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846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8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以椎基底动脉硬化、颈椎退变以及血粘度增高等为病理基础,临床以发作性头晕,视物昏花或视物旋转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影响着中老年人的健康。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38例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全部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0~72岁,平均54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0年。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38~70岁,平均5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8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经颅多普勒(TCD)及颈椎X线摄片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排除急性脑血管意外及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等疾病。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维脑-500注射液(山西大同市惠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H14023036)10~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常规服用西比灵5mg,每晚睡前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自拟清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清眩汤组成:黄芪15g,党参10g,法半夏15g,天麻15g,陈皮10g,石菖蒲10g,胆星10g,葛根15g,丹参20g,怀牛膝15g,川芎10g。阴虚阳亢者加石决明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血瘀明显者加鸡血藤20g,桃仁10g,红花10g;血虚明显者加当归20g,熟地15g,阿胶15g(烊化)。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20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TCD复查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减轻,TCD复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复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

    2 结果
, 百拇医药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5.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7岁,因反复发作性头晕5年,于2003年2月11日入院。症见:头晕、头重,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乏力胸闷、自汗、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弦。查体:血压130/80mmHg,神清语利,脑膜刺激征阴性,双眼球运动灵活,可见水平眼震,心肺(-),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头颅CT及颈椎片均正常,TCD示:椎基底动脉痉挛,血流缓慢,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气虚痰瘀阻络。治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予以清眩汤加白术10g,鸡血藤20g,红花10g;并配合静点维脑-5001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3天后头晕明显减轻,仍觉乏力,舌淡暗,苔薄腻,脉沉弦,原方继服10天,诸症消失,复查TCD基本正常。随访半天,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4 讨论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由于中老年人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气虚鼓动无力而停瘀;气虚不化水液,聚湿成痰,痰瘀互结,阻滞经络、气血不畅,而发本病。故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是本病发病的基础。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法半夏、陈皮、石菖蒲、胆星燥湿化痰开窍;丹参、川芎活血养血,祛瘀通络;天麻平肝熄风,怀牛膝既能活血,又能引血下行,且能补肝肾,而增强熄风之力。诸药合用,则瘀去血行,痰去风消,眩晕自平。维脑-500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两者合用与单用西药比较,临床观察,不仅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而且能缩短用药疗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单位: 222004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收稿日期:2003-11-05)

    (编辑 紫草), 百拇医药(王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