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药解析 麻黄汤证(二)
[原文]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提要]
上两条论太阳表实证脉浮及脉浮而数者,可发汗。
[阐论]
《伤寒论》条文写作特点,有时脉、证、治三者一一言之;有时但言证治而略于脉,意在强调证;有时又但言脉治,意在强调脉。这二条就是从辨脉的角度讨论对麻黄汤的运用。如51条是承接50条继论“若尺脉不迟而浮者,则主病在表,而又不挟虚,故可宜麻黄汤发汗”;52条“脉浮而数”的数脉是紧数之意,紧以形象言,数以至数言。数为表热,指发热。柯韵伯曰:“数者,急也,即紧也”。黄坤载曰:“脉数即浮紧之变文”,亦承50条而论尺脉不迟而浮紧者,为伤寒表实之脉,故可发汗宜麻黄汤。
, 百拇医药
51条、52条分别以“脉浮”或“浮而数”的脉证论述运用麻黄汤。临床上单凭脉象是不能贸然使用麻黄汤的,必须具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症才可。因为“脉浮”、“浮而数”除可出现于太阳病和阳明病表里俱热外,尚见于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提要]
太阳伤寒日久,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两种反映。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提要]
, 百拇医药
太阳伤寒表实证,可自衄作解。
[原文]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提要]
伤寒表实证失汗致衄,表不解的治法。
[阐论]
46条,太阳病,见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虽经过八、九日之后,但表证未解,仍宜麻黄汤。然而服过麻黄汤后,临床出现不同的表现,即药后不同反映和机转:①药后表解;②药后病变:见不汗出而烦躁,则为表邪闭郁过甚,阳郁化热,属大青龙汤证;③药后病减:服药已微除,说明方药对证,药后病减。“微除者”为稍微减轻,那么表证为何不愈?此因外邪多日未解,“卫闭营实”迨误治机,以致阳气受寒邪郁遏太重,故病重药轻,表邪不解;即仲景自注曰“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阳郁闭表为重,既使服用麻黄汤,也仅能小汗,分解卫分之邪,而营中之邪不能尽去。
, 百拇医药
条文提出服用麻黄汤的反应。药后病虽减,但有不同的病理反映和临床表现:一为轻者:“其人发烦目瞑”,此乃阳气振奋,欲驱邪外出之象。二为重者:“剧者必衄,衄乃解”。47条,为伤寒表实证而伴见衄血,此乃表闭邪郁,势必迫血外溢。55条,为太阳表实证,因失汗致衄。试问已见衄后,是否能用麻黄汤?对此应持分析的态度,如风寒表实证仍在,又无其它热象,麻黄汤尚可暂用,否则当禁用。有注家主张,麻黄汤内佐入凉营益阴之品,如李东垣用麻黄芍药人参汤治伤寒吐血案;张路玉用越婢汤治疗伤寒衄血案均可作为本条的补充。
以上三条皆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均属麻黄汤主治范畴,又都表现了鼻衄的变化,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有所不同,现综合分析如下。
1.衄血的原因:(1)太阳伤寒表实证不向内传,即从外解。外解的出路:一为汗,一为衄。病情日久,仍不从汗解,导致表邪郁遏,邪无外出之路,热必内逼营阴,迫血妄行,因而作衄。(2)病人素体壮实,内热阳旺,在表之邪不得汗解,势必内迫营分。邪郁过甚,迫血上行,因而作衄。正如程郊倩说:“大抵伤寒见衄者,由其人营分素热,一被寒闭,荣不堪遏,从而上升矣。”
, 百拇医药
2.衄血的不同情况:(1)服药后之衄:46条太阳伤寒表实证,经过八九天之后,表证未解,其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等表证仍然存在。脉证未变,说明病邪尚未传变,所以治疗上仍当采用汗法,以驱外邪,用麻黄汤主治。但服麻黄汤后诸症稍减,而不能彻底痊愈,同时出现心烦、目瞑、鼻衄等反映。轻者可见烦热,合目畏光之象。这是由于药后阳气振奋,欲驱邪外出之故,亦可视为欲要衄血的先兆。重者可见鼻衄作解。(2)服药前之衄:①47条太阳伤寒表实证,见发热、身无汗、脉浮紧,未经服麻黄汤之前,即见鼻衄。②55条太阳伤寒表实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治疗本应发汗,而未用汗法,以致表邪抑郁,邪无外出之路,迫血作衄。总之,太阳伤寒表实证虽见衄血,但有不同的情况。
