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9282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37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2-1809-01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是重症药疹的一种类型,具有症状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我科1990~2002年共收治该病患者37例,现作回顾性分析,并就小儿患者及成人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对降低死亡率的因素试作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个月~14岁13例,15~71岁24例。37例患者发疹前均有明确用药史,其中抗生素(按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青霉素、头孢类及其他)14例(37.84%),解热镇痛药13例(35.14%),卡马西平3例(8.11%),别嘌呤醇2例(5.41%),磺胺类2例(5.41%),其它3例(8.11%),其中安坦、鲁米那、霍香正气水各1例。

    37例患者均伴发热,入院体温37.5℃~40℃,其中39℃以上者21例。皮疹均累及全身,其中13例(35.14%)于24h内发展至全身,15例(40.54%)于2~4天内发展至极限,9例(24.32%)于4~7天发展至极限。粘膜损害31例(83.78%),其中眼、口腔、外阴均受累的17例,累及两处的9例,仅累及一处的5例。内脏损害17例(45.95%),其中肝损害8例,肾损害11例,心肌损害3例。肝、肾、心诸脏器中仅一处受累者5例,两处受累者9例,3个脏器均受累者3例。血白细胞总数升高16例,中性粒细胞>70%者12例。37例中并发肺炎6例,败血症3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败血症),上消化道出血4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及时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氢化考的松200~4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危重者可用至30mg/d,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同时防止感染,预防性应用广谱的较少发生反应的抗生素如红霉素、环丙沙星等,若发生继发感染则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选用敏感的与致敏药物无关的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加强护理。

    2 结果

    37例治愈33例,治愈率89.19%,治愈者体温(6±2.5)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与水疱吸收(10±4.5)天,全病程14~33天,平均21.3天;死亡3例,死亡率8.11%,其中2例死于肺炎,1例死于脓毒败血症合并化脓性心包炎。有1例转院治疗。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此型药疹发病率成人高于小儿(1.8∶1),致敏药物成人以抗生素为主,小儿则以解热镇痛药为主,这可能与小儿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较常用解热镇痛药有关。根据本组观察,小儿潜伏期、发疹情况、皮疹消退时间与成人相似。本组9例患儿中仅1例谷丙转氨酶稍升高,其余患儿均无明显脏器损害,而24例成人中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脏器损害,说明此型药疹中成人脏器易受损害,在治疗中应予注意,并作相应的处理。本组中并发严重感染者9例,成人5例,小儿4例,成人5例均为肺炎,而小儿患者4例中3例为败血症,仅1例为肺炎,由此表明小儿患者比成人患者感染率高,且感染程度严重,因此防治感染对小儿患者尤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 百拇医药
    本型药疹死亡率甚高,国内近年来的资料显示患者总死亡率为18.24%,而本组死亡率为8.11%,低于上述报道。有统计表明死亡率与年龄、皮损范围、血尿素氮水平、皮质激素起用时间及用量、合并感染等因素有关,基于上述分析和我们对本型药疹抢救治疗的经验,我们认为降低死亡率重点在于以下2个方面:(1)过敏关:早期、足量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尽快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因皮损恶化而继发感染的机会,是降低死亡率的前提。我们认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初用量相当于强的松1.5~2mg·kg -1 ·d -1 较为适当,用量偏小不能有效控制病情,过大会增加激素副作用。(2)感染关:感染是本型药疹的最常见死因。因此,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创造相对无菌环境,加强创面护理,支持疗法,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和减轻感染程度,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单位:362000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编辑 维兰), 百拇医药(游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