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400411
儿童外伤后脑梗塞11例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12-1130-01

    颅脑外伤后脑梗塞发病率不高,但儿童病例占有较大比例。我科自1996~2002年共收治儿童外伤后脑梗塞11例,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4~11岁;坠落伤5例,击打伤2例,车祸伤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16h。

    1.2 临床表现

    1.2.1 意识状态 GCS评分:>13分2例,8~12分7例,<8分2例。

    1.2.2 肢体活动障碍 入院时出现肢瘫6例,入院后24~48h出现肢瘫5例,单侧肢体肌力0~2级8例,3~4级3例,合并面瘫2例。
, http://www.100md.com
    1.2.3 其它表现 头痛、烦躁、呕吐9例。

    1.3 辅助检查

    1.3.1 头颅CT检查 入院时检查发现梗塞灶3例,入院后24~48h检查发现梗塞灶8例;左基底节区3例,右基底节区5例,右颞顶叶大面积梗塞3例;合并局部脑挫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硬膜下积液2例;颅骨线状骨折4例,轻度凹陷骨折2例;单纯梗塞2例。

    1.3.2 腰穿检查 血性脑脊液7例,脑脊液压力>150mmH 2 O9例。

    2 治疗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 全组病例予脑外伤常规治疗外,应用钙拮抗剂及溶栓治疗。早期给予尼莫地平,1周后改用银杏叶注射液。溶栓选用尿激酶。全组均接受高压氧治疗。

    2.2 治疗结果 3周内肌力恢复3例,4~6周肌力恢复4例;半年后随访,9例恢复良好,2例下肢肌力接近正常、下 肢肌力3级,2例面瘫恢复。本组无死亡、重残病例。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本组病例有几个特点:(1)脑梗塞发生于伤后48h内,与脑外伤明确相关;(2)脑损伤程度不重(其中2例单纯梗塞),提示脑梗塞发生与脑损伤程度不呈正相关;(3)梗塞大多发生于基底节区;(4)治疗反应好、恢复快、后遗症少。关于外伤性脑梗塞发生的机制问题,普遍接受的相关因素是 [1] :(1)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的脑血管痉挛;(2)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尤其多见于颈内动脉等;(3)颅内血肿、颅内压增高,对血管牵拉、扭曲变形而致闭塞;(4)血管损伤释放组织凝血酶,引发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在儿童病例,由于血管发育不成熟、血管壁易因缺血、缺氧受损,触发自由基反应和血管内凝血。而且血管较纤细、更易受压闭塞 [2] 。在基底节区、供血血管从中动脉呈直角分支,多为终末动脉,无侧支循环,更易出现梗塞。本组病例中7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颅压增高,符合上述机制。

    对于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目前尚未在文献中见到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尼莫地平、尿激酶等药物的指导性用量。本组病例,在诊断明确后,在脑损伤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积极使用尼莫地平扩血管治疗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仅用于3例大面积梗塞和7岁以上的病例,每日剂量1~2万U。尼莫地平用于全部病例,每日2~4mg。在临床严密观察下使用上述剂量,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全组病例在1周后都行高压氧治疗10~20天。从治疗结果看,疗效尚满意。可以认为,对儿童外伤性脑梗塞予以恰当治疗,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柴中民.外伤后脑梗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4):251.

    2 邹仲之.组织胚胎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9.

    (收稿日期:2003-10-15)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编辑依 依), http://www.100md.com(康玉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