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医方基本要素管窥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1-0071-02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方共300余首,上溯歧黄,下逮百世,有方书之祖称。仲景对于继承发扬汉代以前的医药学遗产,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开创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临床医学理论。从其书中可以看出,在方剂组合结构及有关事项如命名、配伍、加减、运用等方面已有极大发展,兹就书中方剂的基本要素作一管析。
1 方剂命名
从近世出土医书如《武威汉代医简》及《五十二病方》等,当系古方之遗存者,又如《史记·仓公传》载有下气汤、火齐汤、柔汤、半夏丸等,其当为医方无疑。《素问》、《灵枢》中亦记载医方数首。然从方剂学的角度论,上述所言虽已具有方剂的刍形,但尚未达到完备的程度。仲景医方冠之以名,说明药物治疗已从纯经验的水平,向理论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从方名上看,可反映该方的功效、主治、主要药物或方源等有关问题。如承气汤、理中汤、泻心汤、九痛丸等以方剂的功效命名;四逆汤、四逆散、奔豚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方剂以主治命名;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续命汤等以方剂某种作用的象征命名;桂枝汤、麻黄汤、炙甘草汤、茵陈蒿汤、蓣丸等以方剂中的主药命名;茯苓甘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连阿胶汤等以方剂中几味主要药物命名;桂枝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干姜汤、百合知母汤、当归贝母苦参丸等以方中全部药物命名;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以两方合并命名;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桂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等以原方合并加药命名;桃花汤、赤丸等以药物的颜色命名;侯氏黑散以方剂来源的传人命名。
, 百拇医药
2 适应病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不仅有明确的适应证,而且在 适应证中又有典型适应证,一般适应证及应变适应证等区别,反应用方时对证与变证的辨证关系,也是仲景对医方在实践中多次运用的经验总结。如位居《伤寒论》众方之首的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其典型适应证候有发热,汗出,恶风寒,头项强痛,鼻鸣干呕,脉浮缓(原文第12、13条)。一般适应证候有:太阳病,无论中风、伤寒,或汗,或下,凡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皆可用;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或太阳病下之后,脉浮而外不解,或太阳病迁延日久,脉浮弱者皆可用;治病人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的卫气不和证(原文第95、24、42等条)。应变适应证(即加减证)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喘家病中风,或误下太阳微喘者;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或微恶寒者;汗后气血双虚而身疼痛脉沉迟者,汗下后病不解心下微满痛、小便不利者(原文第14、18、20条等)。
3 药物配伍
, 百拇医药
药物是方剂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区别于非药物性医方的主要标志。方名均有其固定药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非固定药物医方过渡为固定性药物医方,是对医方运用经验的进一步升华,是对治疗目标更加明确的表示,是对药物性能体验的更加深化。《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除个别无名及《金匮要略》第二十四、二十五中用于解毒诸简便方外,均已有固定药物组成。仲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疗效显著,且组方不拘一格,随证处施,不偏于一家之见,可为后世法。仍以桂枝汤为例,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组成。以桂枝为君,温经散寒解表;芍药为臣,和营敛阴;生姜辛散佐桂枝解表,大枣佐芍药和里;甘草和中,合大枣养胃气、护津液,共起和中解外之作用。方之配伍有深义,开阖相佐,刚柔相济,发汗而不太过,和营而不碍邪。《医宗金鉴》谓“刚柔相济以相和”,可谓是深得仲景组方之要领。
4 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表示该药在该方中的地位、作用及一般用量或特殊用量。如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两方皆由桂枝汤加麻黄、杏仁而成。若按原方用量减半,则名桂麻各半汤;若麻黄、杏仁两味再减轻用量,则名为桂枝二麻黄一汤。又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皆同,唯前者桂枝三两、附子一枚,后者桂枝四两、附子三枚,但两方主治各异。由此可知,方剂之剂量对一首医方来说,颇具重要意义。同一药物在不同方剂,因剂量不同而有不同的功用;或因方剂中主药用量的改变,则可改变医方的效用,甚至方名亦更
, 百拇医药
5 制药方法
制法与药效有直接关系,同一药物因不同制法可发生不同的作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制药方法颇为丰富,丸散汤饮亦多不同。如麻黄入煎剂,宜先煎并去上沫(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有先煮某药者(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之先煮葛根,茵陈蒿汤之先煮茵陈等),有后下某药者(如大承气汤之后入大黄,桂枝人参汤之后下桂枝等),有煎药去滓更煮再煎者(如柴胡汤类、泻心汤类等),有含蜜或饴的汤剂应微火煎或消解者(如蜜煎导方、小建中汤等)。尚有特殊溶剂煎药法(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甘澜水,枳实栀子豉汤用清泉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等),捣筛加工丸散剂法(如瓜蒂散、半夏散的分别捣筛,麻子仁丸、乌梅丸的用蜜和丸,抵当丸、大陷胸丸的利用核仁自为丸)等,充分体现了制剂法的多样化,使药物能够达到预期的效力。
