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9786
缺血性中风并发抑郁症状患者的心理护理60例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后缺血性中风并发抑郁症状患者的情绪障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方法 120例缺血性中风并发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观察28天。观察指标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能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参照Munt sinai医学中心提出的BKI和HRSD量表。结果 心理护理组情绪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减少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 对缺血性中风并发抑郁症状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抑郁症状 心理护理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11-1043-03

    为了探讨心理护理对缺血性中风并发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作者单位:528400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 60例缺血性中风并发抑郁症状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疗效评定采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Munt sinai医学中心提出的BDI和HRSD量表。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研究对象

    1.1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全部经CT或MR确诊。

    1.2 中经、中络及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与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科协作组于1986年6月在泰安市召开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鉴定会通过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1.3 抑郁诊断标准 参照Munt sinai医学中心提出的多模式诊断标准。

    1.4 伴发疾病的评分和既往史评分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

    1.5 纳入标准 (1)符合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或腔隙性梗塞且并发抑郁症状的患者。(2)发病半年以内,符合中医中经络者。(3)年龄在80岁以下者。
, 百拇医药
    1.6 排除标准 (1)完全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或有明显智力障碍的患者。(2)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与骨关节疾病者。

    1.7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均为2000年6月~2003年5月在本科住院的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其中心理护理组缺血部位属颈内动脉系统的47例,属椎—基底动脉系统的13例;对照组缺血部位属颈内动脉系统的49例,属椎—基底动脉系统的11例;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表1 一般资料 (略)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伴发疾病和既往史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组 在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根据 患者抑郁的程度和具体情况进行以下心理护理。(1)对于抑郁症状严重,极度悲观失望,有自杀企图或行为者,进行紧急处理,弄清患者情绪障碍的原因,采用辩论方法使患者学会合理的思维方式,放弃不合理的信念。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来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同时通知主管医生、值班人员、家属、陪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动向,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辅以抗抑郁药治疗。(2)对于心理障碍较轻,有能力自己解决本身问题的患者,提供一个会谈的场地或气氛,帮助患者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3)通过举办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向患者耐心解释中风的病因、病程、性质及预后等,说明康复治疗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安排治病阶段的时间和生活,减少因交流不善而引起的矛盾和心理压力。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给患者以精神支持。(4)定期将心理障碍较轻的患者集中,引导、启发患者进行交流,包括病情、进展、心情、家庭等情况,促进各成员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自我认识,从而解决心理冲突,舒解郁结情绪,矫正不良行为。(5)适时恰当地对患者进行奖励,进一步提高其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6)音乐治疗方法:通过聆听、欣赏乐曲,引发人体心理、生理状态改变,产生兴奋或抑制的情绪反应,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 百拇医药
    2.2 对照组 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

    以上两组均以28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统一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每一病例在入院时和治疗后28天各进行一次抑郁症状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1)参照Munt Sinai医学中心提出的BDI、HRSD量表。(2)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数据采用ˉx±s表示。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护理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

    4 结果
, 百拇医药
    4.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情况 见表2。表2 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变结果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表2中,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经住院治疗后均有恢复(P<0.01)。采取心理护理后,心理护理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0.22±3.65,对照组减少3.54±2.65,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 意义。表明心理护理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4.2 心理护理对缺血性中风并发抑郁症状患者抑郁程度的影响 见表3~4。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HRSD改变结果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ˇ P<0.01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BDI改变结果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ˇ P<0.01。

    表3~4中,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的抑郁程度改善效果比较,经u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表明在抑郁改善方面,心理护理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 百拇医药
    由统计而知,两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情绪状况均有显著改善。这与系统的治疗措施得当,病情好转有关。但施护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施护组在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显著性。

    5 讨论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抑郁症状是中风后常见的精神症状。有文献报告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5%~60% [1] 。可见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相当高。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和护理被动接受或拒绝配合,严重影响了治疗和护理效果;由于情绪低落,与家属沟通亦有障碍,容易产生误解、争执或关系僵化,进一步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

    过去评定脑卒中抑郁(简称PSD)主要应用DSM-Ⅲ-R中的方法或其他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在下述几个方面显得不完全合适:DSM-Ⅲ-R主要用于精神病,而PSD属于器质性神经系疾病的精神性反应,两者在质上不完全相同;DSM-Ⅲ-R中多由患者自评,而脑卒中患者多合并认知障碍,单靠自评由于有认知缺陷而欠准确,宜加入由他人进行的评定;在一些评定方法中,评定结果是两分法的,即要不就属于抑郁,要么就不是,这对抑郁程度缺乏细分的标准。因此,1990年纽约Mount Sinai医学中心的Hibbard、Corˉdon等在1993年出版的中风康复进展中提出非DSM-Ⅲ- R的评定方法,从而克服了上述的不足,从Beck抑郁调查表中选出内心症状11项和从Hamilton抑郁评定量表中选出内心症状9项作为主要评定内容,由患者本人自我评定和医生、护士或家人评定,所选方式和项目更切合脑卒中患者情况,其信度效度均满足要求,敏感性提高,特异性加强 [2]
, 百拇医药
    本研究采用量化观察和疗效标准以及明确、具体的心理护理方法对60例缺血性中风并发抑郁状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中风后的抑郁症状以悲观情绪反应为持久和突出为特征。因患者残疾前人格特点、残疾损伤情况、周围社会环境的不同,再加上对残疾认识的差异,可有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我们通过具体分析病情,对有较重抑郁症状、中度抑郁症状、抑郁逐步减轻开始适应的患者分别施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体现了个体化的护理原则。本研究显示:心理护理对于缺血性中风并发抑郁症状的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不仅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了接受康复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治疗和护理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还减轻了残疾程度,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家庭关系,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中风的康复护理注入了新的内涵,拓展了康复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祖舜,高俊风,急生脑卒中后抑郁症(附299例报告),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4):220-222.

    2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0-81.

    (收稿日期:2003-10-14)

    (编辑李 欣), 百拇医药(苏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