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5期
编号:10401004
豨蛇治瘫丸治疗缺血中风77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5-2339-03

    缺血中风 [1] 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2]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从1995年以来我们应用蛇治瘫丸治疗缺血中风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2000年3月~2002年11月期间收治的77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选择具有缺血中风临床症状、体征,并经颅脑CT证实,符合缺血中风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病人共111例,其中住院103例,门诊8例。随机分为蛇治瘫丸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36~80岁,平均(61.08±9.47)岁;急性期50例,恢复期11例,后遗症期16例;中医辨证属风痰阻络38例,阴虚动风25例,气虚血瘀14例;治前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3] 评定病情轻重:轻度19例,中度42例,重度16例;并发症评分 [3] 7.40±3.66,既往史评分 [3] 7.57±3.72。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3~78岁,平均62.03岁;急性期23例,恢复期4例,后遗症期7例;中医辨证属风痰阻络16例,阴虚动风10例,气虚血瘀8例;治前病情轻重程度:轻度11例,中度16例,重度7例;并发症评分6.47±3.76,既往史评分7.56±3.59。两组以上诸因素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 ˇ 基金项目:甘肃省中医药科研资助项目(编号:2002GZI) (P>0.05)。
, http://www.100md.com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4] 和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1]

    1.2.2 疾病分期标准和辨证分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4] 和国家标准应用 [1] 缺血中风属风痰阻络、阴虚动风和气虚血瘀者。

    1.2.3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5] 中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塞诊断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组 服用蛇治瘫丸(组成:制莶草、白花蛇、乌梢蛇、全蝎、蜈蚣、水蛭、当归、天麻、制首乌、牛膝等。每丸9g,由天水市中医医院制剂室生产),每次1丸,每日2~3次,2周为1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急性期可同时静滴复方丹参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1天1次,14天1疗程。中脏腑神昏者可静滴清开灵4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500ml,1天1次,连用2周。如伴脑水肿者,可给予脱水降颅压,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1天2~4次,应用1周左右。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则只服蛇治瘫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者,可服用降压、降糖药物。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
, 百拇医药
    2.2 对照组 服用消栓再造丸(北京同仁堂制药厂,京卫药准字号2000第001289号),每丸9g,每次1丸,每日2~3次,疗程及其他治疗措施均同治疗组。

    2.3 观察指标 运动、语言、神志等中风病症状及舌脉象的观察,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总的生活能力状态改善恢复情况。血液流变学检查、血脂、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

    2.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ˉ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 2 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5] 。评定的依据:(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2)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况(评定时的病残程度):分0~7级。其中0~4级为高生活质量者,5~7级为低生活质量者。评定分级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 百拇医药
    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4] 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 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证候积分采用《中风病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 中风病记分方法,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77例中基本治愈26例,显著进步27例,进步21例,无变化2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6.10%,愈显率68.83%。对照组34例中基本治愈6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16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2.35%,愈显率35.29%。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愈显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中风病症状记分比较(ˉx±s) 治疗组治前为12.82±6.70,治疗后为4.18±5.25;对照组治前为12.59±7.64,治疗后为7.25±7.95。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显示风痰阻络、阴虚动风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气虚血瘀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3.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比较(ˉx±s) 治疗组治疗前为21.79±9.88,治疗后为6.55±9.25;对照组治疗前为22.44±10.35,治疗后为12.50±15.78 ※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的生活能力状况(评定时的病残程度) 治疗组治前0~7级患者分别为0例、4例、8例、26例、19例、12例、7例、1例,治疗后分别为26例、22例、17例、6例、2例、1例、2例、0例;其中0~4级高生活质量者占93.81%。对照组治前0~7级分别为0例、3例、5例、10例、8例、4例、4例、0例;治疗后分别为6例、11例、7例、2例、2例、4例、0例、1例;其中0~4级高生活质量者占82.35%。显示总的生活能力状况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百拇医药
    3.3.6 安全性观察结果 用药期间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大便溏薄,对照组有1例患者感胃部不适,但均不影响继续服药。临床观察服药期间对患者的血常规、心肝肾功能未见不良影响。

    4 讨论

    中风病又称卒中、类中风、偏枯、风痱,属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范畴,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中风)占80%,而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梗塞又占其中的85%,在急性期可危及生命,存活者中有2/3留有残疾。中医认为风痰瘀血,痹阻脑络或正气不足,肝肾脾亏虚,经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传统治法多从平息内风,活血化瘀,滋阴潜阳,益气化痰等着手。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风邪(内风、外风)在本病的发展演变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重用祛风药对治疗本病有确切疗效。考从《内经》至唐宋之前,对本病病因多以“外风”立论,以此理论指导临床诊治经历了上千年的沿革。重用祛风药治疗缺血中风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中医理论假说。蛇治瘫丸所用药物部分来自天水名老中医刘友陶治中风的处方,自60年代即应用于临床。本着专病专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挖掘整理刘老医师验方和古代验方,结合我们临床多年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发现重用祛风药配合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治疗中风有显效,研制出蛇治瘫丸。方中莶草苦寒入肝肾经,生用祛风湿,利筋骨,化湿热,除风痒。经黄酒拌蒸性转甘温,有补益肝肾之功。《本草纲目》引唐慎微《证类本草》有莶草丸治疗多例中风病人的记载,取得“殊常之效” [7]。《景岳全书·本草正·卷四十八》亦载有本药炮制后“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随宜,善治中风,口眼歪斜”,配合善治内外风邪的白花蛇、乌梢蛇为君;制首乌、牛膝、天麻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臣;水蛭、当归、鸡血藤、全蝎活血化瘀通络为佐;蜈蚣搜风剔络化痰,善行走窜为使,全方共奏祛风通络,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之功。
, 百拇医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莶草含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活性成分,并能阻滞交感神经收缩血管的影响,能促进血液循环且有镇静作用 [8] 。制首乌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作用。天麻有抗缺氧、降压、增加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全蝎有抗血栓形成作用。蜈蚣有增加心肌收缩力、降压的作用 [9] 。当归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清除氧自由基,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改善脑循环以及对急性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 [10] 。水蛭活血化瘀,改善脑缺氧 [11] 。故诸药合用,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长沙:湖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9,99-202.

    2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141.
, http://www.100md.com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 郑攸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99-104.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74-278.

    7 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997-999.

    8 张菊兰.莶草为主治疗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中医杂志,2001,42(4):200.

    9 蔡永敏,任玉冰,王黎,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404,485,167,408,409.

    10 黄伟晖,宋纯清.当归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01,26(3):147-151.

    11 王丽彦,隗玲,刘军.水蛭的临床应用进展.中医药信息,2001,18(5):34-35.

    作者单位:741000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

    (编辑维 兰), 百拇医药(葛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