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机制及灸法延缓衰老的应用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12-1112-03
衰老(Senescence),在文献中亦常称为Ageing,是指生物体在其生命的后期阶段所进行的全身性的、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循序渐进的退化过程。通常所讲的衰老是指生物体在其生命过程中,生长发育到达成熟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的变化 [1] 。
中医针灸学在延缓衰老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保健灸在保健延年中的作用更是广泛流传。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记载“凡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泻风气。”“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温毒,不能着人。”强调了灸法在强身保健、益寿延年中的作用。《医说》则提出了“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的谚语。应用灸法保健延寿具有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无毒副作用、不易产生耐受性等优点,应用于延缓衰老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 百拇医药
1 衰老发生的中医机制
中医老年医学历史悠久,提出了“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对先秦诸子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第一次从医学角度进行了总结,并升华为中医学养生延年益寿的理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说是对中医防病延年理论观点的高度精辟概括。对衰老发生原因的认识主要学说有以下三类。
1.1 阴阳失调说 中医学认为阴阳之间的变化是一切事 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同时也是生命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根本原因。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些都表明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依赖于阴阳为基础的。古人认为只有阴阳平衡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如果阴阳平衡被打破则会导致机体发生疾病、衰老以至死亡。机体衰老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或阴阳两虚的结果。若进一步发展,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则是对这种学说的概括与总结。
, 百拇医药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实践加以发挥,对此学说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指出衰老的发生不但在于机体阴阳的平衡,而且要与四时阴阳相适应。如李杲在其《脾胃论》中记载:“五常政
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夫阴精所奉者,上奉于阳,谓春夏生长之气也,阳精所降者,下降于阴,为秋冬收藏之气也……阳主生故寿……阴主杀故夭”,指出人的寿夭与阴阳所奉及四时生杀之气相关。
1.2 脏腑虚衰说 《内经》在论述人体衰老的原因时已明确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五脏虚衰则会导致衰老的发生与发展,并最终引起死亡。《灵枢·天年篇》论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谈。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首先提出了脏腑虚衰是导致人体衰老、死亡的原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之上,对衰老的脏腑虚衰学说又各有发挥,并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
, 百拇医药
1.2.1 肾气亏虚为主说 这一观点主要依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论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固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就是肾气逐渐充实、隆盛、衰少乃至衰竭的过程。
1.2.2 脾胃虚衰为主说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受纳,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也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灵枢·五味篇》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李东垣根据以上论述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皮毛枯槁”等观点,认为脾胃气衰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说:“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水谷之司在脾胃”。张志聪注内经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者,受后天水谷之精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饮食而脾胃健者尚能筋骨坚强,气血犹盛。”这些观点说明,虽然肾气盛衰在衰老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先天肾气亦必须依赖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濡养,脾胃功能强盛则身体健康而长寿,脾胃虚衰则百病丛生而早衰。
, 百拇医药
