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McBurney切口行阑尾切除术367例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7-0590-01
我院自1995年10月起,用改进的McBurney切口切除阑尾367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7例中,男251例,女116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42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27例,占34.6%,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56例,占42.5%,坏疽性阑尾炎77例,占20.9%,阑尾周围脓肿7例,占1.9%。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脐和髂前上棘连线外、上1/3交界处再往外侧1~2cm作与连线垂直的切口,切口的1/2在连线上方,切口的1/2在连线下方,一般成人切口长约5~6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切开腹横筋膜和腹膜,在切口下方即是回盲部或升结肠下段,常规切除阑尾,清理腹腔,缝合切口。
1.3 手术效果 本组367例中,只有9例切口感染,占2.5%,经换药治愈,358例切口中级愈合,占97.5%,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阑尾切除术的切口选择,目前国内外基本上仍采用常规McBurney切口,有人提出以压痛点最明显部位选择切口,目前有争议。本方法是在McBurney切口基础上改进,切口偏外1~2cm,偏上,回盲部一般位于右髂窝内,改进切口下方即在盲肠上方,盲肠位于右髂窝者约占97%,显露阑尾根部较方便,较容易处理阑尾根部及阑尾系膜血管,另外切口偏外上方,这样小肠不易突出切口,视野清晰,便于操作,缝合腹膜时,盲肠前外侧往往位于切口处,术后盲肠与切口粘连,可以防止小肠与切口粘连,减少形成粘连性肠梗阻机会。另外切口往外移后,术后病人伸腰、腹胀时,对切口牵张力减低,可以减轻疼痛,早期直腰时,对切口牵拉较轻,大部分病人术后第3天腰基本上可伸直,同时这种斜切口对血管神经损伤少,因三层腹壁肌肉的纤维方向不同,术后切口愈合牢固,不易产生切口疝,但这种切口不便探查腹腔其他部位的脏器,不适用于对诊断不明的探查性手术。
(收稿日期:2003-01-01) (编辑 晓勇), 百拇医药
我院自1995年10月起,用改进的McBurney切口切除阑尾367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7例中,男251例,女116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42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27例,占34.6%,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56例,占42.5%,坏疽性阑尾炎77例,占20.9%,阑尾周围脓肿7例,占1.9%。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脐和髂前上棘连线外、上1/3交界处再往外侧1~2cm作与连线垂直的切口,切口的1/2在连线上方,切口的1/2在连线下方,一般成人切口长约5~6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切开腹横筋膜和腹膜,在切口下方即是回盲部或升结肠下段,常规切除阑尾,清理腹腔,缝合切口。
1.3 手术效果 本组367例中,只有9例切口感染,占2.5%,经换药治愈,358例切口中级愈合,占97.5%,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阑尾切除术的切口选择,目前国内外基本上仍采用常规McBurney切口,有人提出以压痛点最明显部位选择切口,目前有争议。本方法是在McBurney切口基础上改进,切口偏外1~2cm,偏上,回盲部一般位于右髂窝内,改进切口下方即在盲肠上方,盲肠位于右髂窝者约占97%,显露阑尾根部较方便,较容易处理阑尾根部及阑尾系膜血管,另外切口偏外上方,这样小肠不易突出切口,视野清晰,便于操作,缝合腹膜时,盲肠前外侧往往位于切口处,术后盲肠与切口粘连,可以防止小肠与切口粘连,减少形成粘连性肠梗阻机会。另外切口往外移后,术后病人伸腰、腹胀时,对切口牵张力减低,可以减轻疼痛,早期直腰时,对切口牵拉较轻,大部分病人术后第3天腰基本上可伸直,同时这种斜切口对血管神经损伤少,因三层腹壁肌肉的纤维方向不同,术后切口愈合牢固,不易产生切口疝,但这种切口不便探查腹腔其他部位的脏器,不适用于对诊断不明的探查性手术。
(收稿日期:2003-01-01) (编辑 晓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