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4例疗效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12-1114-02
慢性乙型肝炎严重危害人们健康,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入手,参古酌今,既重视检测指标,又强调整体辨治,反复实践,疗效比较满意,现将1995年3月~1999年2月治疗的资料完整的64例乙肝病例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64例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35.4岁;病程半年~1年3例,1~3年33例,3~5年17例,5年以上11例。全部根据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其中轻度35例,中度29例;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64例,HBeAg阳性41例,抗HBcIgM阳性46例;肝功能异常31例(TBI>1.2mg%17例,ALT>50U/L29例);血清白球蛋白比例(A/G)异常16例;B超提示肝或脾肿大24例;肝硬化11例。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分为三型治疗 [1] 。(1)肝血不足,脾虚湿滞型21例:症见肝区不适或隐痛,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胃纳欠佳,大便溏软,平素易感冒,舌质偏淡,苔白,脉濡细。治以养血补肝,健脾化湿,方用加味归芍六君子汤。以当归20g,白芍、女贞子各30g,枸杞子15g养血补肝,滋肾扶正;党参20g,白术、半夏各15g,茯苓25g,陈皮5g,清甘草3g益气健脾,化湿祛邪。脾虚重者加黄芪、扁豆、大枣、山药各20g;湿邪偏重酌加米仁、泽泻各20g。(2)肝阴亏损,瘀热郁阻型26例;症见右胁隐痛不适,多食则脘腹胀满,面色晦滞,乏力纳少,时有口苦咽干,大便偏燥,舌偏红,苔少,脉弦细。治以育阴养肝,清热化瘀,方用育阴养肝汤(国家级名医钟一棠经验方) [2] 。以生地、首乌各20g,白芍、女贞子各30g,枸杞子25g,鳖甲15g育阴滋肾,补血养肝;丹参、茜草、丹皮各20g化瘀活血,清热散结。阴虚明显的酌加北沙参、石斛、麦冬、元参各20g以增强清热养阴之功。(3)禀赋素虚,邪毒内伏型17例:症见疲乏,不耐劳累,工作或劳累后容易疲乏及腰酸腿软,舌脉无明显病理变化,此类病人往往禀赋不足,气机欠畅,后天失调,正气偏虚,邪毒内伏,大多由体检时发现本病。治以益气补肾,扶正祛邪,方用丹芪柴苓蛇舌草汤(自拟方),以丹参、黄芪、首乌、枸杞子、肉苁蓉、杜仲、茯苓各20g,柴胡、郁金各10g,白花舌蛇草30g,调补气血阴阳,舒畅气机,祛除湿热瘀毒。并随症酌加党参、当归、佛手、麦芽、红枣、小青皮等以增药效。
, 百拇医药
以上三型若有肝功能异常加大青叶、平地木各20g,黄芩、蚕沙各15g;兼有肝脾肿大或肝硬化加丹参、鳖甲、茜草各20g。中药每日1剂,45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主要观察HBsAg、HBeAg及抗HBcIgM),肝功能(主要观察TBI及ALT),A/G,肝脾B超。每疗程结束复查上述各项检查1次,并及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3个疗程结束统计疗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按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定标准”(试行)为依据,临床基本治愈14例,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1%。
2.2 疗效分析 经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0.6%;肝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0.3%;HBsAg、HBeAg、抗HBcIgM、肝脾肿大、肝硬化、A/G改善总有效率分别是70.3%、78%、89.1%、70.8%、72.8%、68.8%。详见表1,表2。
