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药解析 麻黄汤禁例(一)
[原文]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提要]
指出阴虚咽燥者,不可发汗。
[阐论]
咽通于胃,喉通于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喉是三阴经所循之处,为“诸阴之所聚”,尤其手太阴肺和足少阴肾经,均贯于喉。《伤寒论直解》曰:“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生理情况下,它必依赖于肺、肾之阴液的滋养和润泽。故阴精充足,滋润于上下,灌溉于内外,并无咽喉干燥之感。今咽喉干燥,说明人体阴液不足,特别是肺肾之阴已亏。此时即使患有太阳表证,亦不可辛温发汗,发汗必更伤阴精且阴虚者多生内热,辛温发汗,不仅耗阴而且更助阳热,从而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咽喉干燥者,虽有表证亦不能用辛温发汗。此条之“咽喉干燥”,临床应将咽喉红肿,咽喉疼痛包含在内,此二者往往重于前者。治疗太阳表证(感冒)当依据咽喉干燥,或红肿、疼痛来辨别太阳伤寒、中风与温病,或是风寒之邪已化热,这是鉴别寒温的关键。外感病中观察咽喉状况是必不可少的望诊。儿科尤为重要,咽喉有无热象是治疗外感用药的关键。依笔者之验,太阳表证兼有“咽喉干燥者”,于解表剂中酌加清热利咽之品为佳。
, http://www.100md.com
本条未提出治法,可宗滋阴发汗的原则,采用千金葳蕤汤,即葳蕤(玉竹)、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青木香各6克、石膏15克或宗《医垒元戎》提出宜小柴胡汤治之。
本条提出了临床治疗外感时,要注意询问病人咽喉是否干燥。若咽干切忌用辛温发汗之剂,而宜用辛凉、甘寒之药透达外表。后世温病家据此引伸出温病初期咽痛者,皆不可辛温发汗的禁忌。
[原文]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
[提要]
淋家不可发汗及误汗后的变证。
[阐论]
久患淋病之人,尿频而量少,尿道疼痛,小腹急迫不舒。病因多由肾阴虚而膀胱有热所致。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腑热日久不解,必伤少阴之肾。凡膀胱热盛,致少阴阴亏的病人,即使有太阳表证亦不可发汗。因为以辛温发汗,不仅会助膀胱之热,而且更伤少阴之阴,以致发生阴虚火旺,邪热侵犯阴络而产生尿血的坏证。
, http://www.100md.com
淋家为临床常见之候,病机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膀胱有热,肾阴不足而致,证见小便频数、尿色黄赤、口渴、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可用猪苓汤。
2.膀胱有热,并无肾阴虚象者,可用八正散或导赤散。
3.肾阴不足,小便不利、腰膝酸软、脉沉细数、舌尖红,可用六味地黄丸。以上几种情况,新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者,皆不可用辛温发汗法。若淋家外感,可采用辛凉解表之剂,亦可据《南阳活人书》所载,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误施汗法,而致尿血者,可用养阴清热凉血法治疗,方用猪苓汤或小蓟饮子。
本文之“淋家”,临床实指中医之淋证,包括热、石、气、血、膏、劳等诸淋,现代医学则称“泌尿系感染”包括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以及泌尿系结石症等。淋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可有二种情况:一者淋家复感外邪,而现太阳表证;二者淋病本证在疾病过程中亦常出现类似太阳表证之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前者治疗太阳之表证禁用辛温发汗,后者淋病本证之发热恶寒之象,并非外感,故当以治淋为首任,决不可误施汗法。
, http://www.100md.com
[原文]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疒。(85)
[提要]
营血不足之疮家不可发汗。
[原文]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86)
[提要]
阴血不足的衄家不可发汗。
[原文]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提要]
, http://www.100md.com
失血之人,禁用汗法。
[阐论]
疮家、衄家、亡血家均属营血不足,禁用辛温发汗。
