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4期
编号:10401718
骨转移瘤影像诊断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4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4-0332-01

    骨转移瘤较常见,其确诊对肿瘤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搜集确有原发恶性肿瘤的100例骨转移,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00例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3~86岁,平均年龄48.5岁,45岁以上者占69%。局部疼痛78例,疼痛由间歇性变为持续性;软组织肿块61例;脊椎骨转移引起神经压迫症状和截瘫21例。原发癌中肺癌33例,乳腺癌13例,食道癌9例,鼻咽癌8例,膀胱癌7例,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膀胱癌各4例,胃癌、恶性神经源肿瘤、阴道癌、甲状腺癌各3例,肠癌、牙龈癌各2例,肾盂癌、喉癌各1例。100例骨转移瘤X线摄片发现297块骨受累,脊柱骨最多达121例,骨盆86例,肋骨45例,四肢30例,颅骨15例。骨转移瘤多发病变者62例,单发38例。其中8例进行CT检查,均经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3例增强扫描。MRI扫描5例,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冠状及矢状位T 1 WI及T 2 WI成像。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X线征象 溶骨型69例,多见于肺癌、食道癌、膀胱癌。转移瘤先见小斑片状骨质破坏,呈虫蚀状,继而大范围骨质破坏、溶解或于肿瘤边缘有残存少许未完全破坏之骨片。常见于骨盆、颅骨及长管骨。也可为膨胀性皂泡蜂窝样溶骨性改变,见于肋骨、骨盆。成骨型8例,多见于前列腺癌、乳腺癌。主要累及松质骨,表现为骨小梁增粗、紊乱,呈斑片状或棉球样,也可呈大片象牙样致密影,见于椎体、股骨头。混合型18例,兼成骨和溶骨性破坏,多见肺癌、前列腺癌、乳癌。5例表现特殊:2例见放射状骨针可骨膜三角;1例骨膜下型,表现骨膜下皮质轻微破坏,为乳癌转移;4例骨转移放射治疗后X线变化,溶骨型放疗后出现边缘硬化,成骨型无显著变化。

    2.2 CT征象 8例CT检查均为多发病灶,溶骨性6例,呈不规则斑片状或轻度膨胀改变;混合型2例,骨硬化与溶骨破坏间杂存在。脊椎转移5例,均破坏椎管、椎体及附件。CT脊髓造影4例出现蛛网膜下腔梗阻受压。
, 百拇医药
    2.3 MRI征象 3例中2例见T 1 WI低信号,1例见T 2 WI高信号。软组织肿块1例,均累及椎体,神经根受压。

    3 讨论

    3.1 骨转移瘤集中于中轴骨、红骨髓丰富的骨骼,四肢 末梢骨、黄骨髓次之。常侵犯胸腰椎、骨盆、肋骨、股骨、颅骨,肘、膝关节以下及手足骨少见,所谓“中心性发病”。本组与文献报道相似。脊柱静脉系统可直接连通四肢血管及胸腔、腹腔、盆腔静脉丛,且该处无静脉瓣。因而瘤栓可经过或不经过肺和肝脏而直接转移到静脉丛直接相通,故前列腺癌亦多出现脊柱转移。

    3.2 骨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此时,松质骨破坏难于分辨。特别是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症合并病理性骨折与脊柱转移瘤X线表现鉴别困难。但进一步做CT或MRI检查可发现椎弓根破坏,脊髓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转移灶强化等表现,故不难鉴别。对于老年人发生在股骨颈的骨折,也需结合病史鉴别是否为转移瘤。当为转移瘤时其X线表现小粗隆溶骨性破坏并骨折,可能是转移瘤及粗隆间区时由于髂腰肌的牵拉而导致非外伤性撕脱性骨折。骨转移瘤的病理性骨折的特点:成骨性转移少,溶骨性转移多,长管状骨多,扁平骨少。轻微外伤或无外伤可致骨折。
, http://www.100md.com
    3.3 脊椎、肋骨、骨盆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 前者骨小梁稀疏样消失中断,边缘不规则骨破坏,呈斑片状;后者见小圆形骨缺损,伴有轻度膨胀改变。椎弓根破坏多见于转移瘤且多数累及附件。本组脊椎转移瘤椎弓根破坏89例,而骨髓瘤椎弓根很少破坏,且一般不侵犯附件。以四肢长管状骨为主的转移瘤,一般与原发骨肿瘤不难鉴别。但有些少见征象常易误诊。如有皂泡或蜂窝改变的转移瘤易误诊为巨细胞、动脉瘤样骨囊肿。当与原发骨肿瘤鉴别困难时,可进一步活检。

    3.4 传统X线摄片对骨转移瘤的诊断已具有相当成熟性,但X线固有限度,骨的细微结构及邻近组织器官受侵与否不易判断,信息量不够。CT能较早发现骨转移瘤和检出复杂部位的病变,判断软组织内坏死、囊性变及出血,优于传统X线。在评估平片上不具有特征性骨转移瘤征象时选择CT检查。MRI判断骨转移瘤与转移瘤周围的关系以及跳跃性病变较CT又胜一筹。ECT能较早的发现骨转移瘤,对多发性病灶检出较好,但有时会出现非特异性核素浓集。综上所述,各种不同检查方法应体现互补性,既不能排它,更不能公式化,以带动骨转移瘤影像学的整体水平提高。

    (收稿日期:2003-02-07)

    作者单位:441021湖北省襄樊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编辑纪永健), 百拇医药(周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