, http://www.100md.com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9岁,1995年6月9日初诊。患者1990年3月体检时发现乙肝,现HBsAg阳性,P=54.53,HBeAg阳性,P=6.33,抗HBcIgM阳性,P=0.47。肝功能TBI>1.2mg%,ALT82U/L。A/G=36:33,B超示肝内光点增粗,脾肋下1.1cm。曾在市各大医院用聚肌疱针及肝泰保、肌苷片、护肝片、益肝灵等治疗半年,病情仍反复不愈。肝区偶有不适,平素易疲劳、易感冒,面色少华,胃纳欠佳,大便偏软,舌偏淡,苔薄白,脉沉。辨证为禀体不足,邪毒内伏。治以补血养肝,健脾化湿。用归芍六君子汤加黄芪、米仁、丹参、茜草、大青叶、麦芽治疗。服药45剂,纳增,便调,疲劳减轻,肝区也未曾不适,但仍易感冒,有时咽痛口干,复查肝功能TBI1.2mg%,ALT56U/L;A/G=38:33;HBsAg阳性,P=51.34,HBeAg阳性,P=4.53,抗HBcIgM阴性,P=1.60;B超情况同上。治疗以原方去半夏、白术、米仁、大青叶,加麦冬、石斛、丹皮、鳖甲,又服45剂,面色好转,舌色转正,也未曾感冒,但工作劳累后尚有疲劳感。复查肝功能正常,A/G=43:31,HBsAg阳性,P=33.34,HBeAg阴性,P=1.69,抗HBcIgM阴性,P=1.82;B超示肝内光点较密,脾肋下0.6cm。继用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生地、麦冬、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丹参、丹皮、麦芽、黄芩等健脾养肝滋肾以扶正,清热化痰以祛余邪。至1995年10月30日复查肝功能正常;总蛋白79g/L,白蛋白49g/L,球蛋白30g/L;乙肝三系仅HBsAg阳性,P=14.34,余均正常;B超示肝内光点稍密。此后又间断服上中药3月余以资巩固。1996年12月随访,仅HBsAg阳性,P=8.53,余均正常,自觉良好,工作愉快。
, http://www.100md.com
表1 辨证分型治疗后症状改变结果略
表2 检测指标治疗后改变结果略
4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从病理角度分析,患者常有持续病毒感 染状态以及出现自身免疫现象和肝脏的进行性损害。本病病程长,迁延难愈,病理机制错综复杂。从中医理论分析,追源溯流,多为感受湿热邪毒、蕴结胶着侵害机体所致,又多长期反复使用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活血化瘀等祛邪治疗,难免有损伤机体,劫夺正气的弊端,以致形成正虚邪恋的局面。“正虚”主要表现为肝之体阴不足及素体脾肾偏虚。肝脏为病,最易传脾;脾气虚弱,生血无源,导致肝失所养;肝阴不足,肾阴受累,肾精亏虚则肝阴更匮乏。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出现肝脾肾三脏俱虚之证。“邪恋”主要指湿热邪毒稽留,相互影响,迁延持续。湿恋不去,内蕴化热;气机失畅,郁而化火;火热内灼,阴液受损,加上气机郁滞,血积成瘀;湿热瘀久酿成邪毒,导致瘀毒内结。由此可见,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机制虽然复杂,但终不外“正虚邪恋,瘀毒内结”。治疗在扶正祛邪的总则下,必须剿扶并用,祛邪务尽。处方用药应该补不恋邪,攻不伤正。既不可攻补太过,又不能强求速效。通过调补肝脾肾三脏以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健脾可生血,生血能养肝;肾为先天之本,乙癸同源,滋肾能涵木,补肾亦补肝。“扶正”就是养肝、健脾、补肾。“祛邪”就是祛除湿热瘀毒、舒畅气机,顾及彼此相互影响。经过临床观察,扶正常用的当归、白芍、生地、首乌、枸杞子、女贞子、鳖甲、党参、黄芪、扁豆、白术、茯苓、北沙参、麦芽、大枣、甘草等具有补血养肝,益气健脾,育阴滋肾功能的药物 [3] ,可使肝体得养,提高和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祛邪常用的黄芩、丹皮、白花蛇舌草、大青叶、蚕沙、平地木、米仁、泽泻、茜草、丹参、柴胡、佛手、青皮、陈皮等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散瘀,舒畅气机功能的药物 [3] ;能使肝气调畅,从而达到祛除湿热瘀毒内结之邪,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保护肝细胞,防止其变性坏死,最后消灭病毒,康复机体。通过辨证治疗,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阴转或好转,临床症状的消灭或改善,以及对肝功能、白球蛋白比例、肝脾肿大、肝硬化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三型中以肝阴亏损,瘀热郁阻型临床比较多见;但治疗以肝血不足,脾虚湿滞型疗效最佳,应抓紧时机,及时治疗;禀赋素虚,邪毒内伏型患者容易被忽视,且病程较长,治疗相对困难,必须引起重视。此外,辨证分型治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治疗的进展,病情会有所变化,临床要明辨病机,灵活掌握,或联合用药、或交替使用,坚持较长时间服药,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起居,扶正祛邪缓缓收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中医杂志,1992,33(5):295.
2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312-313.
3 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5.