1.3 精、气、神亏耗说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是生命的根本。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的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如三者虚衰,则是衰老的征象。《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本神篇》记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决气篇》记载:“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历代医家又对此进行不断充实发挥,丰富了学说内容。《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重庆堂随笔》云:“盖脑为髓海,又名元神之腑,水足髓充,则元神清湛而强记不忘矣。”综上所述,可见历代医家对人体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即是健康的标志;如精亏、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征象,从精、气、神三方面的表现,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程度。
2 现代医学对衰老机制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于衰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的研究 [2~4]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各自的学说,目前为止不下300多种,其总结起来可归属于以下三大类。
, http://www.100md.com
2.1 遗传论 遗传论又称遗传程序学说。该学说认为,生 物的衰老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衰老是在遗传上“程序化”了的过程,在生命过程中,这种有关衰老时刻的程序安排,可以比喻为“生物钟”,因此,遗传程序学说又称为“遗传钟学说”或“生物钟学说”。
2.2 环境论 环境论这一类衰老学说所包含的学说数量巨大,其中研究较深入、比较公认的有“自由基学说”、“交联学说”和“残渣学说”等。在承认遗传学说的基础上,更强调环境因素(或因子)在衰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3 综合论 此类学说力图将遗传学说与环境学说结合起来,认为衰老是由于环境因素激发的遗传信息的改变,或对遗传信息中衰老信息的启动因素。此类的代表学说主要有“代谢失调学说”和“细胞信息受损学说”等。
3 灸法延缓衰老的应用
3.1 保健灸常用穴位功能 (1)足三里:强壮要穴,“疗五劳羸瘦,七伤虚冷”等。(2)气海:亦为强壮要穴,对五脏虚衰有益。(3)关元:脏腑虚乏,下元亏虚宜灸之。(4)命门:补肾壮阳,健脾益胃。(5)肾俞:补肾壮阳,益精安神。(6)神阙:补阳益气,温肾健脾。(7)中脘:健脾益胃,培补后天。(8)涌泉:补肾壮阳。
, 百拇医药
3.2 保健灸常用方法
3.2.1 化脓灸 取穴:足三里。方法:以艾柱直接灸腧穴部位7~9壮,灸完一壮后,以纱布蘸生理盐水抹净穴位,再依前法继续施灸。灸时轻轻拍打穴位旁以减轻疼痛,使得穴位产生无菌性化脓,灸后用小膏药贴灸疮化脓,直至灸疮愈合为止。灸疮愈合后,可再行施灸。
3.2.2 隔药灸 主穴: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配穴:脾胃虚弱为主配中脘、脾俞,肾精亏虚为主配命门、肾俞。
方法:(1)隔姜灸鲜姜切成片,厚约0.2~0.3cm,中央穿数孔置穴位上。蚕豆大小艾炷放置姜片上施灸,如每穴灸5壮,灸时以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每灸10次后休息3~5天。(2)隔附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每个附子饼以附子粉2.5g配以黄酒2.5g调成厚糊壮,用药饼模具压制成直径2.5cm,厚度0.5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艾绒制成底径2cm,高1.8cm的艾炷。把附饼放置于穴位之上,上置艾炷进行施灸。每天每穴施灸3壮,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3)隔药饼灸:将补骨脂、当归、黄芪、生地、仙茅、仙灵脾、肉桂等健脾补肾、活血通络药物研成粉末,再以80%酒精调匀,用药饼模具压制成直径3cm,厚度0.8cm的药饼。艾绒制成重约1.2g的艾炷。将药饼置于穴位之上,上置艾炷进行施灸。每穴每次施灸5壮,隔日施灸,每人每年每穴灸量当在480壮以上。(4)电热隔药灸:将以黄芪、丹参、当归为主的调补气血药提炼加工,并辅以助渗剂制成直径2.5cm,厚度0.5cm的药贴。把药贴贴敷于穴位处,以电热灸器灸治30min,温度以患者舒适为度。24h后除去药贴。隔日施灸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 百拇医药
3.2.3 温和灸 取穴:关元、神阙、足三里。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穴位,距离约2~3cm左右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每次施灸10~15min,至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于每月月初连灸7次。
3.2.4 温针灸 取穴:命门、肾俞、足三里。方法:毫针针刺0.8~1.2寸,得气后行补法。再以2cm艾条段插于针尾,点燃施温针灸。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2.5 “中国灸” 取穴:命门、肾俞、关元。方法:取“强肾灸”贴敷于穴位处,每24h更换一贴,5日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3.2.6 天灸 取穴:足三里、肾俞。方法:用乙醇提取淫羊藿、丹参、辣椒,加入助渗剂。在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涂以天灸涂液,以局部皮肤潮红,能够耐受为度。待发泡后用小膏药涂抹局部,直至灸疮愈合为止。每年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日施灸。
, http://www.100md.com
3.2.7 太乙针、雷火针 取穴:气海、中脘、足三里。方法:在施灸部位铺上棉布5~7层,将太乙针或雷火针的一端点燃,对正穴位,紧按在棉布上,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如病者觉太烫,将“针”略提起,待热减再灸。若火灭了,就重新点燃再进行施灸。每穴每日施灸5~7壮,每日1次,10次 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
3.2.8 灸器灸 取穴:神阙、气海、中脘。方法:采用灸疗器,将艾条段插入灸疗器中,将灸疗器放于穴位之上施灸。每次每穴灸15~20min,隔日1次,于每年夏至到冬至期间施灸。
参考文献
1 张洪泉,余文新.中华抗衰老医药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8.
2 夏云阶,张韬玉,刘汴生,等.衰老与抗衰老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9.
3 李聪甫.传统老年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6.
4 许士凯.抗衰老药物的药理与应用.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37.
