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锁骨上肿物为主要表现的肌间血管瘤2例报告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1-68-02
锁骨上肿物为颈部肿物的一部分,常见原因为甲状腺肿物、淋巴瘤、转移性癌、淋巴结炎。肌间血管瘤是锁骨上肿物极为少见的原因,临床上诊治常较困难,近期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患者,男,81岁,发现右锁骨上肿物半年,近日明显增大伴剧痛,憋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吞咽困难进食极少。查体T36.5℃,P80次/min,R28次/min,BP100/70mmHg,右胸锁乳突肌内侧隆起4cm×6cm大小不规则包块,表皮发红,囊性,压痛,张力大,边界尚清,活动差,搏动明显,未闻及血管杂音,不随吞咽上下移动。
颈部软组织片示:右颈部血管旁不规则肿物,未见明显组织内钙化。B超示右颈部距皮0.5cm处见一约4.3cm×4.6cm×3.5cm低回声包块,边界清,内部充满细点状低回声物,并可见低回声物飘浮,后方回声增强,肿物内未见血流信号,未与血管相通。经股动脉穿刺主动脉弓造影示升主动脉增宽,无名动脉瘤样扩张,右颈内动脉开口处狭窄,静脉期右颈内静脉回流受阻。局麻下肿物穿刺,于2个点分别穿出暗红色血性液15ml,包块明显缩小,压迫症状减轻。MRI未见明显主动脉夹层、右甲状腺病变可能。
, http://www.100md.com
术前会诊肿物来源不明,可能为血管瘤或甲状腺囊肿及肿瘤内血管出血。与大血管关系密切,死亡率高;若与周围组织粘连重,可姑息切除。
入院第2天手术,探查左侧甲状腺正常,右侧甲状腺上极、内侧正常,偏下极淤血水肿。在右侧胸骨、锁骨、胸锁乳突肌处肿物粘连,解剖关系不清。贴近二骨将胸锁乳突肌切断,见肿物位于胸锁乳突肌后方,部分深入肌间隙,肿物上方为暗紫色,囊状,顺肌肉分离,与颈前肌相连,切除部分颈前肌和胸锁乳突肌,肿物囊壁脆,破裂口小,流出暗红色血性液。进一步解剖肿物周围,见内侧位于甲状腺外侧,与中下位置向甲状腺各方、气管后方延伸。右甲状腺5cm×3cm,质软,仅下极后外处于肿物相连。肿物后方为颈鞘,尤与颈动脉关系密切。外侧为水肿增厚的肌肉。肿物向锁骨 后延伸,包裹锁骨下动脉,触之搏动明显。囊内见凹凸不平质脆肿物,并有白褐色坏死物。将囊壁大部分切除,并切除甲状腺后方部分向气管后延伸的肿物。气管前方、侧方未见肿瘤侵犯、软化。考虑来源不明,不除外食道可能,未进一步向后分离,加之锁骨后肿物也无法切除,将肿物断端间断缝合,保护右侧喉返神经。冲洗伤口后,右甲状腺侧方有渗血,将甲状腺中静脉结扎。下动脉部分分支结扎,各出血点分别缝扎。胸、锁骨处肿物偶有少量渗血,注入生物蛋白胶1支,并填入止血纱布1块。与右甲状腺外侧胸锁乳突肌后方放置硅胶管1根,于切口中下方引出。手术出血260ml,囊内液50ml。
, 百拇医药
回监护室后拔管,伤口引流液突然增加500ml伴休克,2h后引流管仍有出血,拆开伤口,手指按压,发现肿物波及锁骨下动脉处出血,试图用Poly线缝合,因创面大不能缝住,填塞3块纱布。术后4h病人家属放弃治疗死亡。病理确诊肌间血管瘤,伴大片出血坏死,合并甲状腺及肌肉间慢性肉芽肿。
例2:患者,女,40岁,发现左锁骨上肿物1个月,无疼痛破溃及其它不适,缓慢增大。查体左锁骨上窝偏外侧可及4cm×4.5cm大小肿物。无红肿破溃曲张静脉,质软,边界尚清,光滑无分叶,基底较固定,无压痛及搏动感。
