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医医案研究
编号:10412602
吴佩衡医案类编
http://www.100md.com 民间中医
     一、阴证

    1、阴极似阳证

    原云南省某医院院长秦x x,住昆明市小南门内绣衣街,有独子名念祖,年十三岁,患伤寒重证,发热二十余日不退。秦精于西医,对其子曾以多种针药施治,未效。又邀约徐、应等数位西医同道会诊,均断言无法挽救。后由秦之门生李x x君推荐,邀余于1948年1月7日前往诊视。患儿已发热不退二十余日,晨轻夜重,面色青黯,两颧微发红,口唇焦燥而起血壳,日夜不寐,人事不省。呼吸喘促,时而发迷无神,时又见烦乱谵语,两手乱抓有如撮空理线。食物不进,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饮,喂水仅下咽二、三口,多则不吮。脉象浮而空,重按无力。此系伤寒转入少阴,阴寒太盛,阴盛格阳,心肾不交,致成外假热而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外虽现一派燥热之象,内则阴寒已极,逼阳外浮,将有脱亡之势。法当大剂扶阳抑阴,回阳收纳,交通心肾,方可挽回,若误认热证,苦寒下咽,必危殆莫救。拟方白通汤加上肉桂主之。

    附片250克 干姜50克 葱白4茎 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
, http://www.100md.com
    处方之后,秦对中医药怀有疑虑,见此温热大剂,更不敢用,且对余说,他还有一特效办法,即抽取一伤寒病刚愈患者之血液输给病儿,可望有效。殊料是日输血后,身热尤甚,腹痛呻吟不止,更加烦乱谵浯。至此,秦已感到束手无策,始将余所拟方药煎汤与其子试服。当晚服后,稍见安静,得寐片刻,面部青黯色稍退而略润,脉象不似昨日之空浮,烦躁谵语稍宁。但见欲寐愈甚,现出少阴虚寒本象,又照原方煎服一次。

    1月8日复诊,热度稍降,唇舌已较润,烦乱止。但有时仍说昏话,曾呕吐涎痰一次,仍以白通汤加味扶阳抑阴,交通心肾兼化气行水主之。

    附片300克 干姜80克 茯苓30克 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 葱白4茎

    上方服后,当晚整夜烦躁不宁,不能入寐,秦君为此又生疑惧,次日促余急往诊视,见到正用硼酸水给患儿洗口。详查病情,脉稍有力,热度较前稍降,神情淡漠,不渴饮。断定此系阴寒太盛,阳气太虚,虽得阳药以助,然病重药轻,药力与病邪相攻,力不胜病,犹兵不胜敌。虽见烦躁不宁,乃药病相争之兆,不必惊疑,尚须加重分量始能克之,拟用大剂四逆汤加味治之。
, 百拇医药
    附片400克 干姜15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朱衣茯神50克 炙远志20克 公丁香5克 生甘草20克

    此方药力较重,为救危急,嘱煎透后一小时服药一次。当天下午五时又诊视之,病势已大松,烦躁平定,人已安静,小便转较长。病有转机,是夜又照原方连进,大便始通,泻出酱黑稀粪三次,发热已退去大半,烦乱谵语已不再作,且得熟寐四、五小时。

    10日清晨,脉浮缓,唇舌回润,黑苔退去十之六、七,身热退去十之八、九,大有转危为安之象。照第三方加西砂仁10克 苍术10克 吴萸8克治之。

    11日复诊。大便又畅泻数次,其色仍酱黑。身热已退净,唇上焦黑血壳已脱去,黑苔更见减少,津液满口。日夜一个对时大便共泄泻十余次,秦君夫妇为此耽心害怕,认为有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每见其子排泻大便,即流泪惊惶不已。余当即详加解释,良由寒湿邪阴内盛,腹中有如冰霜凝聚,今得阳药温化运行,邪阴溃退,真阳返回而使冰霜化行。所拟方药,皆非泻下之剂,其排泻者为内停寒湿污秽之物,系病除佳兆,邪去则正自能安,方保无虞。于是,病家疑虑始减,继续接受治疗。仍以大剂温化日夜连进。
, http://www.100md.com
    附片400克 干姜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茯苓50克 苡仁20克 蔻仁8克 甘草30克

    12日诊。服药后大便又泻十余次,色逐渐转黄,小便已较清长,黑苔全退,尚有白滑苔,食思恢复,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因伤寒后期,阳神未复,脾胃亦虚,须当注意调摄,以防食复、劳复等证发生,只宜少量多餐,继拟下方调治。

    附片400克 干姜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口芪30克 炙甘草20克 元肉30克

    13日诊。大便仅泻二次,色黄而溏,唇色红润,白滑苔已退净,神识清明,食量较增,夜已能熟寐,脉静身凉,大病悉退,但阳神尚虚,形体瘦弱,起动则有虚汗而出,遂拟黄芪建中汤加桂附调理之。

    附片300克 黄芪80克 桂尖20克 杭芍30克 炙甘草2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总入) 生姜30克 大枣4枚 饴糖30克(烊化兑入)
, 百拇医药
    14日诊。脉沉缓而有神,唇舌红润,大便泻利已止,小便清长,有轻微咳嗽,腹中时或作痛,拟四逆汤加味治之。

    附片300克 干姜100克 北细辛8克 上肉桂11克(研末,泡水兑入) 广陈皮10克 法夏10克 甘草10克

    15日诊。咳嗽、腹痛已止,唯正气尚虚,起卧乏力,继以四逆汤加参、芪作善后调理,服五、六剂而愈,其后体质健康如常。

    2、真寒假热证

    杨x x,男,三十一岁,云南省姚安县人。1923年3月,已病廿日。始因微感风寒,身热头痛,连进某医方药十余剂,每剂皆以苦寒凉下并重加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犹不自反,殆至危在旦夕,始延余诊视。斯时病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喜滚烫水饮,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此乃风寒误治之变证。缘由误服苦寒凉下太过,已将真阳逼越于外而成阴极似阳之症,外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而内则寒冷已极,是为真寒。如确系阳症,内热熏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元阳有将脱之兆,苦寒凉下,不可再服,惟有大剂回阳收纳,或可挽回生机。病象如此,甚为危笃。急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一剂治之。
, 百拇医药
    附片60克 干姜26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葱白4茎