作者单位:315010浙江省宁波市中医医院
(收稿日期:2003-06-11)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钟顺儿)
慢性乙型肝炎严重危害人们健康,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入手,参古酌今,既重视检测指标,又强调整体辨治,反复实践,疗效比较满意,现将1995年3月~1999年2月治疗的资料完整的64例乙肝病例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64例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35.4岁;病程半年~1年3例,1~3年33例,3~5年17例,5年以上11例。全部根据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其中轻度35例,中度29例;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64例,HBeAg阳性41例,抗HBcIgM阳性46例;肝功能异常31例(TBI>1.2mg%17例,ALT>50U/L29例);血清白球蛋白比例(A/G)异常16例;B超提示肝或脾肿大24例;肝硬化11例。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分为三型治疗 [1] 。(1)肝血不足,脾虚湿滞型21例:症见肝区不适或隐痛,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胃纳欠佳,大便溏软,平素易感冒,舌质偏淡,苔白,脉濡细。治以养血补肝,健脾化湿,方用加味归芍六君子汤。以当归20g,白芍、女贞子各30g,枸杞子15g养血补肝,滋肾扶正;党参20g,白术、半夏各15g,茯苓25g,陈皮5g,清甘草3g益气健脾,化湿祛邪。脾虚重者加黄芪、扁豆、大枣、山药各20g;湿邪偏重酌加米仁、泽泻各20g。(2)肝阴亏损,瘀热郁阻型26例;症见右胁隐痛不适,多食则脘腹胀满,面色晦滞,乏力纳少,时有口苦咽干,大便偏燥,舌偏红,苔少,脉弦细。治以育阴养肝,清热化瘀,方用育阴养肝汤(国家级名医钟一棠经验方) [2] 。以生地、首乌各20g,白芍、女贞子各30g,枸杞子25g,鳖甲15g育阴滋肾,补血养肝;丹参、茜草、丹皮各20g化瘀活血,清热散结。阴虚明显的酌加北沙参、石斛、麦冬、元参各20g以增强清热养阴之功。(3)禀赋素虚,邪毒内伏型17例:症见疲乏,不耐劳累,工作或劳累后容易疲乏及腰酸腿软,舌脉无明显病理变化,此类病人往往禀赋不足,气机欠畅,后天失调,正气偏虚,邪毒内伏,大多由体检时发现本病。治以益气补肾,扶正祛邪,方用丹芪柴苓蛇舌草汤(自拟方),以丹参、黄芪、首乌、枸杞子、肉苁蓉、杜仲、茯苓各20g,柴胡、郁金各10g,白花舌蛇草30g,调补气血阴阳,舒畅气机,祛除湿热瘀毒。并随症酌加党参、当归、佛手、麦芽、红枣、小青皮等以增药效。
, 百拇医药
以上三型若有肝功能异常加大青叶、平地木各20g,黄芩、蚕沙各15g;兼有肝脾肿大或肝硬化加丹参、鳖甲、茜草各20g。中药每日1剂,45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主要观察HBsAg、HBeAg及抗HBcIgM),肝功能(主要观察TBI及ALT),A/G,肝脾B超。每疗程结束复查上述各项检查1次,并及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3个疗程结束统计疗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按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定标准”(试行)为依据,临床基本治愈14例,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1%。
2.2 疗效分析 经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0.6%;肝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0.3%;HBsAg、HBeAg、抗HBcIgM、肝脾肿大、肝硬化、A/G改善总有效率分别是70.3%、78%、89.1%、70.8%、72.8%、68.8%。详见表1,表2。
, http://www.100md.com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9岁,1995年6月9日初诊。患者1990年3月体检时发现乙肝,现HBsAg阳性,P=54.53,HBeAg阳性,P=6.33,抗HBcIgM阳性,P=0.47。肝功能TBI>1.2mg%,ALT82U/L。A/G=36:33,B超示肝内光点增粗,脾肋下1.1cm。曾在市各大医院用聚肌疱针及肝泰保、肌苷片、护肝片、益肝灵等治疗半年,病情仍反复不愈。肝区偶有不适,平素易疲劳、易感冒,面色少华,胃纳欠佳,大便偏软,舌偏淡,苔薄白,脉沉。辨证为禀体不足,邪毒内伏。治以补血养肝,健脾化湿。用归芍六君子汤加黄芪、米仁、丹参、茜草、大青叶、麦芽治疗。服药45剂,纳增,便调,疲劳减轻,肝区也未曾不适,但仍易感冒,有时咽痛口干,复查肝功能TBI1.2mg%,ALT56U/L;A/G=38:33;HBsAg阳性,P=51.34,HBeAg阳性,P=4.53,抗HBcIgM阴性,P=1.60;B超情况同上。