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访谈
编号:10422193
沉甸甸的责任——访湖南中医学院何清湖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64期
     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国家规划教材第一版正在编纂中,这项工作被中西医结合著名专家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等誉为中西医结合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它将为学术界展示出什么样的成果,人们拭目以待。为此,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谙熟该套教材建设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专家——湖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何清湖教授。

    记者:为什么要编纂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材?

    何清湖: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一级学科已得到公认,中西医结合的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于1993年在湖南、浙江、贵阳等中医院校开展以来,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探索与研究,也出版了一些协编或自编的中西医结合本科临床系列教材,随着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已办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院校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医学院校、中医院校也逐步开展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各校之间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特别是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现状迫使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国家规划教材的编纂提到议事日程。
,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学科,必然应有其独特的学科体系,虽然中西医结合方面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出版了不少学术专著,但其权威性、学术影响均受到一定限制,从促进学科发展的角度上考虑,有必要建立一套代表学科体系的标志性著作——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同时,中西医结合的广泛开展,需要规范、标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规范体系进行指导;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中级技术资格考试等也需要规范、公认的国家规划教材作为考试蓝本。

    记者:这套教材的编纂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

    何清湖:中西医结合学科虽然还是一个亟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学科,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也尚处于探索与初级阶段,但可以肯定地说,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国家规划教材的建设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能性,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基础。首先,部分中医院校、医学院校开展了10余年的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实践,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已形成基本的共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得到绝大多数专家的肯定和推广应用,为规划教材建设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比较统一的思路和构架。在本科教育实践过程中,湖南中医学院于1995年、2001年先后再次组编了两套该专业临床系列教材,一些可供教学参考的临床专著也得以出版应用,这些教材与专著的编写为规划教材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也为规划教材的编纂积累了组织与编写经验。中西医结合临床与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广泛开展,培养出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临床与教学专家,为规划教材的编纂提供了充分的人才保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的有力组织,40多所医学院校和中医院校的积极参与,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为规划教材的编纂提供了组织保证。
, 百拇医药
    记者:该套教材建设的整体思路如何?

    何清湖: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建设根据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状况、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需要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建设进展的具体情况,实行先临床后基础分步实施教材编写的工作程序进行。

    根据五年制本科教学的需要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包括中西医结合中级技术资格考试),设置教材建设科目,第一批16本,其中,《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外医学史》2门课程为本专业引导性课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9门课程为专业设置课程;《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和《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5门课程为学科建设所需的备选教材,主要是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的二级学科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和本学科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记者: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如何体现其特点?

    何清湖:这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建设的主体是临床教材,如何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的特点和特色,是判断这次教材建设水平与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个人认为,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的特点和特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第一,充分认识到病症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主体思维模式,应该将病症结合的思维模式贯穿于临床教材的始终。第二,正确认识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在基础理论与临床诊疗方面的异同、优劣,以辨证的思维方法评价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第三,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所取得的“有机结合”成果,又要实事求是,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研究在不同学科、不同疾病发展的不平衡性。

    记者:目前这套教材编纂进度如何?

    何清湖:这套教材2002年8月正式酝酿建设,至2003年全面启动,目前大部分教材进入统稿、定稿阶段,有的教材如《中西医结合口腔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科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已基本定稿,预计在2004年8月~9月16部教材可全部完稿,2005年3月份之前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部出版。
, 百拇医药
    记者: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发展方向如何?

    何清湖:从学科发展的现状来看,中西医结合临床已有较为公认的临床思维模式与学科体系,而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有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现多实行“两个基础(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教学模式。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如何开展基础课程教学,如何进行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也是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于2003年9月12日在湖南中医学院召开该套教材第一次全体编委会会议期间,湖南、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河北、四川等中西医结合教育专家和部分基础课程教授进行了专门研究与讨论。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应该有一套自己本身完整的教材体系,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不可或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路应该与教学模式相一致,尊重学科发展的现状,既要有先进性,突出特点特色,又不能理想化,过分强调超前。在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上,要充分考虑课程的设置要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个主体,中医学基础(包括四大经典)、西医学基础应该让学生系统掌握,保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中医学基础教材应该有本专业特点,其主体内容应该在系统、完整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反映现代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相应的研究成果;西医学基础教材应该根据专业教学要求的不同,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区分中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也可考虑西医基础教材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改革。在专业设置的基础课程教材同时,拓开思路,根据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的情况,进行改革教材建设,这些教材可给我们留下较大的空间,充分发挥专家们的创造力和超前意识,如《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中西医结合免疫学》、《中西医结合诊断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这些教材可用作选修课程,或可作为研究生参考教材,这也是一次开创性的工作,难度很大,但是这个工作是必须要做的。, http://www.100md.com(杨 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