    拟方之后,病家云及是晚因无人主持,未敢煎服。次晨,又急来延诊,余仍执前方不变,并告以先用上肉桂泡水试服,若能耐受,则照方煎服,舍此别无良法。病家乃以上肉桂水与服之。服后旋即呕吐涎痰碗许,人事稍清,自云内心爽快,遂进上方。服一剂后,病情较减,即现出恶寒肢冷之象。午后再诊,身热约退一二,已不作烦躁谵语之状,且得熟寐片刻,乃以四逆汤加上肉桂主之。

    附片100克 干姜36克 甘草12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服上方后,身热退去四、五,脉稍有神,小便赤而长,略进稀粥。再剂则热退七、八,大便始通,色黑而硬,惟咳嗽痰多,痰中兼带有血。病家另延数医诊视,皆云热症,出方总不离苦寒凉下之法。由于前医所误之鉴,又未敢轻试。后因病人吃梨一个,当晚忽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又急邀余诊治,始言吃梨之事。余视之,舌白而滑,仍喜滚饮,此阳神尚虚,阴寒未净,急欲扶阳犹不及,反与滋阴清凉之水果,又增里寒,病遂加重。即告以禁服生酸水果冷物及清凉苦寒之药为幸,余仍主以大剂回阳祛寒之剂治之。照第二方加倍分量,并加茯苓30克、半夏16克、北细辛4克、早晚各服一剂,共连服六剂。三日后再诊,身热已不作,咳痰渐愈,饮食增加,小便淡黄而长,大便转黄而溏。又照方去半夏、细辛,加砂仁、白术、口芪,每日一剂,连进十余剂,诸病俱愈。后体健胜于前。
, http://www.100md.com
    按:凡病有真热证与真寒证之分,又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之别。然真者易识,而假者难辨。《内经》曰:“治病必求于本。”即凡病当须辨明阴阳之意也。

    3、阴盛隔阳高热证

    马xx之子,十三岁,住昆明市。1945年11月22日,患伤寒病已廿余日,医者诊治未愈,寒邪引入阴分,格拒真阳浮越于外,致身热夜重,体温摄氏四十余度,反不恶寒,两颧发赤,唇焦而起血壳,头昏不食,欲寐无神,饮水不多,心烦胸闷,胃逆欲呕,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不通,白痦遍体如麻,脉沉而紧,舌苔白腻。此阳虚阴盛之象,法当扶阳温化,破阴回阳主之。

    附片26克 干姜10克 上肉桂3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10克 葱白4茎

    23日复诊。服昨方后呕吐涎水数碗,属温药运行,病除之兆。仍身热头昏无神,不渴饮,此伤寒寒极之证,阴寒内盛,阳不胜阴,决无热证,治法不变。
, http://www.100md.com
    附片50克 干姜13克 上肉桂3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10克 麦芽6克 葱白4茎

    24日三诊。舌苔白腻而润,脉较和缓,昨夜曾大便一次,色黑,初硬而后溏,此里寒内重,阳气尚虚,阳不潜藏,仍潮热,晨轻夜重,头昏欲寐无神,以大剂扶阳抑阴主之。

    附片60克 干姜13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10克 西砂仁3克 公丁1.3克 甘草3克

    25日四诊。今晨诊脉,一息五至,状若平脉,舌苔白滑尚厚腻,体温稍降至39.5度,昨夜又解大便一次,心烦胸闷稍减,已得熟寐。惟病久里寒尚重,隔拒真阳,浮游于外而潮热,颧赤,多虚汗,头昏无神。此乃中阳不运,阴寒阻遏,胸腹胀闷仍不能食,热饮仅三、四口而已,势必驱尽里寒邪阴,真阳始得返归其舍,潮热诸症,焉有不退之理乎!

    附片l00克 干姜16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神10克 甘草10克
, http://www.100md.com
    26日五诊。服昨方二次,于夜晚服药后,反见心中烦躁不安,此乃重剂温药,逐动阴寒,药力与病邪相攻之象。待至清晨,得天阳以助,遂见宁静得寐。刻诊,体温降至38.7度,呼吸平和,脉搏一息五至,舌苔仍白腻而滑润。胃寒日久,仍不思饮食,痰多而夹黑血,属寒痰瘀血化行溃退,非热甚灼阴可比。所喜者,两颧赤色减退,白痦渐靥,体温已有下降,为病退佳兆。此病虚寒已极,决无热象足征,余乃抱定宗旨,仍以扶阳温化辅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16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10克

    30日六诊。昨前三日,病家曾请西医诊治,医者以病情危重又无特效药而告退,又复延余以求尽力挽救之。刻诊脉缓弱无力,舌苔白润,小便已较清长,夜间仍有潮热,病者虚弱已极。此三阴虚寒之证,病情日久,阳神极虚,缓迨延误,恐有虚脱亡阳之虞,仍以扶阳抑阴,强心辅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16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5克 公丁3克 甘草10克
, 百拇医药
    12月1日七诊。体温已降至37度,脉象缓弱,一息四至,面颧赤色全退,现出虚寒病容,晦暗无华,昨夜得汗,身热退后,反畏寒,属阴退阳回,阳气虽已来复,尚虚弱而无力以卫外所致。昨夜大便一次,色酱黑而溏,虽唇焦有黑血壳,然始终不见渴饮,此三阴寒极之证,阳神太亏,仍以扶阳扶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20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茯神10克 苡仁20克 甘草10克

