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1期
编号:10402766
膀胱粘膜白斑、鳞状细胞癌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1-69-02

    患者,男,49岁,1984年曾因“膀胱结石”行膀胱切开取石术,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夜尿等症状,近来发现无痛性肉眼血尿4月余,在某院进行二次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炎,膀胱结石,经对症治疗无效,于2002年6月15日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膀胱左侧壁偏前见一实质性回声,向腔内隆起2.8cm×2.8cm,呈菜花状,提示:膀胱实质性占位(膀胱癌),CT检查:提示膀胱左前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浆膜层受侵,边界模糊,诊断膀胱占位,同年6月20日入院。X线检查:Z.V.P,7’15’25’两肾盂肾盏显影可,两输尿管间断显影,左输尿管显影较差,膀胱区左侧见纵行“波浪状”改变,提示膀胱区左侧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左前壁浸润性肿块,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Ⅱ级(2002-3737)。于7月3日在全麻下行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原位吻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检查:于膀胱左侧扪及鸭蛋大小的肿块,质硬,活动尚可,与盆腔后壁有粘连,可扪及肿大淋巴结,腹腔内肝脏无转移结节。
, http://www.100md.com
    病理检查:肉眼观:全膀胱及双侧部分输尿管,双侧精囊腺,双侧输精管,前列腺切除标本,膀胱9cm×6.5cm×5.5cm,于膀胱左侧壁顶部见一肿块5.5cm×3cm×3.3cm,向腔内突起,肿瘤切面灰白色伴有出血,浸润至浆膜层,肿瘤 下方见膀胱粘膜呈乳白色2cm×1cm,与肿瘤分界不清,两者间有延续;膀胱右侧偏前壁见散在灶性分布的灰白色区,直径分别为0.2cm、0.5cm,其余粘膜呈皱褶状,粘膜厚0.1~0.4cm,膀胱颈部粘膜呈灰白色。左输尿管长4cm,直径0.5cm;右输尿管长3.5cm,直径0.4cm,管腔内均未见癌栓。前列腺4cm×1.3cm×1.5cm,切面灰黄色,质中。双侧输精管均长12cm,直径0.3cm,粘膜光滑,管腔内未见癌栓;左、右精囊腺分别为2.5cm×1.3cm×0.3cm、2.3cm×1cm×0.7cm,切面呈分叶状,灰白淡黄相间。另送盆腔淋巴结4枚,直径1~1.5cm,切面灰白灰黄色,局部呈灰红色,质中。光镜检查:肿瘤呈鳞状细胞癌结构(图1),癌细胞形态与其他部位的鳞状细胞癌相同,但其分化程度较低,瘤巨细胞易见,大部分癌细胞呈片状弥漫浸润,伴有出血,坏死;局部可见移行上皮向鳞状上皮转化(图2),并伴有不全角化及过度角化,不典型增生及逐步演变为鳞状细胞癌。间质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CK 13 (+)、CK 34 βE 12 (+)、CK 20 (-)、P 21 (+)、P 53 (+)、PCNA(+++)。
, 百拇医药
    病理诊断:(1)膀胱鳞状细胞癌Ⅲ~Ⅳ级,侵及全层至浆膜外脂肪组织内,血管内浸润,盆腔淋巴结4枚均未见癌转移。(2)膀胱粘膜白斑伴细胞轻~重度不典型增生。(3)膀胱粘膜慢性炎伴鳞化。(4)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

    讨论:膀胱鳞状细胞癌是在移行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的基础上发生的癌瘤,较少见,占膀胱癌6%~7% [1] 。本例根据镜下癌组织结构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CK 13 、CK 34 βE 12 阳性表达、CK 20 阴性,支持膀胱鳞状上皮细胞癌的诊断。膀胱粘膜白斑Leucoplakia十分少见,组织形态与身体其它部位一样,一般认为是癌前病变,约1/3可发生为鳞癌 [2] ,好发生于三角区,常与泌尿道慢性、复发性感染和结石等有关。本例除膀胱多处发生白斑外,其中一处与肿瘤分界不清,镜下见角化不全、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演变成鳞癌。免疫组化标记PCNA和P 53 、P 21 为阳性表达,提示该处细胞 癌基因、抑癌基因调控失衡,细胞增殖明显,由此可见,膀胱粘膜白斑与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所以膀胱镜及活检组织证实为粘膜白斑者,应定期随访复查。(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编.外科病理学,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88-689;691.

    2 陈忠年,沈铭昌,郭慕依.实用外科病理学,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442.

    作者单位:200135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12)

    (编辑晓 勇), http://www.100md.com(叶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