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院现行科研制剂质量标准的几点思考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12-1152-02
我院通过药监部门审批的合法科研制剂有160多种,其中大多数疗效确切、技术含量高,使我院制剂的整体结构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了医院制剂的特色。药品质量标准充分正确地反映药品生产、供应、贮存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变化情况,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及检验方法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直接决定着药品检验的质量和效果。近年来,人们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越来越重视,随着薄层扫描、高效液相等技术的应用和中药成分及其活性等基础研究的进展,现行的中药质量标准有了质的飞跃,新标准中增加了含量测定,薄层色谱技术也日趋完善,为控制中药质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由于中药自身的特点,其质量的整体控制水平仍处于较低的程度。现就我院现行科研制剂质量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介绍如下。
1 中药质量标准控制面窄
, 百拇医药
大多数制剂仅有一部分药味的定性鉴别,少部分制剂有薄层鉴别。有些理化鉴别甚至不是特征性鉴别,而是某一类成分共有的反应特性。通过检验只能反映一小部分药味的投料情况,更不能反映工艺方面的情况。而中药多为复方制剂,药味众多,通过少量的定性鉴别和个别药味的薄层鉴别是不能完全控制中药内部质量的;甚至有些鉴别反应并非某药的特征性反应,就更不能反映本药的投料情况。还有一些传统的剂型如丸剂等,很多品种只有水分、重量差异等一般检查项。近几年申报新药,一般要求有含量测定和2~3个薄层鉴别,除了反映所检药味的投料情况外,有时还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工艺方面的情况。
2 中药质量标准所能控制的程度低薄层色谱和显微鉴别是中药检验常用的方法,二者共同的局限在于只能鉴别真伪,不能判定优劣,即使减半投料,也不能从结论中反映出来。中药含量测定的预处理过程复杂,很多因素如不同室温下洗脱效果的变化、薄层扫描中显色的均匀度等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3 有些制剂含量测定限度制订不合理由于制备样品所用的药材批次过少或缺乏代表性,导致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规定得过高或过低,实际执行起来会遇到许多麻烦。如保肾片中大黄素的含量限度规定的太低,使含量测定毫无意义。
, 百拇医药
4 质量标准中某些项目描述不贴切有些制剂在制订标准时,报批样品往往在实验室制备,并没有经过放量中试或批量生产,掩盖了实际(下转封三)(上接第1152页)生产中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有的中药制剂因大生产工艺的改变如提取、干燥的工艺与实验室制备不一致,导致制剂的颜色会比标准中描述的浅;有的效囊剂为了增加灌装时的流动性从而提高装量的均匀性,对半成品进行制粒从而导致与规定的内容物为粉末有差异,且颜色加深。这些都是造成日后抽检药品不合格的原因。
5 对稳定性研究不够
有些药品没有考察在现行包装情况下各项指标的变化,或在考察期内选定的指标不合适,不能反映药品考察期内的变化,最终导致药品在短期内某些指标不合格。如薄层色谱中,制剂工艺的改变可能引起有关斑点Rf值的改变;水分含量在短期内就超标;微生物在有效期内就超出限度标准等。
6 总结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 现行标准,积极推进GMP制度的执行;严格执行制剂工艺流程中操作规程,加强各道工艺程序监督,严禁随意修改工艺过程的各项数据;密切注意原、辅料的质量,加强投料监督力度,对投料的药材不仅要靠性状鉴别,还须按法定标准逐项检验,合格后方可入药,对有些药材TLC图谱中没有与对照品对应斑点和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的坚决不能投料;定期对生产环境和设备状况、药检室工作条件成品库储存条件进行检查,力求做到全方位的监督;加强留样观察,切实做好稳定性试验,及时发现问题,把导致药品不合格的因素减少至最少。另外,我们必须增加科研投入,有计划地对一部分疗效确切、经久不衰的科研制剂进行深入的质量标准研究,切实提高其标准的监控面和监控水平,研究出一批疗效好、质量完善的精品推向市场。
(收稿日期:2003-11-03)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省中医院
