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0413378
名中医为何越来越少
师带徒好,还是学校教育好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14日 扬子晚报
     刘:中医是植根于农业社会、植根于自然经济的医学,它最大的优势应该是自然。其医疗对象基本上是方圆多少里以内的乡亲,它的传授方法是师傅带徒弟,它诊断疾病靠的是人与人的亲身接触,用药用的是天然药物,医生的成名途径也是靠病人的口口相传,而交通和信息的限制,也使病人没有很多的就医途径可以选择,这也有利于医生调整医治方案,积累经验。而如今,当这些自然因素一一丧失的时候,中医的完整性、权威性是不是会受到损害?好比京剧,尽管我们的体制非常爱护它,用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代替了师徒传授,用导演中心制、一整套的现代管理代替了演员中心制,演员也都有一级二级的职称,但所有这些体制的保护,是否增加了它的活力了呢?它最大的活力——名演员的吸引力如今又在哪里呢?中医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黄:你所提问题的核心我理解为中医教育问题。京剧讲名角,中医讲名医。京剧名角与名中医的培养都是不容易的。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并不是不相信中医,他们对中医中药依然是情有独钟,但是他们需要的是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社会在呼唤名中医!但是,现在有真本领的名中医的数量是供不应求,大家急哪!为何现在名中医越来越少?说实话,要问答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涉及面太广了。过去西医少,大部分都是中医,中医人多,所以感觉上名中医就多;而现在中医的数量已经相当少了,每个市县也就只有一所中医院,况且这些中医院里也有很多是西医科室。所以,让社会上感觉中医少了,名中医更少了。当然,也不排除教育上的问题。
, 百拇医药
    中医的培养有传统师带徒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两种。过去没有学校,学中医,就是拜师,找个当地知名的,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举行个仪式,磕个头,交一些费用,就可以跟师学医了。中医带徒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外是读《药性赋》《汤头歌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书。然后就是跟随老中医看病,将先生开的病历(中医称医案)处方抄录下来,往往是白天抄方,晚上就整理医案。这种学徒生活一般为期两到三年,满师以后,就可以自己悬壶开业了。这种传统的师徒相授式的教育方式在五四运动以后就开始渐渐退出了,代之以中医学校的近代教育模式。解放前上海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是比较有名的。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中医的教育,50年代中期,全国就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中医学院建立,开创了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应该说,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在培养数量上,学校独具优势,前者不可比。在培养质量上,两者不分上下,为什么呢,师徒相授式要培养高徒,关键在老师,看老师的临床技术是否过硬,名师才能出高徒。而学校教育要出人才,则在教学的管理,尤其是教材和教学手段,以及对教师的遴选与培养,所以,要看整个学校的环境。一般而言,师徒相授因长期在临床培养,所以临床技术和与病人交流的能力比较强,而学校培养则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科研能力强,潜力大。
, http://www.100md.com
    刘: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里,可以多渠道地吸收知识,可看病的技能呢?有人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没几个能看病的,所以有一种呼声是要恢复师徒制,中医传承的总体水平是不是在下降?恢复师徒制能够带来转机吗?

    黄:现在中医高等院校培养的中医博士,除了其中一部分有名中医指点,同时不脱离临床以外,不少是做实验,虽有中医的牌子,其实内容已经异化。因为按中国老百姓的标准,中医必须是能看病的。所以,如果希望实验室里培养出名中医来,那是行不通的。那么,在现阶段传统的师徒制能否给名中医的培养带来转机?我认为其中的优点应当吸取,现在的中医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就是现代的师带徒。但应当强调,名中医的培养不仅仅是靠某种方式,更需要培养名中医的土壤。具体而言,需要科学精神的弘扬,需要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需要互相竞争的环境,需要有宽松的学术氛围,也需要对当前中医名实相离的制约。说到这里,话就要多了。