3.衄血后的转归:大体有三种情况
(1)衄后表解:太阳表证致衄,有未服药自衄,亦有服药后而衄,然表证衄后有向愈之机。这是由于服药发汗后随之而衄,衄后营分之热得除,表邪也因衄而解。至于未经解表而衄者,为表闭邪气被遏,借衄血而开泄邪之路,故衄后热随血散。正如徐灵胎说:“热甚动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与汗从皮毛而泄同,故热亦解。”衄可代汗,载邪外出,故前贤称为“红汗”。即血汗同源之意。“红汗”除邪的道理,前人已有论述,如日本山田正珍说:“凡伤寒热甚者,刺络取血,其热乃解,若自衄者,谓之天然刺络也。”说明衄血寓有泻热之理。以此类推,凡针刺少商、商阳、十宣等穴,而出血泻热,可谓与此有同样的道理。余治一青年,体魄健壮,每患外感之际,发热头痛,多发鼻衄,或在药前,或在药后,血量时少时多,衄后方舒,头痛亦减,热亦渐退。此与仲景所论的衄血之意,甚为吻合。所谓衄后表解,即在“红汗”之后,而见脉静热退身和,方可视为向愈之兆。
, 百拇医药
(2)衄后表证仍在:太阳表证,虽见鼻衄,但衄后邪未得解,伤寒表实证仍在,故仍用麻黄汤解表。衄后表证未解,多因衄而不畅,尚未达到“衄以代汗”的目的。正如陈修园提出:“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其衄点滴不成流,虽衄而表邪未解,仍以麻黄汤主之。”至于衄后,是否仍用麻黄剂,有的医家提出疑义,大有商榷之必要。临床上确定解表原则时,须要掌握以下几点:①衄后表证仍在,其脉证没有改变。若属表实者,宜麻黄汤;表虚者,宜桂枝汤。②确无热入营血之征兆,亦无亡血之迹象者,方可议解表。③小便清白,确无里热证。④若为风热表证之衄,则当别论,不属此范围。审清以上四点,方可取发汗之法,使热越表解,病愈衄止。倘若必须发汗解表时,亦当慎之。正如《医宗金鉴》指出:“衄后身凉知作解,不解升麻犀角清。”这说明衄后身热不解,无汗者,可用升麻葛根汤合犀角地黄汤,透邪以清血分之热。而徐灵胎更有卓见,指出衄后“再用辛温汗剂,何异抱薪救焚,合变化黑膏汤主之(黑膏汤:生地、荆芥穗、连翘、茯神、川贝、生楂肉、蝉衣、丹参、生甘草、西河柳)。”此为疏解存阴之剂,用于衄后,值得重视。
, 百拇医药
(3)衄后病变:衄血之后,常有病邪传变之虞。若出现身灼热、脉数急、舌绛红、苔燥黄等,标明脉证已变,疾病性质与衄前不同。热已入里,则速应其变。若热入营血,则当清热凉血,切不可妄投辛温,可用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
[原文]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提要]
太阳病多日后的三种转归。
[阐论]
“太阳病,十日已去”,说明病程较长,病情可能有变化。其变化又不拘一途,常有以下三种情况:(1)若脉象由浮紧而变为浮细(即脉象呈现浮而兼缓弱之象),表邪已解,且病人身疲嗜卧而安静,说明病邪衰减,正气未复,已有趋于痊愈之佳象,故曰“外已解也”。(2)若十日已去,病人出现胸满胁痛,是邪传少阳之兆。因胸为太阳经气出入之所,胸胁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此时病邪已由太阳转入少阳,故当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3)太阳病虽经十日以上,但脉仍浮或浮紧,说明病邪还在表,表实证仍在者,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
本条指出太阳病经过一个阶段,可能有几种转归,同时提出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从而提示医者治病必以客观脉证为依据,严格掌握辨证论治的法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病变日数只具参考意义,它不能作为疾病传变的依据。“设胸满胁痛者”,“脉但浮”,只是列举主要脉证,借以说明病传入少阳,或仍留太阳,临证时还要掌握各方面证情,才能做到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无误。
对本条嗜卧一症,应与少阴病之但欲寐,阳明病之嗜睡加以区别。少阴病之但欲寐,见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的状态,脉微细,属虚寒;阳明病之嗜睡,见神昏气粗、大热大渴、脉洪大,属里热;本证之嗜卧,乃病向愈之兆,见熟睡状态、脉浮细,属邪去神情恬淡。, 百拇医药(聂惠民)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提要]
