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半夏治疗眩晕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06-0558-01
笔者多年来治疗眩晕百余例,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性眩晕等所致眩晕呕吐。均重用半夏30~40g,治疗眩晕症收效显著。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8岁,1个月前晨起后突感天旋地转,双目紧闭,头动、睁眼即眩晕呕吐,语言不清,急送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小脑梗塞,并住院治疗,两周后诸症好转出院,但头部活动时仍有头晕,甚则呕吐,强迫卧床,头部不能随意活动,脘腹痞满不适,进食困难,多方医治,首剂均以重镇之品,进行治疗,疗效不佳,方来就诊。一诊,根据以上症状,舌苔厚腻,脉弦滑。药用半夏30g,配伍天麻10g,白术20g,陈皮10g,南星10g,枳实15g,竹茹10g,钩藤20g,菊花15g,牛膝9g等药以熄风化痰降浊。服用5剂,眩晕大减,卧床时头部能随意运动,呕吐随之减轻,脘腹痞满已消除,进食尚可。继续服用十剂,能下床活动,呕吐止,饮食如常。
例2,患者,女,82岁。活动中,突发头晕跌倒在地,后头撞击墙壁,继而昏迷不醒,肢体瘫痪,呕吐频作,急送医院CT检查诊断为小脑出血,住院1个月后出院,诸症好转,遗有眩晕,头部不能随意活动,动则呕吐。初诊精神萎糜,声音低怯,被动体位,其诉能进少量流食,头部活动受限,动则眩晕呕吐,脉象弦滑而数,辨证为肝风挟痰上蒙清窍,清阳被遏,投以半夏40g,丹参30g,天麻15g,南星10g,牛膝10g,红花10g,钩藤20g,菖蒲15g等燥湿化痰熄风活血,开窍醒脑3剂,其症状减轻,经过两周的加减用药治疗,能下地活动,睡眠饮食正常。
2 讨论
半夏,为南星科半夏块根,辛温有小毒,入肺脾胃经。功能和胃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历代医家对半夏的论述颇多,均以半夏为消除痰湿所致诸病者的主药,其代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且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痰湿所致眩晕呕吐等证,非半夏莫属。如《神农本草经》谓:“主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肠鸣下气,止汗”。《药性论》谓:“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痞满……”。《脾胃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可见半夏在历代医家均做为治疗痰湿上蒙清窍必备之品,可称之谓祛痰药中之王药。
“无痰不作眩”,“百病皆由痰作祟”,均说明眩晕一证因痰湿者居多,笔者在临症时注重所谓痰湿致病的诊断要点。起初半夏用一般剂量,效果不明显,后经加重用量,收效显著。治疗时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倍加半夏。脾为生痰之源,伍白术健脾燥湿,使痰无从产生,天麻熄肝风不致挟痰风内动以上扰清窍,南星、陈皮助半夏化痰相得益彰,痰除、风熄则眩晕自止。半夏有小毒,各种教科书均有记载,但伍入煎剂后,未发现中毒现象。由于半夏性燥,多数考虑“伤津者忌之”,余下认为不必拘泥,应以辨证论治,以痰湿之象为要,随症加减用量。
(收稿日期:2003-02-10) (编辑 何蓓), 百拇医药
笔者多年来治疗眩晕百余例,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性眩晕等所致眩晕呕吐。均重用半夏30~40g,治疗眩晕症收效显著。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8岁,1个月前晨起后突感天旋地转,双目紧闭,头动、睁眼即眩晕呕吐,语言不清,急送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小脑梗塞,并住院治疗,两周后诸症好转出院,但头部活动时仍有头晕,甚则呕吐,强迫卧床,头部不能随意活动,脘腹痞满不适,进食困难,多方医治,首剂均以重镇之品,进行治疗,疗效不佳,方来就诊。一诊,根据以上症状,舌苔厚腻,脉弦滑。药用半夏30g,配伍天麻10g,白术20g,陈皮10g,南星10g,枳实15g,竹茹10g,钩藤20g,菊花15g,牛膝9g等药以熄风化痰降浊。服用5剂,眩晕大减,卧床时头部能随意运动,呕吐随之减轻,脘腹痞满已消除,进食尚可。继续服用十剂,能下床活动,呕吐止,饮食如常。
例2,患者,女,82岁。活动中,突发头晕跌倒在地,后头撞击墙壁,继而昏迷不醒,肢体瘫痪,呕吐频作,急送医院CT检查诊断为小脑出血,住院1个月后出院,诸症好转,遗有眩晕,头部不能随意活动,动则呕吐。初诊精神萎糜,声音低怯,被动体位,其诉能进少量流食,头部活动受限,动则眩晕呕吐,脉象弦滑而数,辨证为肝风挟痰上蒙清窍,清阳被遏,投以半夏40g,丹参30g,天麻15g,南星10g,牛膝10g,红花10g,钩藤20g,菖蒲15g等燥湿化痰熄风活血,开窍醒脑3剂,其症状减轻,经过两周的加减用药治疗,能下地活动,睡眠饮食正常。
2 讨论
半夏,为南星科半夏块根,辛温有小毒,入肺脾胃经。功能和胃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历代医家对半夏的论述颇多,均以半夏为消除痰湿所致诸病者的主药,其代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且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痰湿所致眩晕呕吐等证,非半夏莫属。如《神农本草经》谓:“主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肠鸣下气,止汗”。《药性论》谓:“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痞满……”。《脾胃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可见半夏在历代医家均做为治疗痰湿上蒙清窍必备之品,可称之谓祛痰药中之王药。
“无痰不作眩”,“百病皆由痰作祟”,均说明眩晕一证因痰湿者居多,笔者在临症时注重所谓痰湿致病的诊断要点。起初半夏用一般剂量,效果不明显,后经加重用量,收效显著。治疗时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倍加半夏。脾为生痰之源,伍白术健脾燥湿,使痰无从产生,天麻熄肝风不致挟痰风内动以上扰清窍,南星、陈皮助半夏化痰相得益彰,痰除、风熄则眩晕自止。半夏有小毒,各种教科书均有记载,但伍入煎剂后,未发现中毒现象。由于半夏性燥,多数考虑“伤津者忌之”,余下认为不必拘泥,应以辨证论治,以痰湿之象为要,随症加减用量。
(收稿日期:2003-02-10) (编辑 何蓓),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 眩晕(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