    名中医是个杂家

    刘:《生命周刊》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他是个年轻的中医,牢骚也很大,他说年轻的西医可以熟练地为病人看病,可一个年轻的中医坐在那里,会有几个人找他看病呢?人人都相信老中医,名中医,年轻人没有积累,老了又有何用呢?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 http://www.100md.com
    黄:名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现代医学也有名医,但不像中医那么强调,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要剖析一下中医的本来面目。严格地说,传统的中医与现代的医生是有区别的,传统中医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是杂家。好的中医,尤其是名中医,必须扮演以下几种角色:一是医师,即了解各种疾病的特征和预后,并了解各种诊疗手法。二是药师。他懂得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与使用方法,能指导病家正确有效地使用各种药物。以前还要自备药材,现在则不必了。三是护理师。即指导病家进行医学护理。四是食疗师。病人的饮食宜忌要进行指导。五是中国式的“牧师”,就是心理疏导,这要求医生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同时有相当好的口才,有的名中医在当地就是绅士名流,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民事协调能力。六是民俗师。传统医学中有许多民俗的东西,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等,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对治疗效果也有影响。所以,名中医大多是比较熟悉民俗,并能利用民俗文化治病。由于以上的特征,所以,对名中医来说,个人的魅力对病人的影响很大,许多患者不仅是对名中医有索方求药的需求,还有一种心理上的信仰和依赖。那么,要造就这种名中医,显然是不容易的,人才素质、社会经验、时间磨练等都是极其重要的。中医成名难,难度不在医学本身,而在于做人!有人说功夫在诗外,我说,中医的成名,功夫在医书外。这与名演员的培养应该也有相同之处。
, 百拇医药
    那位读者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古往今来,没有那一个名中医不经过艰苦的寂寞的奋斗过程。要有甘坐板凳十年冷的毅力。要甘于寂寞,要善于沉潜。人们说,中医是朝天辣椒,越来越红,就是说中医的潜力是比较大的。但这种潜力只存在于善于实践,珍惜临床机会的年轻中医。要珍惜每一个病人给你送来实践机会。说实话,我的中医,老师及书本教我一半,病人教我一半。我非常感谢每一位病人!

    如何择医

    刘:现代化带给我们的烦恼是:选择太多,无所适从,病人选择医生往往要吃很多亏,还不知能否遇到好医生,这个成本是相当大的。有人说,哪位医生的病人多,就说明他看得好,可有些民间的巫医也能让人趋之若鹜,这里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

    黄:择医的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健康。这是个大课题。古代选择医生的标准,是看他的脉案写得好不好?书法写得美不美?医理是否通达?仪表是否端庄?为人是否仁慈?是通过基本素质来判断的。现代选择医生的标准,我还没有考虑成熟,但我想,基本的内容与古代也没有多少差别。还应该看基本素质。除了有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以外,还要看这位医生是否能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否有治病救人的仁慈之心。根据我的经验,看一个医生,如果闻到医疗行为中的一股浓浓的商业味,那就有一点问题了,至少,这位专家的医生味已经不浓了。尤其看到那些做大幅广告,宣称能迅速治愈那些癌症、肝炎、牛皮癣、脑瘫、骨质疏松、精神病等难治疾病的那些“神医”们,更应谨慎,不要轻易前去。还有在大医院门口那些神秘兮兮向你推荐某某专家的人,也要心存疑虑,不要上当!所以,择医的问题,需要患者和家属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和社会经验。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帮助老百姓科学择医方面有所作为。
, http://www.100md.com
    刘:现在有些中医开方,用的是西医的对抗疗法的思维,病人有什么症状,他就给你开什么药,越开越多,我听说中医是辨证施治的,什么叫辨证施治?是不是一张方子里有君药、臣药,就是辨证施治?

    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所谓辨证施治,就是大家所说的对症下药。对症,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抓疾病的主要矛盾而加以最佳的治疗方案。在这方面,中医具有几千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只要遵循这些宝贵的用药经验,往往就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君、臣、佐、使,是解释中医配方结构的术语,许多配方有这种结构,但也不拘泥于此。比如,独参汤,只有一味人参,就不必讲君臣。所以,不是方子越大,就越辨证论治;用的药越多,就越有水平。相反,在取得疗效的前提下,药用得越少,越便宜,这个中医的水平才越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