上两条论太阳表实证脉浮及脉浮而数者,可发汗。
[阐论]
《伤寒论》条文写作特点,有时脉、证、治三者一一言之;有时但言证治而略于脉,意在强调证;有时又但言脉治,意在强调脉。这二条就是从辨脉的角度讨论对麻黄汤的运用。如51条是承接50条继论“若尺脉不迟而浮者,则主病在表,而又不挟虚,故可宜麻黄汤发汗”;52条“脉浮而数”的数脉是紧数之意,紧以形象言,数以至数言。数为表热,指发热。柯韵伯曰:“数者,急也,即紧也”。黄坤载曰:“脉数即浮紧之变文”,亦承50条而论尺脉不迟而浮紧者,为伤寒表实之脉,故可发汗宜麻黄汤。
, 百拇医药
51条、52条分别以“脉浮”或“浮而数”的脉证论述运用麻黄汤。临床上单凭脉象是不能贸然使用麻黄汤的,必须具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症才可。因为“脉浮”、“浮而数”除可出现于太阳病和阳明病表里俱热外,尚见于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提要]
太阳伤寒日久,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两种反映。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提要]
, 百拇医药
太阳伤寒表实证,可自衄作解。
[原文]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提要]
伤寒表实证失汗致衄,表不解的治法。
[阐论]
46条,太阳病,见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虽经过八、九日之后,但表证未解,仍宜麻黄汤。然而服过麻黄汤后,临床出现不同的表现,即药后不同反映和机转:①药后表解;②药后病变:见不汗出而烦躁,则为表邪闭郁过甚,阳郁化热,属大青龙汤证;③药后病减:服药已微除,说明方药对证,药后病减。“微除者”为稍微减轻,那么表证为何不愈?此因外邪多日未解,“卫闭营实”迨误治机,以致阳气受寒邪郁遏太重,故病重药轻,表邪不解;即仲景自注曰“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阳郁闭表为重,既使服用麻黄汤,也仅能小汗,分解卫分之邪,而营中之邪不能尽去。
, 百拇医药
条文提出服用麻黄汤的反应。药后病虽减,但有不同的病理反映和临床表现:一为轻者:“其人发烦目瞑”,此乃阳气振奋,欲驱邪外出之象。二为重者:“剧者必衄,衄乃解”。47条,为伤寒表实证而伴见衄血,此乃表闭邪郁,势必迫血外溢。55条,为太阳表实证,因失汗致衄。试问已见衄后,是否能用麻黄汤?对此应持分析的态度,如风寒表实证仍在,又无其它热象,麻黄汤尚可暂用,否则当禁用。有注家主张,麻黄汤内佐入凉营益阴之品,如李东垣用麻黄芍药人参汤治伤寒吐血案;张路玉用越婢汤治疗伤寒衄血案均可作为本条的补充。
以上三条皆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均属麻黄汤主治范畴,又都表现了鼻衄的变化,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有所不同,现综合分析如下。
1.衄血的原因:(1)太阳伤寒表实证不向内传,即从外解。外解的出路:一为汗,一为衄。病情日久,仍不从汗解,导致表邪郁遏,邪无外出之路,热必内逼营阴,迫血妄行,因而作衄。(2)病人素体壮实,内热阳旺,在表之邪不得汗解,势必内迫营分。邪郁过甚,迫血上行,因而作衄。正如程郊倩说:“大抵伤寒见衄者,由其人营分素热,一被寒闭,荣不堪遏,从而上升矣。”
, 百拇医药
2.衄血的不同情况:(1)服药后之衄:46条太阳伤寒表实证,经过八九天之后,表证未解,其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等表证仍然存在。脉证未变,说明病邪尚未传变,所以治疗上仍当采用汗法,以驱外邪,用麻黄汤主治。但服麻黄汤后诸症稍减,而不能彻底痊愈,同时出现心烦、目瞑、鼻衄等反映。轻者可见烦热,合目畏光之象。这是由于药后阳气振奋,欲驱邪外出之故,亦可视为欲要衄血的先兆。重者可见鼻衄作解。(2)服药前之衄:①47条太阳伤寒表实证,见发热、身无汗、脉浮紧,未经服麻黄汤之前,即见鼻衄。②55条太阳伤寒表实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治疗本应发汗,而未用汗法,以致表邪抑郁,邪无外出之路,迫血作衄。总之,太阳伤寒表实证虽见衄血,但有不同的情况。
3.衄血后的转归:大体有三种情况
