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服务
编号:10404277
手术按揭——雪中送炭还需锦上添花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42期
     看病住院做手术是要花费一大笔钱的,这对于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手术费无需一次性付清,可以通过按揭的方法分半年还清,这对于病患者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不久前,上海仁爱医院在国内首创了一种被称之为“手术按揭”的全新付款新模式:只要住院病人的手术费超过3000元,就可以申请分期支付,为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手术按揭” 初显峥嵘

    上海徐汇区仁爱医院一开始开办的“手术按揭”基本程序是:如果手术费用超过2万元的病人,可以到医院办理按揭手续。手术前付50%的费用,术后出院当天付30%。而剩下的20%则在3个月内付清,第一个月付15%,第二个月付5%,第三个月付10%。这些费用只包括手术费,不含材料、麻醉等其它费用。同时,办理按揭手续的病人要把身份证原件和单位证明经医院核实后,并将复印件留在医院存档。据医院方面称,实行手术按揭主要考虑的是帮助那些发生重大疾病、突发性意外而付款困难的外来工、特困户等经济困难群体。
, 百拇医药
    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手术按揭方式在头8个月只迎来了3名患者光顾。第一个采用手术按揭的是从浙江临安来沪看病的一名脑瘫儿童,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他的父母是普通职员,经济比较拮据,仁爱医院“破格”给他提供了手术按揭,并减免了一部分医疗费用。来自患者家属的真诚感激,让医院方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为病人提供手术按揭很有价值。但出乎医院意料的是,自2003年7月首推手术按揭到今年2月15日,近8个月的时间内只有3名患者申请此项业务。

    仁爱医院决策层经过调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该院是一家民营医院,不属于医保定点医院,收治的病人大多是外地来沪的工作人员,其中有白领阶层,也有大量的外来民工。按理说,这部分难以享受到医保的人群,对手术按揭应该有一定的需求的,可为什么响应者寥寥无几呢?原因在于门槛太高。对于仁爱医院这样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医院,除了开胸术等少数手术外,其它的手术费用一般都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间。于是医院果断决定降低手术按揭的“门槛”,经过一降再降,到今年2月16日,仁爱医院规定所有的费用(包括床位费、手术费、护理费和材料费用等项费用)在3000元以上,就可以到医院办理按揭。还款期限也进行适当延长,手术前付50%,手术当日付30%,剩下的20%在6个月内还清。同时将手术按揭扩展为住院按揭。
, 百拇医药
    上海仁爱医院现行的住院按揭条件为,凡住院的手术患者,各种费用超过3000元的均可向医院申请按揭。20%的余款也可延长到6个月内付清。下岗职工及特困户凭当地社区居委会证明,其手术按揭的“门槛”只有2000元。据报道,手术按揭“门槛”降低后,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有20余名患者采用了按揭方式接受手术和医疗。对此,上海仁爱医院的负责人认为:医院推出按揭服务的初衷,就是考虑现在医疗费用畸高,很多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一时难以承担昂贵的医疗手术费用。而通过“手术按揭”和“住院按揭”等方式,可以缓解病患者和家属一时的燃眉之急。

    “手术按揭”,各方褒贬参半

    上海仁爱医院推出“手术按揭”的医疗新业务,立即在同行之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在一些人为之喝彩的同时,更多的医院对此表示难以置理。日前,苏北某市的下岗女工张爱萍女士准备做子宫瘤切除手术,手头不宽裕的她从一家晚报上得知南方某医院有一种可分期付款的“手术按揭”,便向当地一家三级甲类医院咨询是否也开办了此项医疗业务,没想到被院方一口回绝。事实上,目前国内只有上海仁爱医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在其它省市还没有医院开此先例。就是在江苏省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省会南京和苏南的苏锡常等城市的医院也都对“手术按揭”说“NO”!
, http://www.100md.com
    对于“手术按揭”这种方式,多数公立医院所采取的是排斥态度,其理由是公立医院的财务部门无法在欠款的方式下出帐、挂帐。另外,医院一大半的收入都来自外科手术,如果搞手术按揭可能有20%的钱回不来,医院就会陷入周转不灵的境地,医院就有可能通过提高手术价格来填补自己的损失,到头来受损害的还患者本人。因此医疗费用不应该由医院来按揭,而应该由银行保险这样的融资机构来负担。“手术按揭”在公立医院行不通,在民营医院同样也受到质疑。如南京金陵男科医院负责人就明确表态:医疗服务不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按成本计算出价值,有其明显的个体差异,具有不可预测性,操作性也比较小,所以他们医院目前不会推出“手术按揭”。甚至有的医院认为,上海这家民营医院推出“手术按揭”的目的无外乎是促进医疗消费,不能只是在表面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更主要的是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医疗质量,不能只顾搞噱头摆花架子。