6 服药方法
服药方法也直接关系到药物疗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例举了10余种方法,足以说明其对服药方法的重视。以汤剂为例,有服药频次的不同,最多用的为分2次服、3次服,也有顿服(桂麻各半汤等),4次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次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6次服(猪肤汤)以 及少少温服、含咽之(调胃承气汤、苦酒汤等),还有服药时辰的不同,如平旦服(十枣汤)、饭前服(桃核承气汤等)、昼夜服(桂枝汤、黄连汤等)。又如散剂,有以白饮服者如五苓散,以沸汤服者如文蛤散,以浆水服者如蜀漆散,以酒服者如天雄散等。还有因病、因人而药者,如麻子仁丸之“渐加,已知为度”,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之“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白散方之“强人服半钱匕,羸人减之”等。尚有一些服药须知,如桂枝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栀子豉汤(得吐者,止后服)、小承气汤(若更衣者,勿服之)等,提示服药有效后不必尽剂,其它如理中丸之饮热粥一升许,十枣汤之糜粥自养等,则示人服药时吃热粥以助药力,反之,若服用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时,则不须吃热粥,以防发汗过度。又如小柴胡汤之温覆微汗,麻黄汤之覆取微似汗等,则意为服药时需被覆取汗以助药力。从中可以说明不同服药方法的意义所在,提醒人们不可忽略之。
, 百拇医药
7 用药禁忌
《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言禁忌者,首推桂枝汤,其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葛根汤则云“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付此”。说明桂枝汤方之禁忌,乃对伤寒病而言,故治言“诸汤仿此”。侯氏黑散谓”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自能助药力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这里说的“热食”,乃对该方药力有所影响,故当禁忌。白散方法禁忌者(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则说明原方除对疾病有某种禁忌外,对医方也有一般禁忌中生冷粘滑腥臭等物及特殊禁忌。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显示的内容,上述诸项,当是方剂的基本要素。仲景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
(收稿日期:2003-09-20)
作者单位:450002河南省职工医院
(编辑曲 全), http://www.100md.com(袁)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方共300余首,上溯歧黄,下逮百世,有方书之祖称。仲景对于继承发扬汉代以前的医药学遗产,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开创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临床医学理论。从其书中可以看出,在方剂组合结构及有关事项如命名、配伍、加减、运用等方面已有极大发展,兹就书中方剂的基本要素作一管析。
1 方剂命名
从近世出土医书如《武威汉代医简》及《五十二病方》等,当系古方之遗存者,又如《史记·仓公传》载有下气汤、火齐汤、柔汤、半夏丸等,其当为医方无疑。《素问》、《灵枢》中亦记载医方数首。然从方剂学的角度论,上述所言虽已具有方剂的刍形,但尚未达到完备的程度。仲景医方冠之以名,说明药物治疗已从纯经验的水平,向理论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从方名上看,可反映该方的功效、主治、主要药物或方源等有关问题。如承气汤、理中汤、泻心汤、九痛丸等以方剂的功效命名;四逆汤、四逆散、奔豚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方剂以主治命名;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续命汤等以方剂某种作用的象征命名;桂枝汤、麻黄汤、炙甘草汤、茵陈蒿汤、蓣丸等以方剂中的主药命名;茯苓甘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连阿胶汤等以方剂中几味主要药物命名;桂枝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干姜汤、百合知母汤、当归贝母苦参丸等以方中全部药物命名;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以两方合并命名;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桂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等以原方合并加药命名;桃花汤、赤丸等以药物的颜色命名;侯氏黑散以方剂来源的传人命名。
, 百拇医药
2 适应病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不仅有明确的适应证,而且在 适应证中又有典型适应证,一般适应证及应变适应证等区别,反应用方时对证与变证的辨证关系,也是仲景对医方在实践中多次运用的经验总结。如位居《伤寒论》众方之首的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其典型适应证候有发热,汗出,恶风寒,头项强痛,鼻鸣干呕,脉浮缓(原文第12、13条)。一般适应证候有:太阳病,无论中风、伤寒,或汗,或下,凡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皆可用;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或太阳病下之后,脉浮而外不解,或太阳病迁延日久,脉浮弱者皆可用;治病人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的卫气不和证(原文第95、24、42等条)。应变适应证(即加减证)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喘家病中风,或误下太阳微喘者;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或微恶寒者;汗后气血双虚而身疼痛脉沉迟者,汗下后病不解心下微满痛、小便不利者(原文第14、18、20条等)。
