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8003
踝关节骨折闭合疗法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8-0702-02

    踝关节骨折临床上并不少见,能否使移位的骨折对位满意,关系到关节功能的恢复及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自1995年以来,笔者运用手法整复配合小夹板、“U”型石膏外固定治疗2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男16例,女9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16岁;左侧14例,右侧11例;扭伤4例,坠落伤3例,撞伤9例,砸伤3例,跌伤6例。按照Ashurst和Bromer的分类法,内翻型6例,外翻型11例,外旋型8例;单踝骨折5例,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整复 患者仰卧于床上,患肢膝关节微屈约30°,一助手位于患肢外侧,双手握紧小腿中下段;一助手立于足端两手分别握住患足足背及足跟,做对抗牵引,持续2~3min,此时术者用两手掌位于内、外踝,按骨折损伤相反方向做内翻(外翻)或内旋(外旋),同时嘱足端的助手背伸、跖屈踝关节,以纠正骨折的短缩、旋转或翻转移位;如合并距骨脱位,术者双手各指扣紧对侧胫骨(腓骨)下端,两拇指推按距骨,借助距骨的挤压而纠正内、外踝的移位;合并下胫腓骨联全分离,术者用双手掌根紧贴于内外踝,用力挤按,使踝穴的宽度恢复;对伴有后踝骨折及距骨后脱位,术者两手4指环握胫骨下端前缘,两拇指推挤后踝,并嘱助手过伸踝关节,使后踝骨折块和距骨复位。而后,术者用两手掌、指扣紧踝部,嘱远侧的助手作踝关节伸、屈及轻微的旋转活动。
, 百拇医药
    1.2.2 小夹板、石膏固定 手法整复后,将事先准备的平垫分别置于内外踝(如外翻型骨折,则置一垫在外踝下方,另一平垫置于内踝上方,呈内翻位固定;内翻型骨折则相反)。再用5块型夹板行超关节固定,时间1~2周,视肿胀消退情况,随时调节松紧度。待踝部肿胀消减,血肿逐渐吸收后,改用“U”型石膏固定约4~6周,其间患足应加强足趾活动,扶拐不着地行走训练至临床愈合即用中药熏洗及配合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

    1.3 疗效标准 优,骨折达解剖复位,踝穴恢复正常,踝关节无肿胀、疼痛,功能活动正常;良,骨折近解剖对位,关节轻微疼痛,关节伸屈功能较健侧差10度;可,骨折对位不良,踝穴增宽,关节轻度肿痛,功能受限(>20°);差,骨折复位差,关节面不平整,胫腓分离,距骨倾斜呈半脱位,疼痛明显,关节活动基本丧失。

    2 结果

    经平均随访3年2个月,本组25例中,优9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
, 百拇医药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0岁,工人,于1999年6月30日骑车时被汽车撞倒致左踝部畸形、肿胀、疼痛、功能丧失。伤后2h求诊,经拍摄X线片诊为左踝关节三踝骨折伴距骨脱位。采用手法治疗2次复位成功。行小夹板固定2周,肿胀消退后续“U”型石膏固定6周,解除外固定行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经随访4年,患者踝关节活动正常,行走自如,无酸痛不适等。

    4 体会

    踝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其治疗原则为力求骨折解剖对位,恢复踝穴关节和距骨在踝穴中的位置,牢固的固定及早期的功能锻炼等。首选运用拔伸牵引手法能拉开骨折端重叠及嵌入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并按逆损伤机制行内翻或内旋(外翻或外旋)以纠正内、外翻畸形和旋转移位。在施行复位手法的过程中,往往是整复骨折与距骨脱位同时进行,双手掌扣按内外踝能恢复下胫腓交合及踝穴的正常结构,同时嘱助手反复地进行足部的背伸、跖屈活动,是对骨折端残余移位的纠正和关节面骨折的模造,以恢复其光滑平整,防止关节功能障碍及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于骨折早期血肿严重,选用小夹板固定,利用其对平垫的压力,可防止骨折断端的移位,能使关节进行早期功能活动,既达到了固定的效果,又有利肿胀的消退。当踝部血肿吸 收后改用坚强的“U”型石膏外固定,能较好地控制踝穴的宽度,当石膏未干时,在内、外踝处施以扣挤手法,是防止下胫腓联合分离及骨折端再移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362000福建省泉州市正骨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09)

    (编辑 李欣), http://www.100md.com(张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