(1)衄后表解:太阳表证致衄,有未服药自衄,亦有服药后而衄,然表证衄后有向愈之机。这是由于服药发汗后随之而衄,衄后营分之热得除,表邪也因衄而解。至于未经解表而衄者,为表闭邪气被遏,借衄血而开泄邪之路,故衄后热随血散。正如徐灵胎说:“热甚动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与汗从皮毛而泄同,故热亦解。”衄可代汗,载邪外出,故前贤称为“红汗”。即血汗同源之意。“红汗”除邪的道理,前人已有论述,如日本山田正珍说:“凡伤寒热甚者,刺络取血,其热乃解,若自衄者,谓之天然刺络也。”说明衄血寓有泻热之理。以此类推,凡针刺少商、商阳、十宣等穴,而出血泻热,可谓与此有同样的道理。余治一青年,体魄健壮,每患外感之际,发热头痛,多发鼻衄,或在药前,或在药后,血量时少时多,衄后方舒,头痛亦减,热亦渐退。此与仲景所论的衄血之意,甚为吻合。所谓衄后表解,即在“红汗”之后,而见脉静热退身和,方可视为向愈之兆。
, 百拇医药
(2)衄后表证仍在:太阳表证,虽见鼻衄,但衄后邪未得解,伤寒表实证仍在,故仍用麻黄汤解表。衄后表证未解,多因衄而不畅,尚未达到“衄以代汗”的目的。正如陈修园提出:“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其衄点滴不成流,虽衄而表邪未解,仍以麻黄汤主之。”至于衄后,是否仍用麻黄剂,有的医家提出疑义,大有商榷之必要。临床上确定解表原则时,须要掌握以下几点:①衄后表证仍在,其脉证没有改变。若属表实者,宜麻黄汤;表虚者,宜桂枝汤。②确无热入营血之征兆,亦无亡血之迹象者,方可议解表。③小便清白,确无里热证。④若为风热表证之衄,则当别论,不属此范围。审清以上四点,方可取发汗之法,使热越表解,病愈衄止。倘若必须发汗解表时,亦当慎之。正如《医宗金鉴》指出:“衄后身凉知作解,不解升麻犀角清。”这说明衄后身热不解,无汗者,可用升麻葛根汤合犀角地黄汤,透邪以清血分之热。而徐灵胎更有卓见,指出衄后“再用辛温汗剂,何异抱薪救焚,合变化黑膏汤主之(黑膏汤:生地、荆芥穗、连翘、茯神、川贝、生楂肉、蝉衣、丹参、生甘草、西河柳)。”此为疏解存阴之剂,用于衄后,值得重视。
, 百拇医药
(3)衄后病变:衄血之后,常有病邪传变之虞。若出现身灼热、脉数急、舌绛红、苔燥黄等,标明脉证已变,疾病性质与衄前不同。热已入里,则速应其变。若热入营血,则当清热凉血,切不可妄投辛温,可用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
[原文]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提要]
太阳病多日后的三种转归。
[阐论]
“太阳病,十日已去”,说明病程较长,病情可能有变化。其变化又不拘一途,常有以下三种情况:(1)若脉象由浮紧而变为浮细(即脉象呈现浮而兼缓弱之象),表邪已解,且病人身疲嗜卧而安静,说明病邪衰减,正气未复,已有趋于痊愈之佳象,故曰“外已解也”。(2)若十日已去,病人出现胸满胁痛,是邪传少阳之兆。因胸为太阳经气出入之所,胸胁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此时病邪已由太阳转入少阳,故当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3)太阳病虽经十日以上,但脉仍浮或浮紧,说明病邪还在表,表实证仍在者,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
本条指出太阳病经过一个阶段,可能有几种转归,同时提出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从而提示医者治病必以客观脉证为依据,严格掌握辨证论治的法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病变日数只具参考意义,它不能作为疾病传变的依据。“设胸满胁痛者”,“脉但浮”,只是列举主要脉证,借以说明病传入少阳,或仍留太阳,临证时还要掌握各方面证情,才能做到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无误。
对本条嗜卧一症,应与少阴病之但欲寐,阳明病之嗜睡加以区别。少阴病之但欲寐,见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的状态,脉微细,属虚寒;阳明病之嗜睡,见神昏气粗、大热大渴、脉洪大,属里热;本证之嗜卧,乃病向愈之兆,见熟睡状态、脉浮细,属邪去神情恬淡。, 百拇医药(聂惠民)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全草类 > 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