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复发性阿弗它溃疡100例临床疗效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5-2349-02
我院口腔科1997~2002年,对复发性阿弗它溃疡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应用中药滋阴补肾、温中祛寒、清热解毒、清心泻火。所用中药,部分含有免疫增强作用,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0例中男46例(46%),女54例(54%)。发病年龄最小3岁,最大76岁;20~55岁发病率较高。
1.2 中医分型 [1] 肾阴虚型口疮51例(占51%),脾胃虚寒型口疮21例(21%),心脾积热型口疮23例(23%),狐惑症口疮5例(5%)。
1.3 治疗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3.1 肾阴虚型 口疮1~3个,3mm×5mm大小,中央淡黄,周围暗红色,中度疼痛,多为舌尖颊部粘膜。全身症状: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补肾。方药六味地黄汤:熟地20g,山萸15g,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5g,水煎3次,煎出药液200~300ml,每日1剂,每次100ml,每日2~3次。忌腥、辣、油炸煎炒食物。
1.3.2 脾胃虚寒型 口疮1~2个,5mm×10mm大小,中央淡白或灰色,周围无红晕,中度疼痛,多发于舌及唇部粘膜,全身症状有少食,胃胀,胃寒,肢冷,便溏,舌淡伴有尖痕,苔白滑,脉沉无力。治疗: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药附子理中汤:党参15g,干姜6g,炙甘草10g,白术20g,淡附子6g,黄芪10g,山药10g,茯苓10g,焦三仙各15g,煎服法同上。
1.3.3 心脾积热型 口疮多,2mm×2mm大小,中央黄色,周围明显红晕,多发于舌腭部,儿童多见,也见部分成人。全身症状为烦热,疼痛较剧烈,小儿哭闹,拒食,口臭涎多, 便干尿黄,多外感后伴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清热解毒,清心泻火。方药凉膈散:大黄10g(后入),甘草10g,栀子10g,薄荷10g(后入),黄芩15g,连翘10g,竹叶10g,煎服法同上,小儿酌减 [2] 。
, 百拇医药
1.3.4 狐惑型 口疮数1~2个,中央淡白,周围无红晕,多发于咽及舌根部等,常伴有眼痒、皮疹及二阴溃疡。全身症状:心下痞满,干呕,腹胀,怠倦,畏寒,四肢不温,舌尖红,苔白,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和胃,消痞止呕。方药:黄芪15g,桂枝9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干姜6g,黄连10g,大枣10g,甘草10g,煎服法同上 [3] 。
2 结果
每疗程5天,休息2天,治疗5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疼痛消失,局部溃疡愈合,全身症状消失,6个月无复发。好转:疼痛消失,局部溃疡愈合,全身症状消失,4个月无复发。有效:疼痛消失,复发时溃疡数目减少,发作期病程变短,全身部分症状消失,2个月无复发。
2.2 辨证施治各型疗效 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辨证施治后各型疗效 例(%)
3 讨论
本文100例临床辨证以肾阴虚型病人为多,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藏元阴元阳,为人体发育之根,脏腑机能活动之体,一旦耗伤,则诸脏皆病,肾多虚衰。故肾精耗损,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于口,故口舌生疮。可见肾阴虚与口舌生疮有密切联系 [4] 。
心脾积热型口疮发病率占第二位,《外台秘要》“心脾积热,常患口疮……”,“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心脾积热型口疮舌尖红,多数病例舌上有疮。脾胃虚寒型占一定比例,提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属中焦,为表里关系,脾胃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圣济总录》“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脾病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脾胃生理病理机能改 变与口疮发病有密切关系。
中医辨证施治狐惑症型口疮有一定疗效,但还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周尚仁编译.免疫缺陷性疾病.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1.
2 孙同策.中医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21.
3 李幼华,李荣伦.复发性口疮患者免疫功能状态观察.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7(2):179-181.
4 岳松龄.口腔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46.