    2日八诊。今晨诊视,体温37.2度,脉象缓弱,一息四至,舌白润,各节病情均见好转,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此乃病久中宫太寒,脾胃阳虚,司运失权,俟邪阴逐尽,中阳来复,则渐可思食矣。仍以扶阳扶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2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老扣仁3克 炙甘草10克

    3日九诊,体温摄氏37.8度,脉和缓,唇上黑血壳已脱去,舌苔较退,唇舌均转红润,不渴饮,胃气渐复,刻有思饮之意,入夜微有咳声。乃里寒尚未肃清,元阳仍虚,仍以扶阳辅正主之,稍佐治咳,切忌过早施用滋补之剂。
, 百拇医药
    附片130克 干姜2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5克 法夏10克 炙冬花5克 吴萸6克 炙甘草10克

    4日十诊。体温降至36.7度,咳已止,阳神尚虚,照昨方再进一剂。

    5日十一诊。脉缓弱,苔已退,唇舌红润,不渴饮,小便清长,晨间体温36.5度,惟睡眠少,胃口不开,头上时有冷汗,阳神太亏,继以扶阳健胃,养心安神主之。

    附片160克 干姜65克 西砂仁6克(捣)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老扣仁3克(捣) 炙远志6克 朱衣茯神10克 炒枣仁10克 琥珀3克(研末,兑服) 甘草6克

    6日十二诊。脉象、体温已正常,唇舌红润,昨日已进饮食,睡眠转佳,阳神尚虚,仍以扶阳辅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20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6克 明党参20克 甘草6克
, 百拇医药
    7日13诊。脉、舌、体温均如常,二便通畅,饮食、精神转佳,大病已退,渐加调补,可期痊愈。遂拟扶阳建中调理善后,数剂而后恢复健康。

    附片100克 干姜16克 西砂仁6克(捣) 老扣仁3克(捣)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口芪20克 明党参20克 炙甘草6克

    4、少阴头痛

    邓x x,男,成年。初因受寒而起病,误服辛凉之剂,未效。病经十余日,头痛如斧劈,势不可忍,午后则恶寒体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此乃寒客少阴,阻碍清阳不升,复以辛凉耗其真阳,正虚阳弱,阴寒遏滞经脉。头为诸阳之会,今为阴邪上僭攻于头,阳不足以运行,邪正相争,遂成是状。以辅正除邪之法,加味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附片100克 干姜36克 甘草6克 麻黄10克 细辛5克 羌活10克
, http://www.100md.com
    服一剂,痛减其半,再剂霍然而愈.

    按:少阴头痛,依本法治之其效如响。方内寓一四逆汤,能温扶阳气上交于头,麻黄、羌活,细辛祛客寒达于太阳,由膀胱而化,此乃温经散寒,辅正除邪之实效矣。六经病皆有头痛,遵仲景六经辨证方法施治,均能获效,出方有绳,庶不至误。

    5、少阴咽痛

    王x x,女,成年。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后转成危证。余诊视之,患者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涎涌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破烂。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兼紧象。不渴饮,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状。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以加味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附片40克 干姜26克 北细辛6克 麻黄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6克
, http://www.100md.com
    服一剂后寒热始退,咽部肿痛减去其半,再剂则痛去七,八,三剂尽,诸证霍然而愈。

    按;少阴受寒误用苦寒清热养阴之剂,无异于雪上加霜。《内经》云:“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风寒闭束少阴经络不道,虚火上浮冲于咽喉而肿痛者,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方中附子能扶阳驱寒,麻黄开发腠理,解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温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然获愈。

    6、少阴寒化证

    曾xx,男,十七岁,住昆明市环城东路。始因饮食后受寒起病,发热,恶寒,头体痛,延某中医诊视,以清凉解表药二剂无效,当即送入本市西山脚下高峣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已十九日,施以针药,发热虽退,然病势则日益沉重,延请数医会诊,一致诊断为“肠伤寒”且有肠出血或肠穿孔之虞,决定施用输血方法挽救。输血后病势未减,愈见危笃,竟宣告无救,遂于1943年10月25日延余诊视。余到达该医院,已是晚间九时,询知患者病已十九日,身已不发热,但腹中鼓胀,小腹疼痛,不时呻吟,小便短赤,大便有七、八日不通,饮食不进,日夜眼不交睫,卧床身不能转侧,但见护士随时以矿泉水与饮之。舌苔白滑而厚腻,不渴饮,脉搏弦紧,重按则无力而空。诊毕,当即告以病势十分危重,系伤寒坏病,病邪深入少阴之脏寒证,阳气内虚,阴寒太盛,寒水阴气内结如冰霜,腹内阴霾四布,发热虽退但里寒已极。二便不通,乃系阴寒凝结,真阳大虚,无力运行,非热结之证可比也,一线生阳有将脱之势,病势垂危,颇为费治。惟有扶阳抑阴温化之法,使在上之寒水邪阴,由口中吐出,中下之寒水邪阴,由二便排泄使除,阳回阴退,方可转危为安。就拟仲景通脉四逆汤加吴萸、上桂治之。并告知病家,倘若服药后发生呕吐涎痰或大便泻下切勿惊疑,为病除之兆,一线生机,可望挽回。
, http://www.100md.com
    白附片160克 干姜3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26克 吴萸6克 甘草6克。

    10月26日再诊。昨服上方后,旋即呕吐涎水碗许,系病除之兆。脉搏弦紧已退而转和缓,大便溏泻一次,小便解三次,惟小腹尚痛,时作时缓。缘病程日久,阳神太亏,里寒太重,虽已见效,然病重药轻,力不胜病,犹兵不胜敌,犹幸气不喘,痰不鸣,手足温暖,脉和缓较有神,继以大剂扶阳温化,务使阳回阴退,渐可转危为安。

    白附片260克 干姜60克 吴萸2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公了香6克 茯苓30克 西砂仁6克

