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http://www.100md.com
民间中医
注: 关键词:郑钦安 扶阳 温补介入疗法
郑寿全,字钦安,清末著名伤寒学家,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州固驿镇)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87岁。早年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尽得其传。并熟读精研《周易》、《内经》、《伤寒论》诸书,尤其对《伤寒论》有独到见解。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以善用姜、桂、附等温热药著称于世,后来被四川医界咸尊为“火神派”之鼻祖。
郑氏的学术思想甚为独特。他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故在论治时即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能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并认为:“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在辨认阳虚病时说:“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瓜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从郑氏对阳虚病的诊断标准看出,扶阳治疗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他善用大辛、大热的姜、桂、附之类药物,如理中汤、四逆汤治疗阳虚虚损症,并认为“四逆汤力能扶先天之真阳,并非是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复谓“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
, http://www.100md.com
在中国中医药史上,自唐宋以后,尤以明清至今,以温病学说为中医发展的主流,用药以苦寒轻灵治病为主,扶阳补益也多以和缓的阴中求阳之法为最,真正应用温热之药迅速回阳救逆者鲜。至到近现代,西医药的盛行,抗生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严重挫伤了人类的免疫力。中医药发展的主流思想也多趋向西医靠拢,治病以苦寒药物为主,祛邪治病为本,由此在临床上形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在慢性、疑难等病症的治疗中,往往是治了病而没了命。这与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医学治疗原则--扶正才能祛邪,是严重背离的。如果一味地强调治病祛邪,在严重伤害人体阳气(正气)的情况下,治疗有时是前功尽弃,尤其在体质虚弱者的治疗中特别突出。
郑钦安学术思想的核心即是对中医扶正治疗方法的提倡和发扬。更是对仲景六经学说中三阴病理法方药发挥得登峰造极、淋漓尽致。三阴症以慢性病、疑难病为多见。郑氏重用扶阳之品提前介入使用。有其奇特的辨证思想及扶阳为主的理论依据。而且屡用大剂量治愈许多群医束手的大症重症病人,因此被尊称为“郑火神”。
, 百拇医药
自古以来,中医界的许多医者视附子为蛇蝎。郑氏思想的传播在认识上也受到很大的局限,但也有有胆识者,如《郑钦安医书阐释》的作者唐步祺先生和已故的云南名医吴佩衡,均运用郑氏扶阳思想,提前介入到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吴佩衡以善用附子扶阳饮誉整个中医学界而传为佳话。唐步祺以扶阳为主在一些疑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另一方面郑氏的扶阳温补思想在解放前被祝味菊带入上海而影响了上海医界,从不同程度上对后来上海中西医结合脾阳虚、肾阳虚的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祝氏之弟子陈苏生、徐仲才等人,继承其学术思想在上海医界也独树一帜。
笔者几年来对郑钦安扶阳的学术思想及发展的几个分支作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唐步祺老师数十年临床的经验总结,认为这是一种温补介入疗法。只要病人表现出有阳虚的症状,不必等到非要出现十足的少阴症,尤其是有慢性病或其它合并症,或一向体质虚弱者可及早采用扶阳温补培养正气,再辅以祛邪,事半功倍。在苦寒药物盛行,西药抗生素类滥用的当今医界,慢性疾病突出,多兼有并发症者在单一治疗无奈的情况下,温补介入疗法将具有一定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少医者也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 百拇医药
现代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不少老年人体质虚弱,慢性疾病多,并发症普遍存在,西医治疗多是针对某一种病症单独用药,不能兼顾。在整体治疗上却无能为力,常规中医临床治疗,多以苦寒之剂应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抗生素类药物和中药苦寒之剂的大量应用,严重影响了人体正常的免疫力,伤害了正气,对进一步的有效治疗和康复人为地设置了医源性和药源性障碍。在辨证的基础上,温补介入疗法的应用将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注:温补原为强壮
所言甚是。
提倡研究郑钦安先生的温补思想,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继承发扬一种学术流派,而是要返中医“扶正祛邪,治病求本”之正,重新回到中医的正轨上来。
然而,返正还须拨乱,几百年来滋阴清热的流毒至今还占据中医的主导地位,此种观点看似言之凿凿,实乃未究“热者寒之、虚者补之”之所以,昧于阴阳之理,而流于下乘。
生机者,阳也。阴者,藏也;阳者,用也。阴以阳生,生化赖乎阳也,抗病赖乎阳也。岂有临阵御敌而自废武功之理?病热乃阳起而抗邪之举,以寒凉戕伐无乃自废武功?阴邪僭居坎宫,潜阳不得安其位,岂是滋阴能复?