作者单位:365001福建三明市第三医院口腔科(中医科)
(编辑曲 全), http://www.100md.com(熊剑英)
我院口腔科1997~2002年,对复发性阿弗它溃疡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应用中药滋阴补肾、温中祛寒、清热解毒、清心泻火。所用中药,部分含有免疫增强作用,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0例中男46例(46%),女54例(54%)。发病年龄最小3岁,最大76岁;20~55岁发病率较高。
1.2 中医分型 [1] 肾阴虚型口疮51例(占51%),脾胃虚寒型口疮21例(21%),心脾积热型口疮23例(23%),狐惑症口疮5例(5%)。
1.3 治疗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3.1 肾阴虚型 口疮1~3个,3mm×5mm大小,中央淡黄,周围暗红色,中度疼痛,多为舌尖颊部粘膜。全身症状: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补肾。方药六味地黄汤:熟地20g,山萸15g,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5g,水煎3次,煎出药液200~300ml,每日1剂,每次100ml,每日2~3次。忌腥、辣、油炸煎炒食物。
1.3.2 脾胃虚寒型 口疮1~2个,5mm×10mm大小,中央淡白或灰色,周围无红晕,中度疼痛,多发于舌及唇部粘膜,全身症状有少食,胃胀,胃寒,肢冷,便溏,舌淡伴有尖痕,苔白滑,脉沉无力。治疗: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药附子理中汤:党参15g,干姜6g,炙甘草10g,白术20g,淡附子6g,黄芪10g,山药10g,茯苓10g,焦三仙各15g,煎服法同上。
1.3.3 心脾积热型 口疮多,2mm×2mm大小,中央黄色,周围明显红晕,多发于舌腭部,儿童多见,也见部分成人。全身症状为烦热,疼痛较剧烈,小儿哭闹,拒食,口臭涎多, 便干尿黄,多外感后伴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清热解毒,清心泻火。方药凉膈散:大黄10g(后入),甘草10g,栀子10g,薄荷10g(后入),黄芩15g,连翘10g,竹叶10g,煎服法同上,小儿酌减 [2] 。
, 百拇医药
1.3.4 狐惑型 口疮数1~2个,中央淡白,周围无红晕,多发于咽及舌根部等,常伴有眼痒、皮疹及二阴溃疡。全身症状:心下痞满,干呕,腹胀,怠倦,畏寒,四肢不温,舌尖红,苔白,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和胃,消痞止呕。方药:黄芪15g,桂枝9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干姜6g,黄连10g,大枣10g,甘草10g,煎服法同上 [3] 。
2 结果
每疗程5天,休息2天,治疗5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疼痛消失,局部溃疡愈合,全身症状消失,6个月无复发。好转:疼痛消失,局部溃疡愈合,全身症状消失,4个月无复发。有效:疼痛消失,复发时溃疡数目减少,发作期病程变短,全身部分症状消失,2个月无复发。
2.2 辨证施治各型疗效 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辨证施治后各型疗效 例(%)
3 讨论
本文100例临床辨证以肾阴虚型病人为多,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藏元阴元阳,为人体发育之根,脏腑机能活动之体,一旦耗伤,则诸脏皆病,肾多虚衰。故肾精耗损,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于口,故口舌生疮。可见肾阴虚与口舌生疮有密切联系 [4] 。
心脾积热型口疮发病率占第二位,《外台秘要》“心脾积热,常患口疮……”,“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心脾积热型口疮舌尖红,多数病例舌上有疮。脾胃虚寒型占一定比例,提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属中焦,为表里关系,脾胃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圣济总录》“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脾病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脾胃生理病理机能改 变与口疮发病有密切关系。
中医辨证施治狐惑症型口疮有一定疗效,但还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周尚仁编译.免疫缺陷性疾病.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1.
2 孙同策.中医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21.
3 李幼华,李荣伦.复发性口疮患者免疫功能状态观察.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7(2):179-181.
4 岳松龄.口腔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46.
作者单位:365001福建三明市第三医院口腔科(中医科)
(编辑曲 全), http://www.100md.com(熊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