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1期
编号:10402670
P波离散度变化对频发房性早搏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1-0066-01

    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就发现P波增宽易诱发房性心律失常,近年来又注意到P波离散度与房性早搏、房扑及房颤有关。现将本文研究的100例P波离散度异常的房性早搏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10月~2002年6月选择频发房性早搏呈二联律、三联律或房早成对出现的病历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42.20±10.03岁。对照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42.00±11.10岁。两组年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每位患者取平卧位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以50mm/s纸速,取基线平稳、图形清晰的心动周期进行采样。选择P波的起点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处为P波的测量起点,其终点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处为P波的测量终点。每个导联测量3个P波,取其均值。由专人测量12导联P波时限,测量后找出P波最大值(Pmax)与最小值(Pmin)。根据公式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Pmax-Pmin [1]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用Stata4.0分析软件,数据均以X±s表示。

    2 结果

    频发房性早搏组P波最大时限113±9.5ms,对照组为98±5.0ms。经统计学处理二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房性心律失常组P波离散度为46±8.4ms,与对照组相 比24±7.5ms明显延长,P<0.001。

    3 讨论

    P波离散度是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的标志,是近年发现和提出的预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频发房性早搏、房扑或阵发性房颤的体表心电图一个新指标 [2]。P波离散度异常提示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由于心房肌细胞小,纤维排列相对紊乱,肌纤维间侧面连接较多,其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心房肌电活动的各向导性更为明显,使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和激动的空间弥散度等更为不均匀。心房血液供应不丰富,易发生缺血,且容易发生几何形状变化,产生多部位的折返径路,诱发房性心律失常 [3] 。在病理条件下,心房肌电活动的非均质性程度加重,使不同部位心房肌电活动的空间向量及弥散度差异显著。反映在12导联心电图上表现为不同导联P波时限差异性较大,造成P波离散度加大。本文结果显示频发房性早搏组的心电图Pmax及P波离散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波离散度增加≥40ms可作为对房性心律失常及阵发性房颤的预测的一项新指标。

    参考文献

    1 Dilaveris PE,gialafos EJ,Sideris SK,et al.Simple eletrocardiographic markers for the predicton of paroxysmal 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Am Heart J.1998,135:733-738.

    2 郭继鸿.P波离散度.临床心电学杂志,1999,8:189.

    3 崔勇,潘光秀,王国干,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临床研究.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1,(5)3:138.

    (收稿日期:2002-09-08)

    作者单位:100053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心电图室

    (编辑张 璇), 百拇医药(方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