作者单位:1 430051武汉未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 200030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3-11-24)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田辉)
衰老(Senescence),在文献中亦常称为Ageing,是指生物体在其生命的后期阶段所进行的全身性的、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循序渐进的退化过程。通常所讲的衰老是指生物体在其生命过程中,生长发育到达成熟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的变化 [1] 。
中医针灸学在延缓衰老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保健灸在保健延年中的作用更是广泛流传。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记载“凡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泻风气。”“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温毒,不能着人。”强调了灸法在强身保健、益寿延年中的作用。《医说》则提出了“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的谚语。应用灸法保健延寿具有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无毒副作用、不易产生耐受性等优点,应用于延缓衰老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 百拇医药
1 衰老发生的中医机制
中医老年医学历史悠久,提出了“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对先秦诸子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第一次从医学角度进行了总结,并升华为中医学养生延年益寿的理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说是对中医防病延年理论观点的高度精辟概括。对衰老发生原因的认识主要学说有以下三类。
1.1 阴阳失调说 中医学认为阴阳之间的变化是一切事 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同时也是生命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根本原因。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些都表明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依赖于阴阳为基础的。古人认为只有阴阳平衡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如果阴阳平衡被打破则会导致机体发生疾病、衰老以至死亡。机体衰老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或阴阳两虚的结果。若进一步发展,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则是对这种学说的概括与总结。
, 百拇医药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实践加以发挥,对此学说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指出衰老的发生不但在于机体阴阳的平衡,而且要与四时阴阳相适应。如李杲在其《脾胃论》中记载:“五常政
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夫阴精所奉者,上奉于阳,谓春夏生长之气也,阳精所降者,下降于阴,为秋冬收藏之气也……阳主生故寿……阴主杀故夭”,指出人的寿夭与阴阳所奉及四时生杀之气相关。
1.2 脏腑虚衰说 《内经》在论述人体衰老的原因时已明确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五脏虚衰则会导致衰老的发生与发展,并最终引起死亡。《灵枢·天年篇》论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谈。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首先提出了脏腑虚衰是导致人体衰老、死亡的原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之上,对衰老的脏腑虚衰学说又各有发挥,并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
, 百拇医药
1.2.1 肾气亏虚为主说 这一观点主要依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论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固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就是肾气逐渐充实、隆盛、衰少乃至衰竭的过程。
1.2.2 脾胃虚衰为主说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受纳,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也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灵枢·五味篇》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李东垣根据以上论述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皮毛枯槁”等观点,认为脾胃气衰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说:“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水谷之司在脾胃”。张志聪注内经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者,受后天水谷之精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饮食而脾胃健者尚能筋骨坚强,气血犹盛。”这些观点说明,虽然肾气盛衰在衰老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先天肾气亦必须依赖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濡养,脾胃功能强盛则身体健康而长寿,脾胃虚衰则百病丛生而早衰。
, 百拇医药
