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404786
临床病例讨论——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20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19期
临床病例讨论——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病历摘要/病例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病历摘要/病例讨论/

     病历摘要

    患儿男,12岁,因手足反复出水疱12年来我院就诊。

    患儿出生后不久即见手足出现水疱,以关节和摩擦部位为著,外伤或摩擦后加重。皮损疼痛明显,夏季重(图1),冬季稍缓解,愈后无瘢痕。口腔、毛发及指(趾)甲未见异常。随年龄增长病情略减轻。患儿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00克,新生儿期体健。

    家族史 家系四代中共有患者7人,每代均有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2)。

    图1:手足复发性EBS患者足部水疱

    图2: a.手足复发性EBS患者家系图 家系四代中共有患者7人,每代均有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家系中患者及正常人 KRT5外显子2的扩增产物酶切结果所有7例患者酶切均显示为3条带,6位正常人只有1条带。(□正常男性,■男性患者,○正常女性,●女性患者,○已死亡个体, ■先证者)
, 百拇医药
    体格检查 患儿营养发育好,体型稍瘦。头颅及口鼻、耳廓均未见异常。颈无抵抗,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及肿大。皮肤科情况:肘膝关节外侧、掌趾关节背侧见多个厚壁清亮水疱,尼氏征阴性。

    组织病理:患者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空泡变性,表皮真皮间水疱形成。透射电镜显示表皮基底细胞层出现裂隙,符合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

    病例讨论

    该病例有以下特点:(1)男性12岁;(2)出生后不久即见皮损;(3)主要表现为四肢外侧易摩擦处水疱样皮损;(4)皮损经一般抗炎治疗即可痊愈,但反复出现;(5)不合并系统损害,而仅累及皮肤。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虽然分为不同类型,但临床上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本病大多在出生时或2岁以内发病,手、足、肘、膝、臀等摩擦部位在轻微外伤后或自发出现水疱、大疱、糜烂甚至血疱,皮损亦可全身泛发累及口腔、外阴黏膜,水疱或糜烂愈合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多数患者有家族史或父母为近亲结婚。根据生后或生后不久在肢端及摩擦部位容易出现水疱样皮损可确诊。
, http://www.100md.com
    本病为先天性遗传性皮肤病,生后不久仅由机械摩擦即可引起发病,临床主要应与各种后天性水疱性皮肤病相鉴别:如寻常性天疱疮,该病为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多在青春期后发病,水疱样皮损泛发于皮肤、黏膜,尤其以皱褶处及薄嫩的皮肤好发,与遗传性表皮松解症水疱分布于易摩擦处不同,而且该病口服激素治疗效果明显,而遗传性表皮松解症则无有效疗法;又如细菌感染引起传染性脓疱疮,典型皮损为易破的脓疱,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生,病前多有皮肤外伤史,抗感染治疗可以短期治愈。

    EBS是一组较为严重的遗传性皮肤病,以轻微外伤后皮肤易出现水疱、大疱及糜烂为临床特征,人群发病率为1/5万,除个别变异型外,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透射电镜下皮肤松解发生于表皮基底细胞下部,因而又称表皮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研究表明,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存在着明显的分子异质性,即不同类型致病基因不同,这使本组疾病存在多个致病基因。根据电镜下水疱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位于表皮基底细胞)、交界型(位于基底膜透明板)和营养不良型(位于致密板下方锚纤维水平)。单纯型的皮损最轻,由于水疱发生在表皮基底细胞层,最为表浅,愈后一般不留瘢痕。皮损仅见于肢端及四肢关节伸侧,不侵及黏膜,痊愈后不留粟丘疹。本例患者临床表现皮损较为局限,不侵及黏膜,符合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百拇医药
    营养不良型者皮损重,因为水疱发生在基底膜的致密板下带,是表皮下疱,愈后留下明显的瘢痕。皮损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以肢端为著。口咽部黏膜反复破溃,愈合后可遗留张口困难。

    交界型罕见,患者生后即可见大面积的水疱、大疱及糜烂,大多数患者在2岁以内死亡。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EBS的基因缺陷相继被发现,其中主要是由于KRT5和KRT14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的结构及功能异常,最终基底膜带连接功能受损而引发表皮真皮交界处水疱形成。EBS是由于编码角蛋白5或角蛋白14的基因缺陷所致。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电镜观察均符合手足复发性EBS。进一步通过对其KRT5和KRT14基因检测发现KRT5第2外显子A596C的突变,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结果证实家系中正常人及50名正常对照者无此突变,说明该突变并非单核苷酸多态性。
, 百拇医药
    本例患者经基因测序发现碱基突变为KRT5的第2外显子第596位,碱基由腺嘌呤突变为胞嘧啶,即K199T。此区内的突变曾有报道引起疱疹样EBS及较轻型的泛发性EBS,而位于第199位密码子的突变在国内外文献中未有报道,故本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后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减少摩擦,尽量避免外伤。对水疱、大疱样皮损应注意创面清洁,预防化脓感染,减少瘢痕形成。现在我国已能够进行胎儿羊水脱落细胞基因学诊断,以产前诊断达到阻止疾病在家系中向下传播的目的,实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疗法治疗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将成为可能。本研究丰富了遗传性皮肤病的突变位点资料,为产前诊断及可能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依据。, 百拇医药(徐哲 杨勇 董慧婷 孙秀坤 卜定方 朱学骏 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