治疗以原方去半夏、白术、米仁、大青叶,加麦冬、石斛、丹皮、鳖甲,又服45剂,面色好转,舌色转正,也未曾感冒,但工作劳累后尚有疲劳感。复查肝功能正常,A/G=43:31,HBsAg阳性,P=33.34,HBeAg阴性,P=1.69,抗HBcIgM阴性,P=1.82;B超示肝内光点较密,脾肋下0.6cm。继用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生地、麦冬、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丹参、丹皮、麦芽、黄芩等健脾养肝滋肾以扶正,清热化痰以祛余邪。至1995年10月30日复查肝功能正常;总蛋白79g/L,白蛋白49g/L,球蛋白30g/L;乙肝三系仅HBsAg阳性,P=14.34,余均正常;B超示肝内光点稍密。此后又间断服上中药3月余以资巩固。1996年12月随访,仅HBsAg阳性,P=8.53,余均正常,自觉良好,工作愉快。
, http://www.100md.com
表1 辨证分型治疗后症状改变结果略
表2 检测指标治疗后改变结果略
4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从病理角度分析,患者常有持续病毒感 染状态以及出现自身免疫现象和肝脏的进行性损害。本病病程长,迁延难愈,病理机制错综复杂。从中医理论分析,追源溯流,多为感受湿热邪毒、蕴结胶着侵害机体所致,又多长期反复使用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活血化瘀等祛邪治疗,难免有损伤机体,劫夺正气的弊端,以致形成正虚邪恋的局面。“正虚”主要表现为肝之体阴不足及素体脾肾偏虚。肝脏为病,最易传脾;脾气虚弱,生血无源,导致肝失所养;肝阴不足,肾阴受累,肾精亏虚则肝阴更匮乏。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出现肝脾肾三脏俱虚之证。“邪恋”主要指湿热邪毒稽留,相互影响,迁延持续。湿恋不去,内蕴化热;气机失畅,郁而化火;火热内灼,阴液受损,加上气机郁滞,血积成瘀;湿热瘀久酿成邪毒,导致瘀毒内结。由此可见,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机制虽然复杂,但终不外“正虚邪恋,瘀毒内结”。治疗在扶正祛邪的总则下,必须剿扶并用,祛邪务尽。处方用药应该补不恋邪,攻不伤正。既不可攻补太过,又不能强求速效。通过调补肝脾肾三脏以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健脾可生血,生血能养肝;肾为先天之本,乙癸同源,滋肾能涵木,补肾亦补肝。“扶正”就是养肝、健脾、补肾。“祛邪”就是祛除湿热瘀毒、舒畅气机,顾及彼此相互影响。经过临床观察,扶正常用的当归、白芍、生地、首乌、枸杞子、女贞子、鳖甲、党参、黄芪、扁豆、白术、茯苓、北沙参、麦芽、大枣、甘草等具有补血养肝,益气健脾,育阴滋肾功能的药物 [3] ,可使肝体得养,提高和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祛邪常用的黄芩、丹皮、白花蛇舌草、大青叶、蚕沙、平地木、米仁、泽泻、茜草、丹参、柴胡、佛手、青皮、陈皮等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散瘀,舒畅气机功能的药物 [3] ;能使肝气调畅,从而达到祛除湿热瘀毒内结之邪,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保护肝细胞,防止其变性坏死,最后消灭病毒,康复机体。通过辨证治疗,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阴转或好转,临床症状的消灭或改善,以及对肝功能、白球蛋白比例、肝脾肿大、肝硬化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三型中以肝阴亏损,瘀热郁阻型临床比较多见;但治疗以肝血不足,脾虚湿滞型疗效最佳,应抓紧时机,及时治疗;禀赋素虚,邪毒内伏型患者容易被忽视,且病程较长,治疗相对困难,必须引起重视。此外,辨证分型治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治疗的进展,病情会有所变化,临床要明辨病机,灵活掌握,或联合用药、或交替使用,坚持较长时间服药,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起居,扶正祛邪缓缓收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中医杂志,1992,33(5):295.
2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312-313.
3 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5.
作者单位:315010浙江省宁波市中医医院
(收稿日期:2003-06-11)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钟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