    10月27日三诊。昨日清晨服药后,又呕吐涎水约两碗,下午服药后又吐一次,大便泻利数次,均属“冰霜化行”,病毒邪阴由上下窍道溃退。舌苔仍厚腻,舌质红活,面唇色泽亦转红润,体温如常,脉搏和缓较有神根,腹胀微痛,鼓胀已减去十之六、七。大关已过,然病久阳神太亏,邪阴尚未除净,仍以大剂扶阳辅正主之。
, http://www.100md.com
    白附片300克 干姜6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甜马槟榔6克(去壳,捣) 吴萸6克 台乌4克 西砂仁6克 茯苓30克

    10月28日四诊,服药后昨日夜共排泄大便十六次,每次多少不一,今晨又大便二次,均为夹水分之稀薄粪便,始而色乌如酱,今晨渐转黄色,此系胃中生阳惭复之兆。体温37度,脉搏每分钟80次。今日解小便六次,色淡黄而清,但于每次小便时,均觉茎中刺痛,良由病毒下泄刺激作痛,非热盛之证可比也。昨夜见渴喜热饮者,缘腹中阴霾四布,水邪滔天,今得离照当空,阴霾四散,寒水化行,惟以阳神太虚,无力化气生津,滋润缺乏,故喜热饮灌溉滋养百骸,非热甚灼阴之渴饮也。偶尔喜食冷物者,厥阴之气不相顺接,阴阳不和也。矢气连连,府道已通,浊气下降也。病状虽已大减,险象已脱,惟肝肾之阴气尚未肃清,元阳正气尚未全复,故左腹留有痞块作痛。最可欣慰者,今晨已略进食物,显见胃气转和,生阳来复,可期痊愈矣。大病初退,贵宜调护谨慎,勿使过食伤胃,过劳伤神,避受风寒为要。仍以扶阳辅正主之。
, http://www.100md.com
    白附片300克 干姜50克 茯苓30克 苡仁16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波蔻仁3克(捣) 西砂仁6克(捣) 甘草10克 白胡椒2.6克(捣)

    另合服乌梅丸二枚。

    10月29日五诊。脉已和缓,每分钟72次,体温摄氏37.6度,大便六次。小便已较清长面淡黄,茎中微觉刺痛,腹中痞块已全消,面色渐转红润,鼻准亦现光泽,舌苔已退去十之六、七,胃口已开,食量较增,腹痛已愈,此时则见遍体出白痦。大病已退,元阳渐复,可逐步转入善后调养,病退药减,仍以扶阳辅正主之。并嘱其忌服生冷水果、酸寒食物、嫩鸡蛋,甜酒及一切粘腻之品,慎风寒,节饮食为调护之责,则可望期而日复健康矣。

    白附片160克 干姜30克 茯苓16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波蔻仁5克(捣) 苡仁16克 甘草6克 元肉5克 大枣3枚
, http://www.100md.com
    10月30日六诊。今晨体温正常,脉搏和缓,舌根仍白腻,大便二次,稀溏量少,小便淡黄清长,腹中微觉嗔胀不舒,食量日增,考虑其脾胃尚虚,消化力弱,每餐均与定量粥食。因大病初愈,余寒邪阴尚未肃清,元阳正气亦末全复,仍坚守扶阳辅正之大法,数剂即克,决无生变之虑。拟方之后,书引四言一首以为志。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眼真龙便欲飞,辛甘化阳离火现,何愁大地不春归。

    白附片300克 干姜50克 甘草1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吴萸6克 波蔻仁6克(捣) 茯苓30克 白胡椒3克(捣)

    10月31日七诊。今晨体温、脉搏均正常,便泻已止,此乃腹中病毒陈茧已排泄殆净,小便亦清长,腹中胀痛已全消,食量较佳,惟舌根尚白腻,寒温余邪尚未全清,元阳正气尚待继续温扶。拟方:

    白附片300克 干姜30克 甘草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捣) 苡仁10克
, 百拇医药
    11月1日八诊。舌腻苔已退,稍有薄白苔,脉搏、体温正常,小便清长,腹部宽舒,无他痛楚,食量日佳,每餐节制仅食至六、七分,以免过食有伤脾胃,睡眠转佳,惟阳神初复,尚不能固守而多梦,正气未充,起坐感到头昏足软无力。仍以扶阳辅正,使真阳旺盛,邪阴消尽为度。温扶真阳绝不会伤其真阴,真阳回复反而有助于滋生真阴也。此即“阳生阴长”,“天一生水”的道理。阴阳调平则诸证可愈。

    白附片300克 干姜36克 甘草16克 西砂仁16克 朱衣茯神30克 炙远志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11月2日九诊。脉搏、体温如常,舌根微薄白,舌质红活,睡眠、饮食增进,胃气大开,但仍须节制饮食至七、八分为度。今晨起坐头已不昏,足尚软,仍以扶阳辅正。

    白附片160克 干姜3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小茴3克(微炒) 茯苓16克
, http://www.100md.com
    11月3日十诊。水气化行,腹中汩汩作鸣,眠食均佳,行动时两足尚感无力,足征阳神未充,仍守前法。

    白附片160克 干姜30克 甘草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6克 白胡椒3克(捣)

    11月4日十一诊。病已痊愈,精神饮食均佳,形神尚弱,拟四逆汤加味一剂,继以黄芪建中汤、桂附理中汤及归脾养心汤等善后调理十余日,精神渐复,出院回家休养。此后健康、体质恢复如常。

    