B超左颈部锁骨上方距体表0.8cm处可见3.6cm×3.6cm×1.0cm不规则低至无回声区,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但与颈总动静脉、锁骨上动脉无明显关系。CT平扫加增强考虑左锁骨上肌群间隙内软组织占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穿刺0.2ml血性液体,涂片可见大量红细胞,少许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全麻下取肿物相应位置切口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见其表面有薄层肌肉组织,将肩胛后骨肌切断,见肿物表面有两束臂丛神经,肿物位于锁骨后与第1肋骨后斜角肌及横突间。暗红色,并有膨大扩张的血管,上外方边界较明显,下内缘边界不清,采用锐、钝性结合的分离方法沿肿物边缘进一步分离,结扎小血管,将肿物表面神经保护剥离,见肿物位于肋间肌筋膜表面,逐步完整切除,放置引流,加压包扎。术后4天出院,预后良好。病理确诊肌间血管瘤。
, 百拇医药
2 讨论
肌间血管瘤为发生在肌肉组织间的血管瘤 [1] ,它是胚胎性血管良性肿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长性生物特征为特点,多数学者认为肌间血管瘤为先天性,起源于中胚层的成血管组织,外伤可加重病变。肌间血管瘤少见,大部分发生在下肢肌肉内,偶发于头颈部肌肉,多见于咀嚼肌,其次为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其位置深在,且生物学特性不易察觉,临床易误诊为其他疾病,造成治疗上的困难。未完全了解病变范围和估计手术难度而冒然手术,极易发生意外。
影像检查X线平片由于软组织密度分辨率低,以平片发现钙化的静脉石为特征,但出现率及发现率低,亦不能清楚显示肿瘤范围。超生图像及CDFI技术能清晰显示血管瘤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彩超可从任何方向对肿瘤进行扫描,观察其血流情况,准确提示血管瘤侵及范围(单一肌肉或多块肌肉受侵)及主要供应血管来源,为手术提供可靠依据。CT对软组织的检查率略优于X线平片,但大多数软组织肿瘤无特征性的CT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由于MRI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对比度,通过检查可了解有无肿瘤,并可观察肿瘤的形态学改变,部位、大小、深度、数目和范围是否侵犯骨骼、包绕和侵犯血管、神经束等。多数T2加权像可见中央条状低信号间隔及瘤内条 状流空低信号影,是血管瘤特征性改变。血管造影是检查血管性病变的最佳方法,但有创伤性。
, 百拇医药
治疗应根据肌间血管瘤的类型及位置决定。完全彻底的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侵及邻近组织,所以必须超出肿瘤界限外切除部分正常肌肉组织,切除不彻底易复发。术中识别滋养血管和选择性血管结扎,可减少血管出血。重要的是做好血管瘤切除后广泛缺损的即时修补,以免造成继发性畸形和功能障碍。此类病人血管瘤内囊腔与肌肉内的血管有广泛的交通,术中容易出血造成手术困难,被迫采取健康组织内切除,即便如此,在正常肌肉内仍残留有一些扩张而管壁薄脆之病变的可能。本病预后良好,目前尚未见到自行消退的报道。难于控制的出血是手术主要的并发症。
总之,以锁骨上肿物为表现的肌间血管瘤临床十分少见,即使多种影像检查联合运用,术前往往亦不能得到肯定的诊断,本报告中例1就是例证。肌间血管瘤的侵犯性决定着手术效果及预后,侵犯或包裹大血管的病人,术后并发大出血的死亡率极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好充分的术前检查和手术评估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26-630.
