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山茱萸
编号:10432435
质量第一的“七井枣皮”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72期
     枣皮,又名山茱萸、山萸肉、天木籽、药枣,属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以其干燥去核果肉入药,富含18种类、16种氨基酸、24种矿物元素、7种有机酸和维生素A、B、C、B2,后汉的《神农本草经》说枣皮不仅具有“补阴助阳、滋阴养血”等功能,而且具有补血、健胃、明目、强心、抗炎等功效,主治腰膝酸痛、耳鸣眩晕、阳瘘遗精、体虚盗汗、月经过多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山茱萸还具有抗癌、抗病毒、抗艾滋病等重要功能。尤其对化学或放射疗法所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备受医药界和食品界的关注。是一种具有二千多年药用历史的名贵中药材。

    早在500年前,从徽州、浙江等地迁到今天石台县七井乡的山民,他们中有人懂得医学知识,在山中采集山货、药材时,发现了枣皮树,称为“天木籽”,原是山上鸟雀啄食枣皮,边吃边飞,少量枣皮从嘴中滑落到草丛、树林中,发芽,长出小乔木,其乔木的种子好像从天上落下来,山民认为是上“天赐”予的,于是将这种树木生长的果实称为“天木子”。枣皮主要生长在海拔600—800米之间,山体朝西的山坡,与树木、草花杂生。山民们将枣皮当作贵重礼品馈赠给亲友,并作为重要中药材予以经营,由此传到了徽州、浙江等到地。

    七井画溪(今画坑)人潘子谦,生于康熙壬戌(1722)年,在雍、乾年间,多年任桐乡、嘉兴等县正堂。在任期间,常携带家乡枣皮泡茶、浸酒,自己饮用或待客,并赠予同僚;帮助家乡山民到当地药店推介枣皮,七井枣皮在浙江影响渐大。

    1951—1953年,枣皮由程志发(石埭县农副产品交流会代表、七井人)集中运到县城广阳(今为太平湖淹没)“程治和堂”销售。1957年枣皮被列为国家76种主要中药材之一、国家二级专购物资,私人不得经营。

    20世纪70年代,石台县政府在医科专家的指导下,对枣皮进行移栽、管理、开发,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发展枣皮7000亩,主要分布在七井等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年产量超过了50吨,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是安徽省的主产县。七井枣皮以果大、肉肥厚、光泽亮、颜色正、药用有效成分熊果酸含量高著称。据测定我县山茱萸有效成分比目前浙江、西峡等产地所公布的数据要高出5~10%,特别是主要成分熊果酸含量(我县在0.24%~0.30%)要高出10%以上;而且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均远远低于标准,素有“全国枣皮质量第一”的美誉,是山茱萸商品中的极品。每到冬天,亳州、芜湖、南京等地药材商深入七井高山抢购,供不应求。

    数百年来,每当枣皮成熟,大人小孩聚集树下,采摘鲜红的果实,送入口中,酸酸甜甜;晒五干后,可泡茶、浸酒、煨鸡、炖肉,招待宾朋,其鲜、其香令人回味,口中生津。20世纪80年代,九华药业(原石台制药厂)以七井枣皮为原料,制成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与药酒,市场畅销,远销东南亚诸国。枣皮、六味地黄丸等像茶叶一样,已成为石台县重要的旅游商品和对外联络感情的重要特产。, 百拇医药(涂必宏)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