延至今日,中医相传成谬者以清热滋阴为甚,亟当返求经典,正本清源。, 百拇医药
郑寿全,字钦安,清末著名伤寒学家,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州固驿镇)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87岁。早年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尽得其传。并熟读精研《周易》、《内经》、《伤寒论》诸书,尤其对《伤寒论》有独到见解。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以善用姜、桂、附等温热药著称于世,后来被四川医界咸尊为“火神派”之鼻祖。
郑氏的学术思想甚为独特。他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故在论治时即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能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并认为:“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在辨认阳虚病时说:“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瓜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从郑氏对阳虚病的诊断标准看出,扶阳治疗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他善用大辛、大热的姜、桂、附之类药物,如理中汤、四逆汤治疗阳虚虚损症,并认为“四逆汤力能扶先天之真阳,并非是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复谓“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
, http://www.100md.com
在中国中医药史上,自唐宋以后,尤以明清至今,以温病学说为中医发展的主流,用药以苦寒轻灵治病为主,扶阳补益也多以和缓的阴中求阳之法为最,真正应用温热之药迅速回阳救逆者鲜。至到近现代,西医药的盛行,抗生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严重挫伤了人类的免疫力。中医药发展的主流思想也多趋向西医靠拢,治病以苦寒药物为主,祛邪治病为本,由此在临床上形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在慢性、疑难等病症的治疗中,往往是治了病而没了命。这与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医学治疗原则--扶正才能祛邪,是严重背离的。如果一味地强调治病祛邪,在严重伤害人体阳气(正气)的情况下,治疗有时是前功尽弃,尤其在体质虚弱者的治疗中特别突出。
郑钦安学术思想的核心即是对中医扶正治疗方法的提倡和发扬。更是对仲景六经学说中三阴病理法方药发挥得登峰造极、淋漓尽致。三阴症以慢性病、疑难病为多见。郑氏重用扶阳之品提前介入使用。有其奇特的辨证思想及扶阳为主的理论依据。而且屡用大剂量治愈许多群医束手的大症重症病人,因此被尊称为“郑火神”。
, 百拇医药
自古以来,中医界的许多医者视附子为蛇蝎。郑氏思想的传播在认识上也受到很大的局限,但也有有胆识者,如《郑钦安医书阐释》的作者唐步祺先生和已故的云南名医吴佩衡,均运用郑氏扶阳思想,提前介入到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吴佩衡以善用附子扶阳饮誉整个中医学界而传为佳话。唐步祺以扶阳为主在一些疑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另一方面郑氏的扶阳温补思想在解放前被祝味菊带入上海而影响了上海医界,从不同程度上对后来上海中西医结合脾阳虚、肾阳虚的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祝氏之弟子陈苏生、徐仲才等人,继承其学术思想在上海医界也独树一帜。
笔者几年来对郑钦安扶阳的学术思想及发展的几个分支作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唐步祺老师数十年临床的经验总结,认为这是一种温补介入疗法。只要病人表现出有阳虚的症状,不必等到非要出现十足的少阴症,尤其是有慢性病或其它合并症,或一向体质虚弱者可及早采用扶阳温补培养正气,再辅以祛邪,事半功倍。在苦寒药物盛行,西药抗生素类滥用的当今医界,慢性疾病突出,多兼有并发症者在单一治疗无奈的情况下,温补介入疗法将具有一定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少医者也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 百拇医药
现代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不少老年人体质虚弱,慢性疾病多,并发症普遍存在,西医治疗多是针对某一种病症单独用药,不能兼顾。在整体治疗上却无能为力,常规中医临床治疗,多以苦寒之剂应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抗生素类药物和中药苦寒之剂的大量应用,严重影响了人体正常的免疫力,伤害了正气,对进一步的有效治疗和康复人为地设置了医源性和药源性障碍。在辨证的基础上,温补介入疗法的应用将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注:温补原为强壮
所言甚是。
提倡研究郑钦安先生的温补思想,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继承发扬一种学术流派,而是要返中医“扶正祛邪,治病求本”之正,重新回到中医的正轨上来。
然而,返正还须拨乱,几百年来滋阴清热的流毒至今还占据中医的主导地位,此种观点看似言之凿凿,实乃未究“热者寒之、虚者补之”之所以,昧于阴阳之理,而流于下乘。
生机者,阳也。阴者,藏也;阳者,用也。阴以阳生,生化赖乎阳也,抗病赖乎阳也。岂有临阵御敌而自废武功之理?病热乃阳起而抗邪之举,以寒凉戕伐无乃自废武功?阴邪僭居坎宫,潜阳不得安其位,岂是滋阴能复?
延至今日,中医相传成谬者以清热滋阴为甚,亟当返求经典,正本清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