作者单位:10000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
(收稿日期:2003-12-13)
(编辑依 依), http://www.100md.com(刘利涛)
锁骨上肿物为颈部肿物的一部分,常见原因为甲状腺肿物、淋巴瘤、转移性癌、淋巴结炎。肌间血管瘤是锁骨上肿物极为少见的原因,临床上诊治常较困难,近期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患者,男,81岁,发现右锁骨上肿物半年,近日明显增大伴剧痛,憋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吞咽困难进食极少。查体T36.5℃,P80次/min,R28次/min,BP100/70mmHg,右胸锁乳突肌内侧隆起4cm×6cm大小不规则包块,表皮发红,囊性,压痛,张力大,边界尚清,活动差,搏动明显,未闻及血管杂音,不随吞咽上下移动。
颈部软组织片示:右颈部血管旁不规则肿物,未见明显组织内钙化。B超示右颈部距皮0.5cm处见一约4.3cm×4.6cm×3.5cm低回声包块,边界清,内部充满细点状低回声物,并可见低回声物飘浮,后方回声增强,肿物内未见血流信号,未与血管相通。经股动脉穿刺主动脉弓造影示升主动脉增宽,无名动脉瘤样扩张,右颈内动脉开口处狭窄,静脉期右颈内静脉回流受阻。局麻下肿物穿刺,于2个点分别穿出暗红色血性液15ml,包块明显缩小,压迫症状减轻。MRI未见明显主动脉夹层、右甲状腺病变可能。
, http://www.100md.com
术前会诊肿物来源不明,可能为血管瘤或甲状腺囊肿及肿瘤内血管出血。与大血管关系密切,死亡率高;若与周围组织粘连重,可姑息切除。
入院第2天手术,探查左侧甲状腺正常,右侧甲状腺上极、内侧正常,偏下极淤血水肿。在右侧胸骨、锁骨、胸锁乳突肌处肿物粘连,解剖关系不清。贴近二骨将胸锁乳突肌切断,见肿物位于胸锁乳突肌后方,部分深入肌间隙,肿物上方为暗紫色,囊状,顺肌肉分离,与颈前肌相连,切除部分颈前肌和胸锁乳突肌,肿物囊壁脆,破裂口小,流出暗红色血性液。进一步解剖肿物周围,见内侧位于甲状腺外侧,与中下位置向甲状腺各方、气管后方延伸。右甲状腺5cm×3cm,质软,仅下极后外处于肿物相连。肿物后方为颈鞘,尤与颈动脉关系密切。外侧为水肿增厚的肌肉。肿物向锁骨 后延伸,包裹锁骨下动脉,触之搏动明显。囊内见凹凸不平质脆肿物,并有白褐色坏死物。将囊壁大部分切除,并切除甲状腺后方部分向气管后延伸的肿物。气管前方、侧方未见肿瘤侵犯、软化。考虑来源不明,不除外食道可能,未进一步向后分离,加之锁骨后肿物也无法切除,将肿物断端间断缝合,保护右侧喉返神经。冲洗伤口后,右甲状腺侧方有渗血,将甲状腺中静脉结扎。下动脉部分分支结扎,各出血点分别缝扎。胸、锁骨处肿物偶有少量渗血,注入生物蛋白胶1支,并填入止血纱布1块。与右甲状腺外侧胸锁乳突肌后方放置硅胶管1根,于切口中下方引出。手术出血260ml,囊内液50ml。
, 百拇医药
回监护室后拔管,伤口引流液突然增加500ml伴休克,2h后引流管仍有出血,拆开伤口,手指按压,发现肿物波及锁骨下动脉处出血,试图用Poly线缝合,因创面大不能缝住,填塞3块纱布。术后4h病人家属放弃治疗死亡。病理确诊肌间血管瘤,伴大片出血坏死,合并甲状腺及肌肉间慢性肉芽肿。
例2:患者,女,40岁,发现左锁骨上肿物1个月,无疼痛破溃及其它不适,缓慢增大。查体左锁骨上窝偏外侧可及4cm×4.5cm大小肿物。无红肿破溃曲张静脉,质软,边界尚清,光滑无分叶,基底较固定,无压痛及搏动感。