1.3 精、气、神亏耗说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是生命的根本。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的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如三者虚衰,则是衰老的征象。《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本神篇》记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决气篇》记载:“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历代医家又对此进行不断充实发挥,丰富了学说内容。《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重庆堂随笔》云:“盖脑为髓海,又名元神之腑,水足髓充,则元神清湛而强记不忘矣。”综上所述,可见历代医家对人体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即是健康的标志;如精亏、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征象,从精、气、神三方面的表现,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程度。
2 现代医学对衰老机制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于衰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的研究 [2~4]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各自的学说,目前为止不下300多种,其总结起来可归属于以下三大类。
, http://www.100md.com
2.1 遗传论 遗传论又称遗传程序学说。该学说认为,生 物的衰老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衰老是在遗传上“程序化”了的过程,在生命过程中,这种有关衰老时刻的程序安排,可以比喻为“生物钟”,因此,遗传程序学说又称为“遗传钟学说”或“生物钟学说”。
2.2 环境论 环境论这一类衰老学说所包含的学说数量巨大,其中研究较深入、比较公认的有“自由基学说”、“交联学说”和“残渣学说”等。在承认遗传学说的基础上,更强调环境因素(或因子)在衰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3 综合论 此类学说力图将遗传学说与环境学说结合起来,认为衰老是由于环境因素激发的遗传信息的改变,或对遗传信息中衰老信息的启动因素。此类的代表学说主要有“代谢失调学说”和“细胞信息受损学说”等。
3 灸法延缓衰老的应用
3.1 保健灸常用穴位功能 (1)足三里:强壮要穴,“疗五劳羸瘦,七伤虚冷”等。(2)气海:亦为强壮要穴,对五脏虚衰有益。(3)关元:脏腑虚乏,下元亏虚宜灸之。(4)命门:补肾壮阳,健脾益胃。(5)肾俞:补肾壮阳,益精安神。(6)神阙:补阳益气,温肾健脾。(7)中脘:健脾益胃,培补后天。(8)涌泉:补肾壮阳。
, 百拇医药
3.2 保健灸常用方法
3.2.1 化脓灸 取穴:足三里。方法:以艾柱直接灸腧穴部位7~9壮,灸完一壮后,以纱布蘸生理盐水抹净穴位,再依前法继续施灸。灸时轻轻拍打穴位旁以减轻疼痛,使得穴位产生无菌性化脓,灸后用小膏药贴灸疮化脓,直至灸疮愈合为止。灸疮愈合后,可再行施灸。
3.2.2 隔药灸 主穴: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配穴:脾胃虚弱为主配中脘、脾俞,肾精亏虚为主配命门、肾俞。
方法:(1)隔姜灸鲜姜切成片,厚约0.2~0.3cm,中央穿数孔置穴位上。蚕豆大小艾炷放置姜片上施灸,如每穴灸5壮,灸时以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每灸10次后休息3~5天。(2)隔附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每个附子饼以附子粉2.5g配以黄酒2.5g调成厚糊壮,用药饼模具压制成直径2.5cm,厚度0.5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艾绒制成底径2cm,高1.8cm的艾炷。把附饼放置于穴位之上,上置艾炷进行施灸。每天每穴施灸3壮,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3)隔药饼灸:将补骨脂、当归、黄芪、生地、仙茅、仙灵脾、肉桂等健脾补肾、活血通络药物研成粉末,再以80%酒精调匀,用药饼模具压制成直径3cm,厚度0.8cm的药饼。艾绒制成重约1.2g的艾炷。将药饼置于穴位之上,上置艾炷进行施灸。每穴每次施灸5壮,隔日施灸,每人每年每穴灸量当在480壮以上。(4)电热隔药灸:将以黄芪、丹参、当归为主的调补气血药提炼加工,并辅以助渗剂制成直径2.5cm,厚度0.5cm的药贴。把药贴贴敷于穴位处,以电热灸器灸治30min,温度以患者舒适为度。24h后除去药贴。隔日施灸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 百拇医药
3.2.3 温和灸 取穴:关元、神阙、足三里。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穴位,距离约2~3cm左右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每次施灸10~15min,至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于每月月初连灸7次。
3.2.4 温针灸 取穴:命门、肾俞、足三里。方法:毫针针刺0.8~1.2寸,得气后行补法。再以2cm艾条段插于针尾,点燃施温针灸。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2.5 “中国灸” 取穴:命门、肾俞、关元。方法:取“强肾灸”贴敷于穴位处,每24h更换一贴,5日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3.2.6 天灸 取穴:足三里、肾俞。方法:用乙醇提取淫羊藿、丹参、辣椒,加入助渗剂。在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涂以天灸涂液,以局部皮肤潮红,能够耐受为度。待发泡后用小膏药涂抹局部,直至灸疮愈合为止。每年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日施灸。
, http://www.100md.com
3.2.7 太乙针、雷火针 取穴:气海、中脘、足三里。方法:在施灸部位铺上棉布5~7层,将太乙针或雷火针的一端点燃,对正穴位,紧按在棉布上,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如病者觉太烫,将“针”略提起,待热减再灸。若火灭了,就重新点燃再进行施灸。每穴每日施灸5~7壮,每日1次,10次 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
3.2.8 灸器灸 取穴:神阙、气海、中脘。方法:采用灸疗器,将艾条段插入灸疗器中,将灸疗器放于穴位之上施灸。每次每穴灸15~20min,隔日1次,于每年夏至到冬至期间施灸。
参考文献
1 张洪泉,余文新.中华抗衰老医药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8.
2 夏云阶,张韬玉,刘汴生,等.衰老与抗衰老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9.
3 李聪甫.传统老年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6.
4 许士凯.抗衰老药物的药理与应用.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37.
作者单位:1 430051武汉未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 200030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3-11-24)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