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68例疗效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12-1101-02
笔者自1997年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68例,经与对照组68例做比较,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136例均为1997年6月~2003年6月我肝胆科收治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8~75岁,平均43.28±10.75岁,Child-Pugh分级A级3例,B级49例,C级16例。对照组68例其中男53例,女15例,年龄30~72岁,平均45.36±9.28岁,Child-Pugh分级A级5例,B级51例,C级12例。两组均为肝炎后肝硬化病例,总胆红素在34~170μmol/L之间。肝硬化的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考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中黄疸、积聚、鼓胀的有关内容。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代偿期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食物;药物以水 飞蓟素片70mg,3次/d,稳定肝细胞膜;丹参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抗肝纤维化;5%GS250ml加甘利欣30ml、维生素C3.0g静滴,每日1次;护肝降酶,5%GS250ml加苦黄30ml退黄,失代偿期在代偿期治疗基础上对症治疗改善肝功能和抢救并发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药物组成:茵陈、黄芪、丹参、赤芍、白术、大黄、茯苓、鳖甲,肝郁脾虚型去大黄加生苡仁、柴胡、大腹皮;气滞血瘀型加炮山甲;热郁湿阻型加山栀;肝肾亏虚型去大黄、黄芪、白术加山药、苡仁、生地、川楝子。
1.4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分析 全部病例均分别在治疗前观察临床症状包括黄疸、消化道症状,检测血清TBil、ALT、A、A/G,区分Child-Pugh分级,治疗4周后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 2 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全部病例治疗4周后高胆红素血症及消化道症状治疗组治愈41例(60.29%),好转20例(29.41%),未愈7例(10.29%)总有效率89.70%;对照组治愈35例(51.47%),好转17例(25.00%),未愈16例(23.53%),总有效率76.4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Child-Pugh分级比较分别见表1,表2。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略)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hild-Pugh分级比较 例(略)
3 讨论
肝硬化是肝内弥散性纤维化和肝细胞再生结节使正常结构改建易引起胆红素代谢、排泄障碍,病变复杂,缠绵难愈。在此基础上的高胆红素血症是活动性肝硬化的特征,黄疸程度是判断肝细胞破坏的可信标志 [1]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很多因素可使肝内胆汁瘀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尤为重要的是肝细胞损伤、肝内循环障碍、血液粘度增高、血管紧张素Ⅱ增加、肝脏亚微结构改变。随着肝细胞的坏死、再生和肝纤维化,肝脏贮备功能逐渐下降,病理形态不可逆转,造成胆红素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障碍,凝血机制改变及腹水形成,肝脏功能失代偿,而Child-Pugh分级有助于 了解肝脏储备功能及判断预后,以致Child-Pugh分级由A级向B级和C级发展。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在祖国医学中属“黄疸”、“积聚”、“鼓胀”范畴,中医注重临证辨治,且肝硬化黄疸中医证型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存在相关性 [2] 。代偿期以肝郁脾虚为常见,而气滞血瘀及热郁湿阻往往出现在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过渡期,失代偿期大多为肝肾亏虚型,治疗代偿期着重疏肝理气,过渡期着重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失代偿期着重滋补肝肾,均能起到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及预后,促进胆红素代谢及胆汁的排泄,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肝脏亚微结构的功效,本组中,治疗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3.
2 张琴,刘平.肝硬化黄疸中医证型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3):139-141.
(收稿日期:2003-11-24)
作者单位:225400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黄春波)
笔者自1997年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68例,经与对照组68例做比较,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136例均为1997年6月~2003年6月我肝胆科收治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8~75岁,平均43.28±10.75岁,Child-Pugh分级A级3例,B级49例,C级16例。对照组68例其中男53例,女15例,年龄30~72岁,平均45.36±9.28岁,Child-Pugh分级A级5例,B级51例,C级12例。两组均为肝炎后肝硬化病例,总胆红素在34~170μmol/L之间。肝硬化的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考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中黄疸、积聚、鼓胀的有关内容。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代偿期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食物;药物以水 飞蓟素片70mg,3次/d,稳定肝细胞膜;丹参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抗肝纤维化;5%GS250ml加甘利欣30ml、维生素C3.0g静滴,每日1次;护肝降酶,5%GS250ml加苦黄30ml退黄,失代偿期在代偿期治疗基础上对症治疗改善肝功能和抢救并发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药物组成:茵陈、黄芪、丹参、赤芍、白术、大黄、茯苓、鳖甲,肝郁脾虚型去大黄加生苡仁、柴胡、大腹皮;气滞血瘀型加炮山甲;热郁湿阻型加山栀;肝肾亏虚型去大黄、黄芪、白术加山药、苡仁、生地、川楝子。
1.4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分析 全部病例均分别在治疗前观察临床症状包括黄疸、消化道症状,检测血清TBil、ALT、A、A/G,区分Child-Pugh分级,治疗4周后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 2 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全部病例治疗4周后高胆红素血症及消化道症状治疗组治愈41例(60.29%),好转20例(29.41%),未愈7例(10.29%)总有效率89.70%;对照组治愈35例(51.47%),好转17例(25.00%),未愈16例(23.53%),总有效率76.4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Child-Pugh分级比较分别见表1,表2。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略)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hild-Pugh分级比较 例(略)
3 讨论
肝硬化是肝内弥散性纤维化和肝细胞再生结节使正常结构改建易引起胆红素代谢、排泄障碍,病变复杂,缠绵难愈。在此基础上的高胆红素血症是活动性肝硬化的特征,黄疸程度是判断肝细胞破坏的可信标志 [1]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很多因素可使肝内胆汁瘀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尤为重要的是肝细胞损伤、肝内循环障碍、血液粘度增高、血管紧张素Ⅱ增加、肝脏亚微结构改变。随着肝细胞的坏死、再生和肝纤维化,肝脏贮备功能逐渐下降,病理形态不可逆转,造成胆红素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障碍,凝血机制改变及腹水形成,肝脏功能失代偿,而Child-Pugh分级有助于 了解肝脏储备功能及判断预后,以致Child-Pugh分级由A级向B级和C级发展。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在祖国医学中属“黄疸”、“积聚”、“鼓胀”范畴,中医注重临证辨治,且肝硬化黄疸中医证型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存在相关性 [2] 。代偿期以肝郁脾虚为常见,而气滞血瘀及热郁湿阻往往出现在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过渡期,失代偿期大多为肝肾亏虚型,治疗代偿期着重疏肝理气,过渡期着重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失代偿期着重滋补肝肾,均能起到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及预后,促进胆红素代谢及胆汁的排泄,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肝脏亚微结构的功效,本组中,治疗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3.
2 张琴,刘平.肝硬化黄疸中医证型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3):139-141.
(收稿日期:2003-11-24)
作者单位:225400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黄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