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脑动静脉畸形30例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脑动静脉畸形的CT表现,评价CT诊断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30例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2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8例经病理证实,22例做CT增强检查。结果 显示动静脉畸形本身的12例,出血18例,其中8例同时显示动静脉畸形病变。结论 CT可准确地显示病变的并发症,还可显示病变本身或出现提示病变的征象,从而作出诊断或提示诊断。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CT 脑血管造影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1-0066-02
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发病率占脑血管畸形中的首位,主要发生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诊断靠脑血管造影,但当临床诊断不明确而行CT检查时,可能出现一些征象足以确定或提出这些病变的存在,对同时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的病因诊断有所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1年2月~2003年10月对30例脑动静脉畸形进行了CT扫描检查,男17例,女13例,年龄8~49岁,平均31岁。临床表现有头痛(21例)、癫痫(18例)、意识障碍(12例)、偏瘫(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用全身CT机检查,除8例急性脑出血仅作平扫外,余均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层厚10mm,层距5~10mm,增强扫描使用优维显50ml团注。
2 结果
病灶部位,幕上24例,幕下6例;幕上者以顶叶最多,其次为额、颞、枕、基底节区;幕下者小脑半球5例,脑干1例。只显示动静脉畸形本身的12例,出血18例,其中8例同时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病变。
2.1 动静脉畸形病变显影情况
2.1.1 CT平扫表现 显影的12例中,病灶形态以团块及蜂窝状为多7例,其它有条片状、扭曲状各2例,类圆形1例。病变以混杂密度最多8例,其次为高密度2例,低密度1例。4例有点状和斑片状钙化。有占位效应5例,表现为脑系统受压3例,病变周边水肿2例。3例脑动静脉畸形周围有边界清楚的软化灶,脑萎缩4例,脑梗塞1例。
, 百拇医药
2.1.2 CT增强表现 显示病灶自身作均一性强化19例,均一性强化3例;病灶周围畸形血管团呈密集的点状弧线形状增强影10例,其中可辨认供血动脉7例,引流静脉2例,后者较前者相对粗大,且与静脉窦汇合。
2.2 出血情况 出血18例中,16例为脑内出血,2例为室内出血。
2.2.1 CT平扫表现 血肿显示均匀的高密度影像,14例在大脑表浅部位,2例位于中线附近,形态大多为不规则形15例,类圆形1例,血肿中显示畸形血管团的仅有1例。
2.2.2 CT增强表现 增强检查10例,其中9例部分畸形血管被强化,1例脑室内出血,脑静动脉畸形也被强化。8例病情较重未进行增强扫描。
3 讨论
3.1 脑动静脉畸形的CT特征 大脑表浅部位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具有钙化和软化的混杂密度病灶,增强检查有点状、弧线状畸形血管团及引流血管强化,是动静脉畸形的直接征象,CT可明确诊断。本文12例中有10例依此表现确诊,病变强化显影主要同造影剂滞留在粗大畸形血管团中有关 [1] 。
, 百拇医药
表浅部位不规则血肿,增强检查后有部分畸形血管或引流血管显影,虽不能确诊,但也可提示血肿系因动静脉畸形出血所致,需结合病史及血管造影,而磁共振成像(MRI)则被认为最有价值 [2] 。
3.2 脑动静脉畸形的鉴别诊断 典型的动静脉畸形CT诊断不难,但如果出现软化灶时,主要应与胶质瘤鉴别。本组报告为胶质瘤3例,少突胶质瘤1例,均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均未见明确的供血及引流血管显示,单凭CT较难定性,需行血管造影。
并发脑内血肿时,应与高血压脑出血鉴别。前者脑内形态大多不规则,可能与血液在不规则排列的动静脉畸形团间扩展有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血压不高,多位于大脑表浅部位。而高血压脑出血年龄较高,出血部位多位于豆状核、丘脑等深部[3] 。增强检查,如动静脉畸形及引流血管显影,则不难鉴别。
本组病例动静脉畸形CT确诊为40%(12/30),CT和脑血管造影都是对脑动静脉畸形很有价值的诊断检查方法。CT对显示出血、钙化、脑萎缩和脑软化等改变优于脑血管造影,但对病变的形态观察及了解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主要需要依靠脑血管造影。比较本组病例的脑血管造影和CT表现发现:(1)CT阴性者,动脉造影所显示动静脉畸形较少;(2)CT虽显示病变但不能定性或误诊者,血管造影上均属较小或居中线部位的病变;(3)CT不能显影而血管造影较大的动脉畸形主要因伴发的血肿掩盖了血管畸形。因此两者结合才可全面了解本病表现及并发症。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2.
2 Kucharczvk W,Lemme-pleghos L,Uske A,et al.Intracran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MR and CT imaging.Radiology,1985,156:383.
