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5期
编号:1039842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78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5-0453-02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周围软组织感染所形成的化脓性疾患,是肛肠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7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8例均系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男57例,女21例;年龄19~71岁,平均38岁;病程3~21天,平均11天。脓肿部位:皮下脓肿19例,低位肌间脓肿23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20例,直肠粘膜下脓肿3例,直肠后间隙脓肿7例,蹄铁型脓肿6例。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操作 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肛周常规消毒。根据脓肿的部位采用局麻或鞍麻。待肛门松弛后,在肛周皮肤红肿触痛最明显或波动感最显著处,与肛门呈放射状做一小切口,切口以容纳食指为宜,用食指探查脓腔,分离纤维隔,放出脓液后,用一探针自脓腔伸入,按索罗门定律或哥德李定律在齿状线部寻找内口,探针由内口引出,以探针为引导,切开肛管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括约肌,修剪内口周围组织,用刮匙刮除切口内的坏死组织,用组织钳提起切开的内口两侧粘膜,用钳针夹住提起,在钳下缝扎或切除。对肛提肌以上的深部脓肿,于脓肿波动最明显处行放射状梭形切开,排出脓液,用中弯钳钝性分离脓肿及肛提肌,用探针置入脓腔至肛提肌以上,另一示指在肛内作引导,探出内口,然后把橡皮筋用丝线系于探针另一端,由内口拉出探针及另一半橡皮筋,将橡皮筋两端收拢,用止血钳夹住勒紧的橡皮筋,再用丝线扎紧。
, http://www.100md.com
    2.2 术后处理 术后24h可排大便,使用抗生素5~7天,并行中药坐浴及换药。(1)中药坐浴:用自拟的解毒止痛方(马齿苋、地丁、蒲公英、土茯苓、侧柏叶、生地榆各20g,乳香、大黄各15g,明矾10g)加水2000ml,浸泡30min,煮沸20min后去渣,煎取药液500ml倒入坐浴盆中,加2倍开水,每日排便后先熏后洗,每次15~20min。(2)换药方法:坐浴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口,再将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或京万红软膏外涂创面,并纳入凡士林油纱条,直至创口 愈合。换药时要仔细检查创口,防止创缘内翻和桥形愈合。对创缘水肿、肉芽组织生长过快等要及时处理;对挂线者,术后1周要再次勒紧松动的橡皮筋,以10天左右脱落为佳,若术后两周仍不自行脱落,可剪除残留在挂线内的组织。

    3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一次切开术平均治愈时间为8~14天;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平均治愈时间为20~34天。术后随访6个月~2年均未复发,亦无后遗症。
, 百拇医药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肛窦感染化脓,蔓延到肛门直肠周围形成的脓肿称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灵枢·痈疽篇》称肛门直肠脓肿为锐疽,谓:“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认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一次性切开和据脓肿部位切开挂线并予术后中药坐浴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脓肿最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既可治疗肛周脓肿,也适用于肛瘘。为能有效地防止脓肿复发和后遗肛瘘,达到Ⅰ期根治的目的,手术的关键有二:(1)寻找内口要耐心仔细,切忌盲施暴力,以免造成假内口;(2)引流通畅,要使创口由深至浅逐渐向上生长,并保证肛缘内两侧不会过早靠拢愈合,避免形成死腔或形成假性愈合。中药熏洗法乃祖国医学治疗痈疽的传统疗法。熏是取其“邪在表者,渍形以为汗,汗之则疮巳”。洗则有荡涤之功,熏洗相辅,祛逐邪毒,温通腠理,调和气血,涤除脓腐,清洁疮口。本文介绍的解毒止痛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生肌,止痛止血,收敛创口之功效。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小、疗程短、疗效好的特点。

    (收稿日期:2003-03-04) (编辑 浮萍), http://www.100md.com(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