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药业版 > 企业天地 > 企业动态 > 正文
编号:10425116
同仁堂对中国药业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2168期
同仁堂的现代化经历,历史的评判, 作者介绍
     同仁堂的现代化经历

    早在供奉御药房的药商张世基任铺东、掌管同仁堂时,乾隆28年(1763年),世界已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可是,同仁堂的现代化,却在将近200年后才开始,但在中医药界还是领先的。

    乐家第十二代传人乐达仁,曾想和德国拜耳制药厂合作,改进中药制造。据说因厂址厂名问题意见分歧,拜耳提出厂址设青岛,厂名用“拜耳”,乐达仁坚持厂址设天津,厂名用“达仁堂”,合作未成。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市长彭真鼓励乐松生经理试办中药提炼厂,改进中药制造。在彭市长的多次催促下,1952年,乐松生多次找北京大学药学系郑启栋教授研究。7月份筹备,10月1日正式成立。因是创业,当时预计每月要投入1000多元。同仁堂方面,股东较多,乐松生只占1/16,意见难统一。而达仁堂的股份,乐松生占

    1/4,故决定由天津达仁堂办,名称是“天津达仁堂国药总店驻京办事处国药改进研究室”。地址在北京前门外杨梅竹斜街42号,这是个旧式小院子。当时只有2位技师、1位药师和1位练习生(初中生)。

    郑启栋教授出身于台湾省嘉义市农村一个普通中医家庭,这也许是他投身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原因。凡事开头难,那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搞试验。举一例子,可窥知其余。当时想提取挥发油,没有提油器,使用好多方法,也只提取出一些芳香水。试用洗眼壶也分不出来油。后来自己烧制了玻璃管,才提出几滴油。以后才有现在用的提油器。当时的工作,就是查文献,做试验,把原有的蜜丸改片剂。经一年的努力,完成了银翘解毒片、香连片、女金片、黄连上清片四个品种。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利用研究设备进行小型生产。1953年9月开始生产,并第一次送出药片和消费者见面。当时每月产量只有8万片,设备只有一个小锅炉和2台手摇改电动的单冲压片机。此后,到上海订购部分设备,如16冲压片机、颗粒机、混合机、球磨机、离心机等。1954年5月,正式建立“达仁堂国药提炼厂”,厂址迁到北京德内大街原达仁堂养鹿场。这就是同仁堂进入现代化的发祥地。

    同仁堂的现代化,也就是中药现代化,谈何容易。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难达到共识。从如下两方面可以看到当时同仁堂以郑启栋教授为首的思考方式。

    剂型改进。研究改进中药,只是个大方向,具体怎么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