B超左颈部锁骨上方距体表0.8cm处可见3.6cm×3.6cm×1.0cm不规则低至无回声区,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但与颈总动静脉、锁骨上动脉无明显关系。CT平扫加增强考虑左锁骨上肌群间隙内软组织占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穿刺0.2ml血性液体,涂片可见大量红细胞,少许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全麻下取肿物相应位置切口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见其表面有薄层肌肉组织,将肩胛后骨肌切断,见肿物表面有两束臂丛神经,肿物位于锁骨后与第1肋骨后斜角肌及横突间。暗红色,并有膨大扩张的血管,上外方边界较明显,下内缘边界不清,采用锐、钝性结合的分离方法沿肿物边缘进一步分离,结扎小血管,将肿物表面神经保护剥离,见肿物位于肋间肌筋膜表面,逐步完整切除,放置引流,加压包扎。术后4天出院,预后良好。病理确诊肌间血管瘤。
, 百拇医药
2 讨论
肌间血管瘤为发生在肌肉组织间的血管瘤 [1] ,它是胚胎性血管良性肿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长性生物特征为特点,多数学者认为肌间血管瘤为先天性,起源于中胚层的成血管组织,外伤可加重病变。肌间血管瘤少见,大部分发生在下肢肌肉内,偶发于头颈部肌肉,多见于咀嚼肌,其次为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其位置深在,且生物学特性不易察觉,临床易误诊为其他疾病,造成治疗上的困难。未完全了解病变范围和估计手术难度而冒然手术,极易发生意外。
影像检查X线平片由于软组织密度分辨率低,以平片发现钙化的静脉石为特征,但出现率及发现率低,亦不能清楚显示肿瘤范围。超生图像及CDFI技术能清晰显示血管瘤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彩超可从任何方向对肿瘤进行扫描,观察其血流情况,准确提示血管瘤侵及范围(单一肌肉或多块肌肉受侵)及主要供应血管来源,为手术提供可靠依据。CT对软组织的检查率略优于X线平片,但大多数软组织肿瘤无特征性的CT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由于MRI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对比度,通过检查可了解有无肿瘤,并可观察肿瘤的形态学改变,部位、大小、深度、数目和范围是否侵犯骨骼、包绕和侵犯血管、神经束等。多数T2加权像可见中央条状低信号间隔及瘤内条 状流空低信号影,是血管瘤特征性改变。血管造影是检查血管性病变的最佳方法,但有创伤性。
, 百拇医药
治疗应根据肌间血管瘤的类型及位置决定。完全彻底的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侵及邻近组织,所以必须超出肿瘤界限外切除部分正常肌肉组织,切除不彻底易复发。术中识别滋养血管和选择性血管结扎,可减少血管出血。重要的是做好血管瘤切除后广泛缺损的即时修补,以免造成继发性畸形和功能障碍。此类病人血管瘤内囊腔与肌肉内的血管有广泛的交通,术中容易出血造成手术困难,被迫采取健康组织内切除,即便如此,在正常肌肉内仍残留有一些扩张而管壁薄脆之病变的可能。本病预后良好,目前尚未见到自行消退的报道。难于控制的出血是手术主要的并发症。
总之,以锁骨上肿物为表现的肌间血管瘤临床十分少见,即使多种影像检查联合运用,术前往往亦不能得到肯定的诊断,本报告中例1就是例证。肌间血管瘤的侵犯性决定着手术效果及预后,侵犯或包裹大血管的病人,术后并发大出血的死亡率极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好充分的术前检查和手术评估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26-630.
作者单位:10000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
(收稿日期:2003-12-13)
(编辑依 依), http://www.100md.com(刘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