(编辑李 欣), http://www.100md.com(周琴妹)
我院通过药监部门审批的合法科研制剂有160多种,其中大多数疗效确切、技术含量高,使我院制剂的整体结构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了医院制剂的特色。药品质量标准充分正确地反映药品生产、供应、贮存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变化情况,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及检验方法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直接决定着药品检验的质量和效果。近年来,人们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越来越重视,随着薄层扫描、高效液相等技术的应用和中药成分及其活性等基础研究的进展,现行的中药质量标准有了质的飞跃,新标准中增加了含量测定,薄层色谱技术也日趋完善,为控制中药质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由于中药自身的特点,其质量的整体控制水平仍处于较低的程度。现就我院现行科研制剂质量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介绍如下。
1 中药质量标准控制面窄
, 百拇医药
大多数制剂仅有一部分药味的定性鉴别,少部分制剂有薄层鉴别。有些理化鉴别甚至不是特征性鉴别,而是某一类成分共有的反应特性。通过检验只能反映一小部分药味的投料情况,更不能反映工艺方面的情况。而中药多为复方制剂,药味众多,通过少量的定性鉴别和个别药味的薄层鉴别是不能完全控制中药内部质量的;甚至有些鉴别反应并非某药的特征性反应,就更不能反映本药的投料情况。还有一些传统的剂型如丸剂等,很多品种只有水分、重量差异等一般检查项。近几年申报新药,一般要求有含量测定和2~3个薄层鉴别,除了反映所检药味的投料情况外,有时还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工艺方面的情况。
2 中药质量标准所能控制的程度低薄层色谱和显微鉴别是中药检验常用的方法,二者共同的局限在于只能鉴别真伪,不能判定优劣,即使减半投料,也不能从结论中反映出来。中药含量测定的预处理过程复杂,很多因素如不同室温下洗脱效果的变化、薄层扫描中显色的均匀度等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3 有些制剂含量测定限度制订不合理由于制备样品所用的药材批次过少或缺乏代表性,导致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规定得过高或过低,实际执行起来会遇到许多麻烦。如保肾片中大黄素的含量限度规定的太低,使含量测定毫无意义。
, 百拇医药
4 质量标准中某些项目描述不贴切有些制剂在制订标准时,报批样品往往在实验室制备,并没有经过放量中试或批量生产,掩盖了实际(下转封三)(上接第1152页)生产中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有的中药制剂因大生产工艺的改变如提取、干燥的工艺与实验室制备不一致,导致制剂的颜色会比标准中描述的浅;有的效囊剂为了增加灌装时的流动性从而提高装量的均匀性,对半成品进行制粒从而导致与规定的内容物为粉末有差异,且颜色加深。这些都是造成日后抽检药品不合格的原因。
5 对稳定性研究不够
有些药品没有考察在现行包装情况下各项指标的变化,或在考察期内选定的指标不合适,不能反映药品考察期内的变化,最终导致药品在短期内某些指标不合格。如薄层色谱中,制剂工艺的改变可能引起有关斑点Rf值的改变;水分含量在短期内就超标;微生物在有效期内就超出限度标准等。
6 总结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 现行标准,积极推进GMP制度的执行;严格执行制剂工艺流程中操作规程,加强各道工艺程序监督,严禁随意修改工艺过程的各项数据;密切注意原、辅料的质量,加强投料监督力度,对投料的药材不仅要靠性状鉴别,还须按法定标准逐项检验,合格后方可入药,对有些药材TLC图谱中没有与对照品对应斑点和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的坚决不能投料;定期对生产环境和设备状况、药检室工作条件成品库储存条件进行检查,力求做到全方位的监督;加强留样观察,切实做好稳定性试验,及时发现问题,把导致药品不合格的因素减少至最少。另外,我们必须增加科研投入,有计划地对一部分疗效确切、经久不衰的科研制剂进行深入的质量标准研究,切实提高其标准的监控面和监控水平,研究出一批疗效好、质量完善的精品推向市场。
(收稿日期:2003-11-03)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省中医院
(编辑李 欣), http://www.100md.com(周琴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