    二、阳证

    1、瘟疫

    谢x x之妻,车姓,年十八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南街。于1920年3月,感瘟疫病邪,发病已二日,起始则见发热而渴,恶热而不寒,头疼体痛,脉浮弦而数,唇赤面垢,舌白如积粉。病虽初起,但邪不在经,若发汗,则既伤表气又易耗损津液,势必热邪愈炽。此乃瘟疫之邪蟠踞募原,有入里化燥伤津之势,宜输转募原之邪,使之达表而解,以达原饮加石膏主之。
, 百拇医药
    槟榔10克 厚朴10克 草果10克 知母12克 杭芍12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服一剂后,证情稍减,惟大便已三日燥结不通,于是续前方加大黄12克,嘱即服。因患者之父略知医理,认为该女素体虚弱,恐不能耐受寒下之剂,竟私自将大黄、石膏减去未用。隔日延余再诊,见患者舌苔转黄而燥,胃实胸满,拒按呼痛,烦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仍燥结,壮热未解,时发谵语。此系邪已入腑,燥热结滞,非清热泻下不能力挽危绝。当即拟白虎加承气汤合方一剂。其父仍有难色,不敢与服。随后,患者忽鼻衄不止,色鲜红而量较多,稍顷,衄血即凝而成块。病家惶恐,另延中医彭某诊视,断为阳虚亡血之证,且谓如系热证,鼻衄流出之后,必不致凝结成块,主以四逆汤。病家疑虑,踌躇无决,仍不敢与服之。又复求询于余,余据理解释,力说病家:此及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大剂凉下以救真阴,缓则真阴灼尽,危殆难治。又告之,余素谙于用姜附者,尚不敢以温热之剂妄投,当此证情,苦寒泻下尤恐不及,倘若误服温热之剂,犹如火上浇油,危亡立至。因余力主,病家始而信服,遂拟方清热凉下治之。
, http://www.100md.com
    生石膏60克(碎,布包) 生大黄30克(泡水兑入) 枳实20克(捣) 厚朴20克 芒硝13克 知母20克 生地16克 甘草6克

    上方煎汤日夜连进之后,鼻衄方止,神识转清,身热退去六、七。次日照原方再服一剂,服后则二便通畅,脉静身凉,惟仍渴思冷饮,此系余热未净、津液未复所致,以生脉散加味连服三剂,渴饮止,津液满口。其后于此方减去石膏、大黄连服三剂而痊。

    沙参30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6充 当归16克 生地16克 杭芍16克 石膏16克 大黄6克

    2、病阳明燥实证

    李x x,男,年二十五岁,四川省会理县南乡农民。1921年3月感时疫而病,发热十二日不退,脉来洪数,舌苔黄黑而生芒刺,唇焦齿干,口气蒸手,值午后则热势更张,漐漐汗出,谵语烦躁不能安卧。小便短赤,大便自病后十余日不通,从心下至少腹胀满,呻吟呼痛而拒按,仰卧难以转侧,食物不进,唯烦渴而喜冷饮。此际邪热亢甚,阴津枯涸,燥屎内结,阳明下证悉具。当急下以救阴,缓则危殆。思及亢热已久,燥屎坚结,无阴液以润泽,如行舟之乏水,邪热燥结亦无所由出,宜于急下之剂兼以养阴生津之品以治之,拟加味黄龙汤一剂。
, http://www.100md.com
    土人参30克 当归26克 生地16克 大黄16克(泡水兑入) 芒硝10克(后放) 枳实16克 厚朴16克 生石膏26克(碎,布包)

    当晚服后,病者欲便,但十分费力而难于解出,用力挣之,则燥屎一节,缓慢而出,长约尺许坚硬不断,色酱黑。余亲视之,真坚硬如鞭。次晨诊视,其脉已较和缓,发热已退其半,苔刺变软,口津稍润,腹中胀痛大减,仍渴喜冷饮,嘱照原方再服一剂。第三日诊,大便畅通,色转黄而溏,斯时已脉静身凉,能进米粥。查其舌,见苔已退去其半,津液回生,但仍喜冷饮,此乃邪热始退,阴津尚未完全恢复,拟生脉散加味养阴生津兼清余热。

    沙参26克 寸冬16克 五味子3克 甘草6克 生地16克 玄参13克 黄连5克

    服二剂后,继以六味地黄汤调理阴分,一、二剂而愈。

    生地26克 粉丹10克 枣皮10克 淮药l3克 茯苓13克 泽泻10克
, 百拇医药
    3、元阴欲脱证

    张x x,男,川北人,年二十二岁,在四川省会理县北街参将衙署充当军士。1921年3月,值瘟疫流行,被染者多,渠亦被传染而发病。发高热已十日,延余往诊,刚到该处,见另一军士掺扶病者出门外小解,小便清长如水,旋即目珠上视,其势欲脱。速诊其脉,沉数而细,唇焦口燥,苔黄黑而起刺,以手试之,则口气蒸手,仓卒之时,药石不济,恐阴液脱绝,急以冷水灌之,连喂二碗,目珠始返回如常,神识转清。询及由来,始知病已十日,壮热烦渴,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曾服发表退热药数剂,汗后身热不退,反见溺多清长。又述及前有两个军士,同患是病,发表之后,亦见小便清长,旋即死去。此系邪热内盛,复被发表劫汗,重伤阴液,逼阴外脱之险象,幸喜急灌冷水以救之,水源不涸竭,真阴未致立亡,急宜凉下以救真阴,主以承气白虎汤治之。

    生石膏30克(碎,布包) 知母13克 枳实13克(炒,捣) 生大黄16克(泡水兑入) 厚朴13克(炒) 芒硝10克 川黄连10克 粳米l0克
, 百拇医药
    次日复诊,大便已通,下出酱黑燥屎若干,身热已退六,七,小便反见短赤,此邪热已经溃退,阴液尚未恢复,脉仍沉数,喜饮清凉,照原方去黄连加麦冬26克。

    第三日继诊,病者已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烦躁止,口津生,唇舌转润,舌苔已退去大半,稍能进食,小便渐转清长,但仍喜冷饮,以生脉散加味养阴生津而清余热。

    沙参15克 寸冬15克 五味子6克 当归16克 生地15克 杭芍15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甘草6克