    事实上,“手术按揭”对于患者来说,除在经济上按揭延长了还款时间,而且不需要付利息,切实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主要的是这种按揭方式能够让患者掌握主动权,能够成为当今日益严重的医患纠纷的减震器。据报道,一名患乳腺纤维瘤需要开刀的女士,跑了多家医院,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提供按揭的仁爱医院。出院后,她说,3600元的手术费不是一个大数目,并且分期付款对缓解经济压力也有限,但作为患者有笔医疗费掌握在自己手中,心里感到踏实不少:既不用担心医生不尽心,也不用给医生送“红包”。业内人士分析后认为,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双方互不信任。医院不信任患者,通常在手术前就要求患者预付钱款;而患者又多担心医生在做手术时不尽心尽职,不得不向医生塞“红包”以求心里踏实,如此就步入医患双方互不信任的“怪圈”。现在采取手术按揭的方式,允许20%的余款延期6个月支付,将医院从主动位置放到被动位置,患者就拥有了对医院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判的主动权,能够使患者监督医院更好地提供服务。医生如果不尽心尽责,患者就可以拒付余款。
, http://www.100md.com
    “手术按揭”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则“利好”的消息。但也有一些患者对于还款的期限得出质疑。他们认为如果患者真的没有钱看病做手术,肯定缺的不只是半年的钱。一些大的手术是要花费很多钱的。如心脏手术和移植手术,少则十几万,动辄数十万元。按照手术按揭的方法算,前期负担了80%,已经占了大头,后期的20%也要在半年内还清,根本没有给患者还钱喘息的余地。一些市民提议,既然看病做手术的费用这么多,也应该像买房子那样,分10、15年那样还款才真正实惠。只有这样的“按揭”才能真正减轻病人的负担,当然,最重要的是,医院应该从降低各项收费做起,让普通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才行,而不是逼着患者在半年内必须还钱。

    “手术按揭”如何尽善尽美

    时下,许多医院对于“手术按揭”态度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金融机构的信用支持。而银行给病人提供贷款除了需要胆略和勇气外,更需要患者的诚信。据报道,早在1999年,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就开始办理类似“手术按揭”的信贷业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4年前针对眼科疾病就推出医疗贷款业务,但在其后的两年时间内只贷出5笔款项,总金额仅为7.9万元。主要是由于各种约束以及须“参照同期商业贷款利率”的规定,才造成应者寥寥无几。金融界人士称,并不是银行不愿意推出该项业务,关键是谁给推出的信贷产品作“后盾”。
, http://www.100md.com
    “手术按揭”贷款属于“售后消费贷款”,由于医疗贷款的风险较大,并且有需求的人往往都是贫困交加的弱势群体,未来预期的收入水平不容乐观,到期偿还贷款的非常风险大。银行又不是慈善机构,怎能会自砸饭碗呢?

    民生银行南京分行的专业人士指出,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对于“手术按揭”从风险和财力上无法承担,从道义上也不应该承担这一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福利。更多的金融界人士则认为,手术具有不可预见性,如果引起医患纠纷,那这些贷款的偿还就很难了,既然是按揭,就应该有风险按揭。医疗手术和房子、车子以及教育贷款不一样,商品房、汽车按揭可以拿实物抵押,但手术拿什么来抵押呢?可见手术按揭不仅风险性大,而且也没有多大可行性。而保险业的人士则认为,现在,社会上各种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如果保险公司介入“手术按揭”业务,把责任都让保险公司来承担的话,那么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手术按揭只能是一些医院吸引患者的手段,实际效果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预见。

    事实上,上海仁爱医院推行“手术按揭”业务过程中,曾与多家银行、保险公司洽谈合作事宜,但都无果而终。最后院方只有痛下决心自己搞,而仁爱医院最终提供的并非是真正意义的“按揭”,而是较之银行按揭更加优惠的免息分期付款。仁爱医院推出“手术按揭”以来,迄今为止在沪上并无其它医院效仿。究其原因,从医院经营角度看,实施按揭不仅有还款风险,医院也会因资金流动慢而加大成本。但上海仁爱医院院长施龙根则认为,推行“手术按揭”,尤其是降低手术按揭的“门槛”后,病患人数会增加,医院的收入也会增加,还可以提高医院的外科医疗水平。此外,实行按揭以后,如果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不高,病人不满意,最后20%的手术费用就可以不付,这就迫使医院提高诚信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利于培养医院的长期竞争力。

    从表面上看,手术按揭似乎只是具有缓解患者付款压力的经济功能,实际上不仅仅是付款方式的改变,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供医疗服务质量。手术按揭之所以没能全面推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医疗制度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出台相关办法还需时日;另一方面,医院、银行和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沟通,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合作,共同参与。对此,专家建议,为了解决病患者的资金缺乏难题,一方面要建立起大病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同时开办医疗储蓄和医疗贷款,可以要求市民在健康时办理一定期限如5年或一定金额如5万元的医疗储蓄,以储蓄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和收益的多元化来减少医疗贷款的高风险。这样双方都有“后路”可退,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就会实现患者、医院和金融保险的三赢的局面。, 百拇医药(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