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6期
编号:10402528
更昔洛韦治疗水痘98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6-0515-02

    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又名丙氧鸟苷,属新型开环类核苷药物,具有较广谱的强效抗病毒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作用优于阿昔洛韦(acyclovir,ACV)。我科采用GCV治疗水痘患者,观察其疗效、不良反应并与ACV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9年4月~2001年7月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水痘患儿98例,男78例,女20例,临床上均表现为典型皮疹(水疱疹、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伴瘙痒)、发热、有水痘接触病史,年龄4.5~12岁,平均7.5岁。其中,普通水痘86例,重症水痘11例(发热40~41℃、并发脑炎1例),肾病综合征合并出血性水痘1例。

    1.2 方法
, 百拇医药
    1.2.1 分组 随机分为2组:GCV组(治疗组)58例,ACV组(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

    1.2.2 治疗方案 治疗组:GCV每次5mg/kg,静脉滴注,每天2次,持续7天;对照组:ACV每次5mg/kg,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7天。

    1.2.3 观察指标 观察发热消退时间、水痘疹结痂时间、出疹批数;治疗中观察注射部位疼痛、恶心、呕吐、不适、过敏性皮疹;治疗前后均查血常规、尿常规。

    1.2.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治疗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 百拇医药     2.2 药物不良反应 见表2。

    表2 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 例(略)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检查值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的变化 (略)

    2.4 两组治疗前后尿常规检查 见表4。表4 两组治疗前后尿常规变化

    3 讨论

    水痘是儿科常见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一般情况下,患儿免疫功能正常时,疾病呈 自限性,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待免疫抑制时可活化引起带状疱疹或脑炎、肺炎。重症水痘患儿可并发病毒性脑炎、肺炎、或并发细菌感染,甚至引起致死的弥漫性出血性水痘。国外已常规进行水痘疫苗防治,发病率得到控制、我国尚未把水痘疫苗归为计划免疫,所以水痘患儿仍然在学校、幼儿园有小规模的流行,阿昔洛韦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疗效好,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属新型开环类核苷药物,具有较广谱的强效抗病毒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作用优,其主要不良反应为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因此临床应用时尚存疑虑。我们通过观察静脉滴注GCV治疗水痘并与ACV比较,发现GCV的疗效与ACV相似,发热消退时间、皮疹结痂时间略短于对照组,出疹批数略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外周血象WBC、PLT数两组均呈上升趋势(P<0.05),可能是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了暂时的骨髓抑制,随疾病痊愈骨髓抑制解除之故,RBC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可能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不抑制红细胞系,治疗组在治疗前有15例患儿有轻微蛋白尿、25例有镜下血尿治疗后仅2例有镜下血尿,其余均正常,对照组治疗前6例患儿有轻微蛋白尿、8例有镜下血尿治疗后仅1例有镜下血尿,其余均正常,其原因可能系发热引起的一过性蛋白尿、血尿,极少数可能为病毒性肾炎所致,所以治疗后蛋白尿、血尿几乎都恢复正常。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6例诉输液时恶心、呕吐、不适,2例诉注射部位疼 痛,其中3例中止治疗;对照组中2例在静脉滴注时恶心、呕吐,1例在注射部位疼痛,1例中止治疗。治疗组中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治疗组病例较多,且恶心、呕吐、不适也可能为疾病本身症状而与药物无关。本组结果显示,GCV治疗水痘疗效可靠,与ACV疗效相似,短期内(7天)静脉滴注GCV不会引起WBC及PLT降低及肾功能损伤。其不良反应中以注射部位疼痛多见,所幸发生率很低(3.4%)。

    (收稿日期:2002-12-09)

    作者单位:443001三峡大学仁和医院

    (编辑罗 彬), http://www.100md.com(陈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