    连服二剂再诊,舌苔已退净,津液满口,渴饮止,神识较增,小便已清利如常。遂照原方去石膏加口芪26克,生地改为熟地15克,连服三剂而愈。

    4、阳明瘟疫证

    陈xx之父,四川省会理县鹿厂牛上坎农民。年虽六旬,体素康健。1916年4月初,因事赴邻村,值村中时疫流行,遂被传染。返家数日,忽觉胸闷食少,头昏体困,口燥思饮而起病。初起即感懔懔憎寒,继则发热,渴思冷饮,头体疼痛,小便短少,其色如茶,病卧已七、八日,自服发表消导药二剂无效,始延余诊视。脉来洪数,唇焦口燥,舌苔厚腻,边白中黄而生芒刺。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壮热烦渴饮冷,时发谵语,小便短涩但又随时点滴遗出。大便已六、七日不通,腹满而不能食。此乃瘟疫误于表散,大伤真阴,疫毒传入阳明之腑,邪热内蒸而呈是状,急宜凉下以救真阴,拟仲景大承气汤加石膏、寸冬,急下救阴,犹釜底抽薪之意,务将胃肠中之邪热疫毒下尽为度。
, 百拇医药
    大黄16克(泡水兑入) 芒硝13克(后放) 枳实13克(炒,捣) 厚朴13克(炒) 生石膏30克(碎,布包) 寸冬26克

    此方煎服三次后,畅下黑酱粪半小桶之多,臭不可当,身热约退七、八,口津渐回,苔刺变软,谵语止,小便已不滴遗,稍见清长,色仍黄,仍渴喜冷饮,当即索取石缸内冰凉冷水一碗与饮之,饮后病者自云心中爽快,再饮一碗,顿觉全身清凉,竟得安卧熟寐片刻。余热未尽,继拟小承气汤加清热养阴生津以治之。

    沙参16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枳壳l0克 寸冬16克 厚朴10克 生地13克 玄参10克 大黄6克(泡水兑入)

    服二剂后,大便溏泻数次,色由酱黑而渐次转黄,脉静身凉,津液满口,苔皮退去八、九,烦渴止,已能进稀粥少许。拟方:

    沙参20克 杭芍10克 生地13克 寸冬13克 北芪30克 当归13克 甘草6克
, 百拇医药
    连服三剂,食增神健,诸证全瘳。

    5、瘟疫阳明急下证

    马xx,男,三十岁,成都人,住四川省会理县北街。1920年3月患瘟疫病已七、八日,延余诊视,见其张目仰卧,烦躁谵语,头汗如洗,问其所苦不能答,脉象沉伏欲绝,四肢厥逆,遍身肤冷。唇焦齿枯,舌干苔黑,起刺如铁钉,口臭气粗,以手试之,则口气蒸手。小便短赤点滴,大便燥结已数日未通,查其前服之方,系以羌活、紫苏、荆芥、薄荷、山楂、神曲、枳实、厚朴、栀子、黄连、升麻、麻黄及葛根等药连进四剂,辛散发表过甚,真阴被劫,疫邪内壅与阳明燥气相合,复感少阴君火,热化太过,逼其真阴外越,遂成此热深厥深阳极似阴之证,苟不急为扑灭,待至真阴灼尽,必殆无救,拟下方治之:

    大黄26克(泡水兑入) 生石膏30克 枳实15克 厚朴15克 芒硝10克 知母12克 生地60克 黄连10克

, http://www.100md.com     服一剂,病情如故。服二剂后大便始通,脉息沉而虚数,但仍神识蒙眬,问不能答。照方再服二剂,连下恶臭酱黑粪便,臭不可当,其后口津略生。又照原方再服二剂,大便始渐转黄而溏,舌钉渐软,惟舌中部黑苔钉刺尚硬,唇齿稍润,略识人事,始知其证索饮而渴。进食稀粥少许,照前方去枳实、厚朴,加天冬、麦冬各15克、沙参20克、生地12克、甘草6克,将大黄分量减半。连进四剂后,人事清醒,津液回生,苔皮渐退而唇舌已润,唯仍喜冷饮。继以生脉散加味,连服三剂而愈。

    人参15克 寸冬15克 当归l0克 生地15克 杭芍15克 五味子3克 生石膏l0克 黄连5克 甘草6克

    按:阳明急下之证,患者已严重昏愤不省人事,不能询及渴饮与否,如证见壮热面赤,口气蒸手,唇舌焦燥,鼻如烟熏等则实热证情已具,即当急下,切勿迟疑,以免贻误病机,证变难挽。

    6、阳极似阴证
, http://www.100md.com
    张x x之妻,年四旬余,四川省会理县人,体质素弱,患痰饮哮喘咳嗽多年,屡服滋阴清肺之药罔效,余拟以小青龙汤加附子及四逆二陈加麻辛汤等治之,服十多剂后病愈而复健康。数年后,于1920年3月感染时疫。初起发热而渴、头体痛。某医以九味羌活汤加麻黄、桂枝一剂,服后,则汗出而昏厥。延余诊视,脉沉伏欲绝,肢厥肤冷,唇焦齿枯、口不能张,问其所苦,不能答。此系瘟疫误表过汗伤阴,疫邪传入阳明之腑,复感少阴君火,热化太过,亢阳灼阴,真阴欲绝,邪热内逼致使真阴外越,遂成阳极似阴之证。急与清热养阴生津之剂,方用生脉散煎汁、频频喂服。

    米洋参l0克 麦门冬26克 北五味子6克 生甘草6克

    药汤下咽后数刻,脉来沉数,肢厥渐回,口气仍蒸手。邪热未溃仍照前方加生石膏50克、生地40克、知母、贝母各30克。

    是晚再诊视,脉来洪数,人事稍清,视其苔黄黑而生芒刺,壮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不通。《内经》云:“热深者厥亦深也。”今得前二方以济之,促其真阴内回,阳热始通,故反呈现壮热烦渴饮冷等证,邪热内炽不退燥结阳明,真阴仍有涸竭之虞。当即主以凉下救真阴,拟白虎承气汤加味一剂。
, http://www.100md.com
    生石膏26克 知母16克 沙参16克 生大黄l0克(泡水兑入) 枳实13克 厚朴13克 芒硝6克 生甘草6克 黄连5克 生地16克

