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400306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和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 报道我院2000~2002年收治的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共3例,复习有关文献,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B超、逆行肾盂造影及CT增强扫描明确诊断。治疗采用手术方法切除输尿管狭窄段,复位后行输尿管端-端吻合,输尿管内置双J管。结果 术后随访1年,B超和排泄性尿路造影复查肾积水明显减轻,吻合口无狭窄,无临床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极少见的腔静脉发育畸形,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腔静脉压迫输尿管引起的上尿路梗阻症状,严重者能导致右肾功能损害。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IVP可作为本病的初步筛选。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能显示输尿管全程,可帮助确诊。CT、MRI检查能显示出输尿管位于下腔静脉之后椎体之前,是诊断本病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下腔静脉 输尿管 畸形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11-1008-02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我院2000~2002年收治3例,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38岁,右侧腰部胀痛2年,绞痛伴血尿共发作4次,于2000年3月入院。体检无异常发现,B超示右肾中度积水,排泄性尿路造影示右肾盂肾盏中度积水,中下段输尿管未显影,左肾正常。逆行肾盂造影示右侧输尿管紧贴并越过L 3~4 腰椎,受压上段及肾盂明显扩张,扩张段输尿管、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和下行输尿管显示,呈横“S”形。CT增强扫描显示输尿管位于下腔静脉之后椎体之前。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进行手术,术中证实在L 3~4 腰椎处输尿管环绕下腔静脉,受压段较为狭窄。钝性分离松解,使输尿管在下腔静脉后能自行滑动,在输尿管扩张处横行切断并使其复位,切除约2cm应用双J支架管行端-端吻合,患者术后2周康复出院。术后随访2年,B超和IVP复查肾积水明显减轻,吻合口无狭窄,临床无不适症状。

    例2:患者,女,45岁,反复右腰痛3年,绞痛发作伴血尿2天,于2002年1月入院。体检右肾区叩痛阳性,B超示右肾明显积水,排泄性尿路造影示右肾显影不良,逆行肾盂造影示右肾积水明显,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弯向中线形成一个倒J,右侧输尿管在L 3~4 腰椎水平与中线交叉。CT增强扫描,显示输尿管位于下腔静脉之后椎体之前。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进行手术,术中见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外观正常,近端扩张。钝性分离受压段,横行切断输尿管扩张处并使其复位,修剪输尿管后行端-端吻合,输尿管内置双J管。患者术后10天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年,B超和IVP复查肾积水明显减轻,吻合口无狭窄,临床无不适症状。
, 百拇医药
    例3:患者,女,34岁,右侧腰部胀痛5年,右侧腰部绞痛发作3天,于2002年6月入院。体检右肾区叩痛阳性,B超示右肾中度积水,逆行肾盂造影示右肾积水明显,右侧输尿管越过L 3~4 腰椎,受压上段肾盂及输尿管明显扩张,扩张段输尿管、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和下行输尿管显影,呈横“S”形。CT增强扫描,显示输尿管位于下腔静脉之后椎体之前。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进行手术,术中见L 3~4 腰椎处输尿管环绕下腔静脉,钝性分离受压段,横行切断输尿管扩张处并使其复位,切除狭窄段约2cm,应用双J支架管行端-端吻合,患者术后2周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年,B超和IVP复查肾积水明显减轻,吻合口无狭窄,临床无不适症状。

    2 讨论

    2.1 病因及发病情况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又称环绕腔静脉输尿管,是一种极少见的腔静脉发育畸形,其发生率约为1‰。自1893年Hochstetter首先尸解发现,1940年Harill第1次术前诊断以来,国外已报道了200余例,国内报道86例(含本文1例) [1] 。男性多于女性,约3: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30~40岁之间。本病由腔静脉发育异常引起。胚胎期有3对主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发生有关,即后主静脉、下主静脉和上主静脉,其相互交通,形成“静脉环”。在胚胎第12周后,肾与输尿管从骨盆上升,穿越“静脉环”达到腰部。正常发育过程,右侧的后主静脉退化萎缩,下腔静脉主要由下主静脉和上主静脉演变而成,右侧输尿管位于下腔静脉之前。如发育异常,右侧后主静脉不退化萎缩,成为下腔静脉的主要组成部分,输尿管即位于下腔静脉后并于下腔静脉和主动脉之间穿出,形成本病 [2] 。根据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位置高低,本病分为高襻型和低襻型两种,高襻型极为罕见,本例为低襻型。
, http://www.100md.com
    2.2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腔静脉压迫输尿管引起的上尿路梗阻症状,以右侧腰部不适或疼痛为主,多为胀痛,也可为绞痛,可伴肾或输尿管结石、感染及血尿。严重者能导致右肾功能损害。

    2.3 诊断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简便易行,可作为本病的初步筛选。B超检查表现为肾盂积液,输尿管上段扩张,扩张的输尿管向中线移位。IVP表现为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液,上段输尿管向中线移位,甚至跨过第L 3 、L 4 腰椎,呈“S”形。但输尿管受压段狭窄,蠕动受影响,下段输尿管常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本例IVP检查下段输尿管未显影。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能显示输尿管全程,可帮助确诊。高伯生等[3] 报道CT加强化检查能显示出输尿管位于下腔静脉之后、椎体之前而诊断本病。张劲等 [4] 认为逆行输尿管插管造影并输尿管CT检查是诊断不典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最佳方法。Tanagho等 [5] 认为核磁共振(MRI)可以清楚地显示输尿管的解剖走行,是检查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唯一最好的无损伤的方法。
, 百拇医药
    2.4 治疗 本病的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应根据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程度决定治疗方案。没有或仅有轻度肾积水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和并发症者,可保守治疗,但应随诊。手术分为肾切除和输尿管复位矫形术。肾积水严重,反复感染或合并结石,肾功能严重受损而对侧肾功能正常者,可行肾切除术。其余病例应行输尿管复位矫形术,其中最常用的术式是输尿管离断吻合术。许多学者习惯采用Harrill方法,即在肾盂—输尿管连接之上肾盂处切断,将输尿管重新放置到腔静脉前进行吻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肾盂和近端输尿管的血运丰富,手术后吻合部位很少发生狭窄。也有作者认为下腔静脉后狭窄的输尿管由于长期受压,常致肌肉发育不良、管腔狭小、弹性及蠕动差,绝大多数病例需作切除,否则术后可能遇到麻烦。如果腔静脉后输尿管与血管粘连过甚,为避免损伤下腔静脉,不应勉强剥离,可将该狭窄段的输尿管放置原处。吻合后为防止输尿管狭窄,其内置双J管。如患者为孤立肾或对侧肾功能不佳,输尿管无狭窄及结石,可考虑切断下腔静脉,使输尿管复位后再吻合或结扎下腔静脉。

    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 Kenawi MM,Williams DI.Circumcaval ureter:a report of four cases in children with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a new classification.Br J uril,1976,48:183-192.

    2 江鱼.输尿管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5-46.

    3 高伯生,马腾骧,董克权,等.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36-137.

    4 张劲,孙小庆,江洪涛.腔静脉后输尿管诊断方法的探讨.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8,13:317-318.

    5 Tanagho EA,Mcaninch JW.Smith’s general urology.Norwalk:Appleton and lang,1992,566-567.

    作者单位:1 215128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人民医院

    2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11)

    (编辑 晓勇), http://www.100md.com(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