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市场快讯
编号:10406908
西药进出口首次出现整体贸易逆差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2日 中国医药报
     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我国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进出口额为31.89亿美元,同比增长24.09%。其中,出口额为1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72%;进口额为1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4.42%,首次出现整体贸易逆差,差额达1.95亿美元。

    退税下调政策显效

    出口支柱西药原料药在保持多年顺差后,首次在今年1~2月份出现逆差。1~2月,西药原料药出口额为8.72亿美元,同比增长16.70%,进口额为10.04亿美元,同比增长28.68%,出口增幅明显放缓,低于进口增幅近12个百分点,同时低于去年12月份26.55%的出口增幅。2004年1月1日出口退税下调政策实施前,出口企业抢先突击出口,使去年12月份西药原料药出口增幅较大,又因今年1月份春节七天长假等因素影响,1~2月出口增幅出现下滑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回落幅度属正常范围。同时,进口企业对关税税率下降的期待使一些去年年底的进口行为转到今年年初,致使今年1~2月份进口增势强劲。
, http://www.100md.com
    实际上,从多年来的统计数字看,医疗器械和西成药两大类商品对外贸易总体呈现逆差,而且逆差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2月,医疗器械出口额为3.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22%,进口额为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7.99%;西成药出口额为3914万美元,同比增长28.64%,进口额为1.80亿美元,同比下降4.02%。这两大类商品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的高科技产业,我国竞争力较弱。所以这两大类商品在1~2月份呈现逆差是正常的。实际上,在1~2月份医疗器械的进口增幅低于出口增幅近9个百分点,而西成药的进口增幅也下降了4个百分点,并未呈现进口额大幅增长的局面。

    其他大类商品如医用敷料、生化药和农药继续保持贸易顺差,但顺差金额缩小,进口增幅普遍高于出口增幅,特别是生化药的出口增幅不升反降。1~2月,医用敷料出口额为5668万美元,同比增长27.52%,进口额为575万美元,同比增长68.35%;生化药出口额为3285万美元,同比下降7.86%,进口额为3239万美元,同比增长23.60%;农药出口额为1.61亿美元,同比增长57.02%,进口额为2636万美元,同比增长65.42%。
, http://www.100md.com
    从出口市场看,今年1~2月我国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对三大贸易伙伴均呈逆差态势,特别是对第一大伙伴美国,出现了多年来首次逆差,逆差额达3700万美元,而在去年对美国的顺差则高达3.02亿美元;对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逆差额达2.06亿美元,比去年全年的逆差还高出3500万美元,逆差有扩大的趋势;对第三大伙伴德国逆差额为6634万美元。

    后市仍可谨慎乐观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尽管存在着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的影响,但造成1~2月份我国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退税下调政策的实施,出口支柱西药原料药的出口增幅出现大幅回落并出现逆差,其它优势商品如医用敷料、生化药和农药的顺差额缩小;进口“关税税率下降的预期”效应集中在一二月份释放。但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暂时的,实际上今年头两个月我国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的进出口去除上述因素的影响后基本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预计西药原料药出口增幅在3月份后将会有所回升从总体上看,2004年我国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对外贸易将呈现出口增幅放缓、进口增幅增加的局面,顺差将有所减少,估计全年贸易顺差将在10亿美元左右。
, http://www.100md.com
    就出口而言,西药原料药和医疗器械仍将是今年的主要增长点。我国是世界西药原料第二大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西药原料具有规模大、成本低、产量高等优势,技术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继续扩大西药原料药的出口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此外,医疗器械在出口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出口贸易的新增长点,出口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是仅次于西药原料的第二大类出口产品。预计2004年我国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出口额将增长15%~20%,出口额可能超过80亿美元大关。

    进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我国西药及医疗器械商品进口的增幅为20.47%,预计2004年仍可保持25%~30%的增幅,全年进口额有望达到7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高速度,进口一定数量急需的西药及医疗设备类商品十分必要。

    为继续扩大出口,医药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发挥西药原料药的优势,促进西成药的研发。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跨国制药公司向亚洲转移生产,我国西药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正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国内企业应加大对西成药的研发投入,逐步完成从完全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过程,走仿创结合之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创出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物,打入国际市场。二是加快西药“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对东欧、非洲、南美以及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