    服一剂后,大便始通,苔刺渐软,身热稍退。又服二剂,热退六、七,口津稍回,仍渴喜冷饮。续服第三剂,乃下黑燥粪,恶臭已极,热退七、八,已不见渴,稍进稀粥。又照此方去枳、朴,加天冬、麦冬各40克,连进二剂后,脉静身凉,津液满口,惟尚喜冷饮,仍照原方去芒硝,并将石膏、大黄减半,加入当归16克、杭芍13克,连进四剂而愈。继以四物汤加党参,口芪,调理十余日而康复。

    按:此阳极似阴危笃之证,连进凉下九剂,始将疫毒邪灭净尽,转危为安。本证燥热合邪,消灼真阴,津液涸竭,危在旦夕,如不用釜底抽薪之法,连用大凉大下之剂,奏效。诚言有是病,用是药。如方药对证,石膏、大黄亦妙药也。

    7、瘟疫误治案
, http://www.100md.com
    郑x x之子,两岁,四川省会理县南门外近郊农民。1921年5月,因邻居患时疫而被传染,某医以祛风解表治之,愈进愈危,延余诊视。时高热已六日,壮热渴饮,唇赤而焦,舌苔黄燥,指纹粗而色紫,脉沉数。大便已三、四日不解,小便短赤,饮食不进,角弓反张之状,时而疭瘛抽掣,喘挣不已,视其证状颇危。此系疫邪传里与阳明燥气相合,热甚伤阴之证,复被祛风解表,更耗散阴血,以致津枯液涸,血不荣筋,血虚筋急风动遂成是状,所谓热极生风之证也。乃拟达原饮去草果加石膏、大黄清热下结,输转达邪治之。

    杭芍13克 黄芩6克 榔片6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生石膏13克(碎,布包) 大黄6克(泡水兑入)

    服一剂,二便通利,病退四,五,抽掣筋急已止。再服一剂,则病退七、八。继以生脉散加生地、当归、杭芍、石膏,连进二剂而愈。

    沙参10克 寸冬10克 五味子3克 甘草3克 生石膏10克(碎,布包) 生地6克 当归10克 杭芍10克
, http://www.100md.com
    8、瘟疫狂汗证

    张x x,男,四川人,年廿四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北街,禀赋充盛,1920年4月感瘟疫病邪。病已三日,延余诊视,发热而渴不恶寒,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解,脉来洪数,舌苔白腻如积粉,舌尖绛红而燥,面部垢腻。此系募原疫邪有渐入于里化热之势,宜输转募原之邪,兼消入里之热,加味达原饮抬之。

    槟榔13克 厚朴10克 草果10克 知母13克 杭芍16克 黄芩13克 甘草6克 生石膏30克 葛根13克 大黄13克(泡水兑入)

    服一剂后,病者旋即发狂乱奔,病家以为误服凉药之咎,促余再行诊视,见其口舌转润,脉象已较前转平,且有微汗。当即告知病家,此乃“狂汗”,系病退之征,稍待汗出即愈,遂嘱再服前药。服药一碗,即令使覆卧。俄顷,大汗淋漓,约三刻钟后,狂躁止,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按:吴又可《瘟邪论》云:“狂汗者,伏邪中溃,欲作汗解,因其人禀赋充盛,阳气冲击,不能顿开……。”今得药力相助,输转募原之邪以达于表而解,邪随汗去,则狂证焉有再作之理。
, http://www.100md.com
    9、瘟疫战汗案

    张x x,男,年三十岁,住四川省会理县东门外。1924年3月,感瘟疫之邪而病,服前医之方香苏散合升麻葛根汤加羌活、枳壳、白芷、防风、黄芩等二剂未效。病已八、九日,延余诊视,壮热烦渴饮冷,谵语烦躁,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脉来洪数,舌苔黄而生芒刺,唇赤而焦,鼻如烟煤而干燥。此系瘟疫邪气传里入腑之证,邪热内甚,形成亢阳灼阴,真阴涸竭,急当釜底抽薪凉下以救真阴。拟白虎合承气汤方加减治之。

    生石膏30克 知母13克 生甘草6克 白粳米13克 寸冬16克 生大黄13克(泡水兑入) 芒硝10克 厚朴13克(炒) 枳实13克(炒、捣碎) 生地13克

    服后下出硬结燥屎一次。次日复诊,病状已减,壮热较退,口津略生,因嘱照原方再进一剂。

    三日复诊。服药后又解润大便三次,身热退去其半,谵语止,烦渴已减。拟用加味人参白虎汤,养阴生津并除余热。
, http://www.100md.com
    人参24克 生石膏24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15克 生地15克 黄连5克 玄参10克 枳壳12克 大黄6克(泡水兑入) 甘草6克 粳米一撮

    服后当晚夜半,忽而肢冷畏寒,继则抖战不可忍,旋即大汗如洗,热退肤冷,脉微欲绝。斯时病家惶恐不已,促余再诊,视之则患者脉来缓弱,舌润,口生津液,渴饮已止,呼吸平和。当即告之,此名“战汗”,为病退之兆,切勿惊扰,但可温覆,否则战汗出而中止,病当不愈。

    四日清晨续诊。唇舌润,苔皮脱,津液满口,已脉静身凉。大病悉退,进稀粥二碗。继以生脉散加当归、生地、杭芍养阴生津,服二剂而愈。

    按:“壮火食气”为本病之症结所在。邪热太盛,亢阳灼阴,真阴涸竭,患者已危在旦夕,今得凉下连进,邪热溃退,真阴来复,正气胜邪,“战汗”之作,实为病愈佳兆。吴又可《瘟疫论》曰:“……忽得战汗,经气输泄,当即脉静身凉,烦渴顿除。”证诸临床,乃切实之经验。
, 百拇医药
    10、瘟疫误药变阳明证

