑血管病之范畴。中风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提出了各种看法,归纳先人经验,再证于临床,中风大多是由于正气内虚,肝风内动所引起,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在标,为风火痰湿壅盛,气血郁阻;在本,则属肝肾不足,气血衰少,但病情有浅深轻重不同,本虚标实也有先后缓急的差别。张仲景提出内虚邪中,刘河间言火热招风,李东垣谓内损风中。我国元代医家朱丹溪阐述中风主痰,他在《丹溪心法·中风》指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生热,热极生风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朱丹溪十分注重地域和人内在因素,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包括了“痰因病生”,“病因痰甚”的辩证关系。临床上中风者往往发生在平素喜好辛甘厚腻之品,有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病史之人。由于厚腻困脾,脾失健运,生湿生痰。痰湿壅盛,痰瘀互结,阻滞脉道至阳盛(火)阴空,火乘风势,扰乱脉道,至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发为中风。
, 百拇医药
    2 中风从痰论治的理论依据

    对中风病的治疗,丹溪说:“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与湿,须分气虚血虚。”(《丹溪心法·中风》)“血虚有痰”是丹溪对中风病因的主要看法,卒倒则更见痰涎壅盛,故“治痰为先”。他治中风的27个医案,其中11例就用了二陈汤和胃化痰,标本兼治。与言火言虚言风相比,朱丹溪的论痰治痰的精辟论述和理法方药用于临床疗效更肯定。

    3 中风从痰论治的临床观察

    3.1 临床资料 中风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年龄50~70岁之间,男81例,女23例,其中脑梗塞各41例,脑出血各5例,脑栓塞各6例。

    3.2 诊断依据 符合全国中医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第5版教材“中风”的诊断标准。符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第2版中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的诊断标准。
, 百拇医药
    3.3 疗效判断 根据全国第3次脑血管学术会议所定标准:基本痊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达4~5级,生活自理;显效:自觉症状好转,瘫痪或失语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肌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瘫痪及失语改善,肌力提高1级;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无改变。

    3.4 治疗方法 二组均常规脱水、降压,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黄连温胆汤加减,每日1剂头煎加水400ml,水煎25min,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水煎20min,取汁150ml,两煎相混,分2次口服,昏迷者可采用鼻饲给药。

    3.5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结果 (例)略

    4 中风从痰论治的临床体会

    朱丹溪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治痰大家。论痰治痰是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部位,指导临床意义十分重大。从上述中风患者中发现,不论其起病形式、发病诱因,病发前的症状及客观检查如何,发病后均有半身不遂、口眼斜或昏仆、头晕,兼口苦、口臭、便结、少寐、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弦数等,辨为痰热生风,风痰上扰,留窜经脉所致,由于痰热生风,风痰上扰清窍,则昏仆、头晕、口眼斜,留窜经络,血脉痹阻,血瘀气滞,经遂不通,故半身不遂,痰热上薰则口苦口臭、少寐;痰热内闭则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均为痰热之症。选用黄连温胆汤:半夏、伏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前四味药组方为二陈汤燥湿化痰,枳实苦辛、微酸、微温,能行气消痰,散结消痞,竹茹甘、微寒,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黄连苦寒燥湿。可随证加减,兼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白芷疏风解表,兼神志不清,言语不利加胆南星、石菖蒲、郁金理气宣窍,祛风化痰通络,兼大便秘结,烦躁少寐者加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清热泄腑等等。经从痰治的中风患者中,昏仆、口苦、口臭、便结等症消失,神志转清,言语转利,精神转好,口眼斜纠正,半身不遂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的肢体功能完全康复出院,全出于朱丹溪“当从痰治”的宝贵经验。

    中风的危急重证,在急性阶段,豁痰通络开闭,可望得以救治,昏迷苏醒后,仍用去痰药之。中风后遗时同样治痰,因为此类病人为“痰湿之体”,这时以痰热阻络,气滞血瘀为主,在豁痰开闭的同时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可见丹溪治痰的学术见解,对危重证的贡献实属功大。

    作者单位:335000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10-09)

    (编辑 洋洋), 百拇医药(姜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