3 药物配伍
, 百拇医药
药物是方剂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区别于非药物性医方的主要标志。方名均有其固定药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非固定药物医方过渡为固定性药物医方,是对医方运用经验的进一步升华,是对治疗目标更加明确的表示,是对药物性能体验的更加深化。《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除个别无名及《金匮要略》第二十四、二十五中用于解毒诸简便方外,均已有固定药物组成。仲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疗效显著,且组方不拘一格,随证处施,不偏于一家之见,可为后世法。仍以桂枝汤为例,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组成。以桂枝为君,温经散寒解表;芍药为臣,和营敛阴;生姜辛散佐桂枝解表,大枣佐芍药和里;甘草和中,合大枣养胃气、护津液,共起和中解外之作用。方之配伍有深义,开阖相佐,刚柔相济,发汗而不太过,和营而不碍邪。《医宗金鉴》谓“刚柔相济以相和”,可谓是深得仲景组方之要领。
4 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表示该药在该方中的地位、作用及一般用量或特殊用量。如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两方皆由桂枝汤加麻黄、杏仁而成。若按原方用量减半,则名桂麻各半汤;若麻黄、杏仁两味再减轻用量,则名为桂枝二麻黄一汤。又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皆同,唯前者桂枝三两、附子一枚,后者桂枝四两、附子三枚,但两方主治各异。由此可知,方剂之剂量对一首医方来说,颇具重要意义。同一药物在不同方剂,因剂量不同而有不同的功用;或因方剂中主药用量的改变,则可改变医方的效用,甚至方名亦更
, 百拇医药
5 制药方法
制法与药效有直接关系,同一药物因不同制法可发生不同的作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制药方法颇为丰富,丸散汤饮亦多不同。如麻黄入煎剂,宜先煎并去上沫(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有先煮某药者(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之先煮葛根,茵陈蒿汤之先煮茵陈等),有后下某药者(如大承气汤之后入大黄,桂枝人参汤之后下桂枝等),有煎药去滓更煮再煎者(如柴胡汤类、泻心汤类等),有含蜜或饴的汤剂应微火煎或消解者(如蜜煎导方、小建中汤等)。尚有特殊溶剂煎药法(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甘澜水,枳实栀子豉汤用清泉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等),捣筛加工丸散剂法(如瓜蒂散、半夏散的分别捣筛,麻子仁丸、乌梅丸的用蜜和丸,抵当丸、大陷胸丸的利用核仁自为丸)等,充分体现了制剂法的多样化,使药物能够达到预期的效力。
6 服药方法
服药方法也直接关系到药物疗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例举了10余种方法,足以说明其对服药方法的重视。以汤剂为例,有服药频次的不同,最多用的为分2次服、3次服,也有顿服(桂麻各半汤等),4次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次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6次服(猪肤汤)以 及少少温服、含咽之(调胃承气汤、苦酒汤等),还有服药时辰的不同,如平旦服(十枣汤)、饭前服(桃核承气汤等)、昼夜服(桂枝汤、黄连汤等)。又如散剂,有以白饮服者如五苓散,以沸汤服者如文蛤散,以浆水服者如蜀漆散,以酒服者如天雄散等。还有因病、因人而药者,如麻子仁丸之“渐加,已知为度”,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之“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白散方之“强人服半钱匕,羸人减之”等。尚有一些服药须知,如桂枝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栀子豉汤(得吐者,止后服)、小承气汤(若更衣者,勿服之)等,提示服药有效后不必尽剂,其它如理中丸之饮热粥一升许,十枣汤之糜粥自养等,则示人服药时吃热粥以助药力,反之,若服用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时,则不须吃热粥,以防发汗过度。又如小柴胡汤之温覆微汗,麻黄汤之覆取微似汗等,则意为服药时需被覆取汗以助药力。从中可以说明不同服药方法的意义所在,提醒人们不可忽略之。
, 百拇医药
7 用药禁忌
《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言禁忌者,首推桂枝汤,其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葛根汤则云“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付此”。说明桂枝汤方之禁忌,乃对伤寒病而言,故治言“诸汤仿此”。侯氏黑散谓”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自能助药力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这里说的“热食”,乃对该方药力有所影响,故当禁忌。白散方法禁忌者(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则说明原方除对疾病有某种禁忌外,对医方也有一般禁忌中生冷粘滑腥臭等物及特殊禁忌。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显示的内容,上述诸项,当是方剂的基本要素。仲景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
(收稿日期:2003-09-20)
作者单位:450002河南省职工医院
(编辑曲 全), http://www.100md.com(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