    王x x,男,年廿五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北关,于1924年2月患温病已四日,前医以九味羌活汤加葛根、柴胡、紫苏等与服之,服后汗出未解,发热更甚。延余诊视,病者壮热,恶热而烦渴喜冷饮,头疼,但头汗出,面赤而垢,鼻干而喘,唇赤口燥,苔黄而无津,小便短赤,大便三日不解。此系春温病误用辛温发汗,耗伤阴液而成阳明经热之证,以人参白虎汤加寸冬治之。

    生石膏30克(碎,布包) 知母20克 沙参15克 寸冬12克 甘草6克 粳米l0克

    连服二盏,竟仰卧而寐,数刻则全身大汗淋漓,热势渐退。次日复诊烦渴已止,脉静身凉,继以生脉散加生地、杭芍,一剂霍然。

    沙参l6克 寸冬13克 五味5克 生地13克 杭芍13克 甘草6克

, http://www.100md.com     11、少阴热化证

    吴x x,昆明人,住昆明市绣衣街,有长子年十五岁,于1921年3月患病延余诊视,发热不退已十一日,面红唇赤而焦,舌红苔黄而无津,虚烦不得卧。食物不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不解,脉来沉细而数。查其先前所服之方,始而九味羌活汤,继则服以黄连、栀子、连翘、黄芩、银花、桑叶、薄荷等未效。此系春温病误以辛温发散,又复苦燥清热,耗伤真阴,邪热内蕴,转为少阴阴虚热化证。拟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之。

    黄连10克 黄芩12克 杭芍24克 阿胶10克(烊化兑入) 鸡子黄2枚

    先煎芩、连、芍药为汤,稍凉,兑入已烊化之阿胶,再搅入生鸡蛋黄二枚和匀而服。

    服一剂后即得安静熟寐,烦渴已止,唇舌转润,脉静身凉。继以生脉散加生地、玄参、黄连。

    米洋参l0克 寸冬15克 五味子5克 甘草6克 黑玄参10克 生地12克 黄连5克
, 百拇医药
    上方连进二剂而愈。

    12、伤暑误治案

    甘x x,男,年二十岁,云南姚安县人,住昆明市武成路。体素健壮,1928年6月12日,值暑热天气,外出旅行,汗多渴饮,因畏热贪凉,遂避暑休息于大树阴凉之下,汗出则腠理疏泄,复被凉风吹袭,感冒而起病。初起即懔懔憎寒,口渴思饮,头身不适,返家后渐次发热,渴饮更甚,头身疼痛,小便短赤。延余诊视,脉来浮弦而数,面赤唇红,舌红而燥,良由酷暑伤阴,邪热内壅,复被表寒闭束,腠理不通而成表寒里热之证,拟仲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表里两解以治之。

    生麻黄l0克 生石膏24克(碎,布包) 杏仁10克 甘草l0克

    13日复诊。服上方一剂后即汗出淋漓,发热退,头体疼痛已愈,继以清热养阴之剂肃清余热,拟方人参白虎汤合生脉散。

    沙参20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15克 生地12克 甘草6克 粳米10克
, http://www.100md.com
    14日复诊。原已脉静身凉,今又身反灼热,渴饮更甚,唇焦舌干而起芒刺,脉来洪数。何以服清热养阴之剂,病反沉重,邪热更甚?是投药失宜,抑或余邪再燃?询及由来,病者三、四日来大便不通,经亲友介绍服通便丸一包,内有巴豆温下等药,服后大便虽泻通数次,但反而热势再张而成是状,始知为错服温热丸药所致。当即急以人参白虎汤加重分量,并加黄连,麦冬、玄参以清心肺之热而滋水生津,佐绿豆以解巴豆之热毒。

    土人参24克 生石膏36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黑玄参12克 川黄连6克 寸冬24克 小绿豆l5克 生甘草6克 白粳米12克

    15日复诊。此方服后,尽然汗出热退,口津回生,舌苔芒刺变软,小便色虽黄赤但已较长,脉沉细而带数象,手心尚热,仍喜冷饮。此乃大病已退,邪热未净,真阴尚虚,再以养阴生津而清余热治之。方用:

    黑玄参12克 生地15克 寸冬15克 知母12克 沙参15克 杭芍15克 石膏12克(碎,布包) 小绿豆10克 甘草6克
, 百拇医药
    16日复诊。脉已和缓,手心热退,渴饮止,津液满口,小便清长,神食较增,继以生脉散加口芪、当归、杭芍,两剂而痊。

    沙参15克 寸冬12克 五味子3克 当归12克 口芪24克 杭芍12克 甘草6克

    甘x x暑证痊愈后,随即介绍其同窗学友李某来诊。李亦患暑证,病已六、七日,脉来浮洪,面赤多汗,壮热烦渴而喜冷饮。唇焦舌红苔白而燥,食物不进,小便短涩而赤。曾服黄连、黄芩、枳壳、栀子、连翘、薄荷、木通、滑石、藿香、香薷等药无效。此系暑邪伤阴,津液枯燥,内热如焚,误服此等苦燥辛散之剂,更增伤津耗液之弊。虽有苦寒之药夹杂其方,犹如杯水无力以救车薪,遂拟人参白虎汤加味治之。

    沙参24克 生石膏60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24克 生地15克 玄参12克 杭芍l2克 甘草6克 粳米12克

    次日复诊。一剂后即汗出淋漓,邪热溃退,真阴来复,唇舌较润,烦渴已减少,小便转长,但色仍赤。继以清暑解热,养阴生津之法,原方加减主之。

    沙参15克 石膏12克(碎,布包) 寸冬12克 五味子3克 知母10克 杭芍12克 尖贝l0克 竹叶5克 甘草6克

    上方服后,脉静身凉,舌润和,口津生,烦渴止,小便清长,食量渐增,以生脉散加当归、杭芍、生地。连服二剂,邪去正安,食增神健而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