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期
编号:10399912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1-0022-02

    本院自1998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以探讨溶栓联合抗凝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男60例,女24例。年龄45~72年,病程20天~1.5年。随机分为两组。(1)治疗组: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54例,男38例,女16例;(2)常规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全部病例符合1992年WHO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与分型标准,并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除外急性心肌梗死。

    1.2 用药方法 治疗组:尿激酶50万U+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入,连用3天后,改用肝素钙7500U,每12h1次,脐周皮下注射,连用7~10天,其间隔日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或出凝血时间。常规治疗组:消心痛10mg,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50mg,每日1次,5%葡萄糖250ml加丹参粉剂0.8g或5%葡萄糖500ml加硝酸甘油5~10mg静 脉滴入,每日1次,前者2周为1个疗程,后者5~7天1个疗程。
, 百拇医药
    2 结果

    采用国内外常用抗心绞痛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疗法进行评价。治疗组:显效18例,改善31例,无效及加重5例,总有效率为90.7%。有效者症状完全控制时间为1.5~5天;对照组:显效8例,改善15例,无效及加重7例,总有效率为76.7%,症状完全控制时间为5~10天。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多种不同病理生理机制,但斑块破裂诱发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仍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发病机制。鉴于目前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多次静滴方法治疗一些顽固性心绞痛患者报道,有研究认为 [1] 小剂量溶栓治疗宜采用延迟溶栓方法,可考虑延迟1~2h,即先给予强有力的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疗,待其充分发挥作用后再给予小剂量溶栓治疗,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溶栓治疗24h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在低剂量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因冠脉内微血栓小,以白血栓为主,红血栓成分相对较少,且为非闭塞性血栓,故无需太大剂量的溶栓剂治疗。尿激酶是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的快速纤溶作用,可将新鲜血栓及其机化物溶解清除,使冠脉血流量增加而显示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高效作用。肝素有多种药物作用。其中主要参与催化抗凝血酶Ⅲ的反应,快速对凝血酶产生抑制,对抗血栓的形成与发展,其抗凝作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可靠作用 [2] ,最近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明显高凝状态,而高凝状态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某些临床特征的发生有关 [3] ,提示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我们采用小剂量尿 激酶静滴,肝素定时定量皮下注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九五国家攻关课题.不稳定心绞痛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

    2 郭天聪.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肝素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中华心血管杂志,1999,27(2):112.

    3 胡俊斌.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高凝状态比较.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25(1):36.

    (收稿日期:2002-08-17)

    作者单位:300455天津市塘沽盐场医院

    (编辑卉 梅), http://www.100md.com(金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