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4年第2期
编号:10402831
小脑梗死84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2-0144-02

    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误治。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诊治的84例小脑梗死,旨在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5年12月~200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84例,男61例,女23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4岁,既往有高血压史62例,有糖尿病史23例,有冠心病史31例,有嗜烟史25例,有饮酒史12例。

    1.2 临床表现 眩晕或头晕67例,恶心、呕吐51例,走路不稳58例,头痛26例,说话困难16例,复视5例,体格检查发现:小脑性共济失调50例,眼球震颤42例,构音障碍25例,眼球运动障碍16例,交叉性感觉障碍8例。
, 百拇医药
    1.3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扫描56例,23例显示小脑部位的低密度梗死灶,阳性率41.1%。(2)头颅MRI扫描32例,全部显示小脑梗死的异常信号,其中包括18例CT扫描阴性者。(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例,示左椎动脉起始部闭塞,左小脑后下动脉不显影。

    1.4 治疗及预后 给予脱水抗脑水肿药物,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脑细胞活化剂等治疗,积极处理合并症,病情缓解72例,12例死亡,死亡率14.3%,死亡原因为:小脑扁桃体疝9例,肺部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及病因 小脑梗死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在数小时至数日内达到高峰。多数患者在梗死灶形成前有以眩晕或头晕为主要表现的前驱症状,常伴恶心、呕吐,且常呈反复性发作。眩晕或头晕为小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本组84例中,67例有眩晕或头晕(79.8%),恶心、呕吐也是本病常见的症状,本组中51例(60.7%)有此症状,由此可见,眩晕、头晕以及伴随出现的恶心、呕吐,在小脑梗死中是十分常见的,发生率高,出现时间早。半数以上患者有眼球震颤,可为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或混合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如走路不稳,站立不稳,持物不稳,肌张力低下,指鼻、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等症状与体征,可出现于半数或半数以上患者。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意识清楚的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上小脑体征十分轻微, 甚至缺如。部分患者可有复视、一侧瞳孔散大、眼球运动障碍、耳鸣、周围性面瘫、球麻痹及交叉性瘫痪等脑干受损的症状与体征。当梗死范围较大时,或梗死灶周围小脑组织水肿、压迫第四脑室,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时,患者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严重者发生小脑幕切迹上疝乃至小脑扁桃体疝。小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为心脏病、心房纤颤。糖尿病作为动脉硬化的原因,在小脑梗死中也是常见的病因。动脉炎、血液高凝状态等则是十分罕见的病因。
, 百拇医药
    2.2 影像学表现 CT问世以前,本病生前诊断者甚少,CT的临床应用为本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在CT扫描上,一方面可以直接看出小脑部位的低密度梗死灶,另一方面可通过显示的四脑室受压、变形、幕上脑室扩大、梗阻性脑积水等征象,间接提示小脑部位病变的存在。由于受来自岩骨嵴和枕骨结节的后颅凹骨骼伪迹的干扰,以及在梗死灶形成头24h之内,CT往往不能显示出病灶,因此,CT扫描在诊断本病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组56例小脑梗死,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仅23例,阳性率41.1%。由此可见,CT扫描虽然为小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仍然不是一种十分令人满意的检查手段。MRI由于其不受后颅凹骨骼伪迹的干扰,具高度的分辨率以及梗死灶的早期可见性,而使本病能早期、迅速而安全地被检出。本组32例行头颅MRI扫描,全部显示出小脑梗死异常信号,因此,MRI为诊断本病最理想的工具。脑血管造影在小脑梗死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通过造影可以直接显示出闭塞的血管。小脑梗死多发生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闭塞的血管可以为小脑后下动脉本身,也可以为发出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血管造影证实,闭塞发生在椎动脉比小脑后下动脉的机会更多。
, http://www.100md.com
    2.3 误诊原因分析 从病理结果来看,大量小脑梗死患者生前均被漏诊 [1] ,原因在于,重症患者起病后迅速昏迷或死亡,小脑体征无法检出,而相当一部分意识清楚的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上小脑体征十分轻微甚至缺如。此外,由于绝大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为头晕或眩晕、恶心、呕吐,因此,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内耳迷路病变。

    2.4 鉴别诊断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或头晕,常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耳鸣、复视、眼震、一过性意识丧失等,同样好发于高龄者,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与小脑梗死不易鉴别,但前者症状持续时间较短,经改善血循环治疗及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一般不合并有小脑损伤的症状与体征。小脑体征的存在支持小脑血管病,最后明确诊断时,仍需参考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2)小脑出血,尤其是小量出血,其临床表现与小脑梗死十分相似,不易区别,但是,与小脑梗死相比较,小脑出血起病更急骤,一般于病后数小时甚至不到1h,症状即达高峰,患者头痛剧烈伴呕吐,且头痛时间长,意识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较小脑梗死更高、更重。CT或MRI扫描可进 行鉴别诊断。(3)美尼埃病。发病年龄多为中青年,可有波动性、感觉神经性耳聋,很多患者有患耳胀满或重压感,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总之,临床医生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搜集体征,对疑诊患者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减少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Macdomell RAL,Heros RS.Cerebellar infarction:natural history,progˉnosis and pathology.Stroke,1987,(3):849-851.

    (收稿日期:2003-11-03)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内六科

    (编 辑 曲全), http://www.100md.com(杨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