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2期
编号:10401522
72例乳腺癌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2-0118-02

    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突变是人类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在乳腺癌中也有较高的突变率,为13%~57%不等。多认为突变型抑癌基因P53的阳性表达与较高的组织学分级,较晚的临床分期,阴性雌激素受体水平,广泛的淋巴结以及远处转移等相关 [1] 。因此,认为P53蛋白的高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72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P53蛋白的活性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病理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72例乳腺癌手术标本取自我院1984~2000年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存档蜡块。其中浸润性导管癌60例,髓样癌、单纯癌、小叶癌、粘液癌、导管内癌、鳞癌共12例。年龄41~83岁,平均54.9岁。病例分期采用国际抗癌组织联盟(UICC)分期标准:Ⅰ期21例,Ⅱ期39例,Ⅲ期12例。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及免疫组化染色。P53抗体及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采用LSAB法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染色阳性信号为棕黄色,根据细胞显色有无分阳性(+),阴性(-)。

    2 结果

    72例病人,32例P53(+),突变率为44%,见表1~3。表1 P53基因突变与60例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的关系表2 P53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表3 P53基因突变与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目前,人们已发现在肿瘤发病过程中有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其中突变的P53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53基因有野生型与突变型两种。P53蛋白是抑癌基因P53编码的含398个氨基酸的核磷蛋白,参与细胞对DNA损伤的应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53抑癌基因是“分子警察”,是细胞生长的监控器。当细胞受到外源性理化因素影响,DNA受损伤时,它能让细胞修复损伤,恢复正常,如损伤不能修复,P53便促进细胞凋亡,这样使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自我消亡 [1] 。正常人体细胞内P53基因为野生型,是一种抑癌基因,位于人17号染色体短臂 [2] 。在多种致癌因子长期作用下,P53抑癌基因可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致使P53基因突变,失去抑癌的功能,反而促进细胞癌变 [3] 。这种突变型P53蛋白半衰期长(20~40h) [4] ,在细胞核内堆积,即存在蛋白过度表达现象,过度表达量与突变量成正比,表达增强,使免疫组化检测成为可能。
, http://www.100md.com
    本研究结果显示,72例乳腺癌中,32例P53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4%,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似。提示与乳腺癌细胞的恶变有一定相关性。P53蛋白的突变率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亦有一定相关性,病理++级的突变率为30.7%,而病理+++级的突变率则为70.5%。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突变率为39%,而阳性者的突变率为57.8%,有明显的相关性。P53基因的突变与预后的关系更明显。13例死于广泛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P53蛋白的突变率为76%,而59例存活者的突变率为38.9%。综上所述,可以看出,P53蛋白的突变与乳腺癌的分期、预后有关,可作为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并可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田艳涛,李树玲,傅西林.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组织c-erbB-2及P53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中华肿瘤杂志,1997,19:342-344.

    2 张冠军,张学斌.P53蛋白和雄激素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9,6(1):33-34.

    3 陈江浩,张江新,王学胜,等.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P53蛋白及细胞核抗原表达间关系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61 -364.

    4 卫仲麟,李涛,管加兴.P53蛋白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分级的关系.临床肿瘤杂志,2001,6(4):289.

    (收稿日期:2003-01-07)

    作者单位:10005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肿瘤科

    (编辑一 坤), http://www.100md.com(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