3 Leblanc R,tomita T,Kolin A,et al.computerized tomography findings 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of the brain.Neurosurg,1979,51:765.
(收稿日期:2003-10-27)
作者单位: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小 川), 百拇医药(鲁广秀)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CT 脑血管造影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1-0066-02
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发病率占脑血管畸形中的首位,主要发生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诊断靠脑血管造影,但当临床诊断不明确而行CT检查时,可能出现一些征象足以确定或提出这些病变的存在,对同时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的病因诊断有所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1年2月~2003年10月对30例脑动静脉畸形进行了CT扫描检查,男17例,女13例,年龄8~49岁,平均31岁。临床表现有头痛(21例)、癫痫(18例)、意识障碍(12例)、偏瘫(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用全身CT机检查,除8例急性脑出血仅作平扫外,余均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层厚10mm,层距5~10mm,增强扫描使用优维显50ml团注。
2 结果
病灶部位,幕上24例,幕下6例;幕上者以顶叶最多,其次为额、颞、枕、基底节区;幕下者小脑半球5例,脑干1例。只显示动静脉畸形本身的12例,出血18例,其中8例同时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病变。
2.1 动静脉畸形病变显影情况
2.1.1 CT平扫表现 显影的12例中,病灶形态以团块及蜂窝状为多7例,其它有条片状、扭曲状各2例,类圆形1例。病变以混杂密度最多8例,其次为高密度2例,低密度1例。4例有点状和斑片状钙化。有占位效应5例,表现为脑系统受压3例,病变周边水肿2例。3例脑动静脉畸形周围有边界清楚的软化灶,脑萎缩4例,脑梗塞1例。
, 百拇医药
2.1.2 CT增强表现 显示病灶自身作均一性强化19例,均一性强化3例;病灶周围畸形血管团呈密集的点状弧线形状增强影10例,其中可辨认供血动脉7例,引流静脉2例,后者较前者相对粗大,且与静脉窦汇合。
2.2 出血情况 出血18例中,16例为脑内出血,2例为室内出血。
2.2.1 CT平扫表现 血肿显示均匀的高密度影像,14例在大脑表浅部位,2例位于中线附近,形态大多为不规则形15例,类圆形1例,血肿中显示畸形血管团的仅有1例。
2.2.2 CT增强表现 增强检查10例,其中9例部分畸形血管被强化,1例脑室内出血,脑静动脉畸形也被强化。8例病情较重未进行增强扫描。
3 讨论
3.1 脑动静脉畸形的CT特征 大脑表浅部位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具有钙化和软化的混杂密度病灶,增强检查有点状、弧线状畸形血管团及引流血管强化,是动静脉畸形的直接征象,CT可明确诊断。本文12例中有10例依此表现确诊,病变强化显影主要同造影剂滞留在粗大畸形血管团中有关 [1] 。
, 百拇医药
表浅部位不规则血肿,增强检查后有部分畸形血管或引流血管显影,虽不能确诊,但也可提示血肿系因动静脉畸形出血所致,需结合病史及血管造影,而磁共振成像(MRI)则被认为最有价值 [2] 。
3.2 脑动静脉畸形的鉴别诊断 典型的动静脉畸形CT诊断不难,但如果出现软化灶时,主要应与胶质瘤鉴别。本组报告为胶质瘤3例,少突胶质瘤1例,均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均未见明确的供血及引流血管显示,单凭CT较难定性,需行血管造影。
并发脑内血肿时,应与高血压脑出血鉴别。前者脑内形态大多不规则,可能与血液在不规则排列的动静脉畸形团间扩展有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血压不高,多位于大脑表浅部位。而高血压脑出血年龄较高,出血部位多位于豆状核、丘脑等深部[3] 。增强检查,如动静脉畸形及引流血管显影,则不难鉴别。
本组病例动静脉畸形CT确诊为40%(12/30),CT和脑血管造影都是对脑动静脉畸形很有价值的诊断检查方法。CT对显示出血、钙化、脑萎缩和脑软化等改变优于脑血管造影,但对病变的形态观察及了解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主要需要依靠脑血管造影。比较本组病例的脑血管造影和CT表现发现:(1)CT阴性者,动脉造影所显示动静脉畸形较少;(2)CT虽显示病变但不能定性或误诊者,血管造影上均属较小或居中线部位的病变;(3)CT不能显影而血管造影较大的动脉畸形主要因伴发的血肿掩盖了血管畸形。因此两者结合才可全面了解本病表现及并发症。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2.
2 Kucharczvk W,Lemme-pleghos L,Uske A,et al.Intracran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MR and CT imaging.Radiology,1985,156:383.
3 Leblanc R,tomita T,Kolin A,et al.computerized tomography findings 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of the brain.Neurosurg,1979,51:765.
(收稿日期:2003-10-27)
作者单位: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小 川), 百拇医药(鲁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