1.疮家复感外邪,致卫闭营郁而引起身疼痛,不可用汗法解之,因为汗血同源。疮家营血已伤,发汗必然更伤营血,故不可发汗。误用辛温发汗,则可致痉。证见筋脉拘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这些症状是疮家发汗后,血虚不能润养筋脉之故。本条所论的痉,是症状表现,与《金匮要略》中的痉病不同。痉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汗伤津致痉是原因之一。正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所说:“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生产血多过汗后,溃疮犬咬破风伤。”
所谓“疮家”即指久患疮病之人,亦可包括急性疔毒恶疮突发者。关于疮家身疼痛的机理,一为久患疮疡,营血受伤,筋脉失养,故疮家本有身疼痛;二为疮家复感寒邪,卫闭营郁而致身痛,临证当从两方面考虑为宜。对疮家外感的治疗,有主张用养血发汗法;有主张用小建中汤加参芪治疗;有主张在扶正解毒的基础上配以荆芥、防风之类,可资辨证论治。据临床之见,一般可以采用荆防败毒散为主方,药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人参、桔梗、川芎、荆芥、防风、甘草,亦可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子、豆豉、金银花等。
, 百拇医药
对疮家本有之身疼痛,发热恶寒等类似外感之证,切不可误用发汗之法。此当清热解毒治其疮疡,而收热退身和之效。临床实践中疔毒,多发性节肿,丹毒、蜂窝组织炎,毛囊炎等症。因感染引起的发热,若误用辛温解表发汗,尤如抱薪救火,以致热毒伤血则痉,此类似现代西医所见因疮疡感染而致菌血症、败血症。
2.经常鼻衄之人,多因阳经有热动血而致,久衄必致阴血亏虚,故衄家虽有表邪,也不可辛温发汗。若强发汗,势必更加损伤阴血而助阳热,产生“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的变证。“额上陷、脉急紧”,是阴液耗伤,血脉失养所致,表现为额上肌肉陷下、血脉拘急。误汗之后,出现此现象,一因汗后津伤,无阴血充养和滋润;二因辛温发汗更助阳热,邪热更炽,灼津耗液,以致血脉拘急而紧。这一部位在诊断上尚有其他意义,凡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在额部往往反映最明显。如临床所见亡阴失水患者,额部肌肉多呈干瘪塌陷之象。衄家外感,可取小柴胡汤加生地、白茅根、丹皮、白芍等清热凉血之品。
3.亡血家,亡,乃丢失之意。指平素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患者。气帅血行,血为气府,气血相互依存,所以亡血之人,不仅伤血,而且耗气。因此,亡血家虽患伤寒表证,也不可辛温发汗。此乃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之理。若强发汗,不但更伤阴血,而且重损阳气,以致发生“寒栗而振”的变证,表现为畏寒怕冷,周身振栗。亡血家临床较为多见,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咯血、呕血、便血、贫血以及外伤出血等。这些病人若患外感风寒,治疗原则应当在益气养血的基础上,微发其汗,可酌选葱白七味饮(葱白、葛根、豆豉、生姜、麦冬、地黄、劳水),或小柴胡汤加生地、葛根等。
, 百拇医药
[原文]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
[提要]
平素多汗者不可发汗。
[阐论]
汗乃心之液,靠阳气蒸化津液而生成。汗家多汗,卫阳不固,阳气已虚,阴液亦伤。故心之阴阳气血早已先伤,若重发汗,势必更伤心之气血,而产生变证。心失所养,则神虚不能任物,致神识恍惚,心乱不能自主。“恍惚”为不明之貌,指神识若明若暗,不甚清楚。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之阴血虚,影响小肠之液不足,致“小便已,阴疼”,言其便后,尿道中痛疼。治用禹余粮丸。
“汗家”不可重发汗,临证引深认识,肌表不固,汗多之时,应用汗法,皆当慎重,如夏季多汗之时;南方湿热地区,如需发汗,当“因人”、“因时”而异。
, 百拇医药
禹余粮丸原方阙,现据后世医家补注,选录如下:常器之主张“只禹余粮一味,火煅亦可服”;王日休补方“用禹余粮、赤石脂、生梓皮各三两,赤小豆半升,共为末,蜜丸弹子大,以水六升,早暮各一服”;《古本伤寒杂病论》补方,药物组成有“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上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近代亦有主张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治疗。皆供参考。
以上83—88条为咽干、淋家、疮家、衄家、亡血、汗家,皆为阴虚营血不足禁汗者,咽干为病在上焦,淋家为病在下焦,疮家为病在体表。三者对照,相互发明,有对比启迪之义。衄家亡血,汗家为伤津耗血,皆阴虚之例。故后世创滋阴发汗法,如千金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之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甘草、红枣)养血发汗法如葱白七味饮。, http://www.100md.com(聂惠民)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提要]
指出阴虚咽燥者,不可发汗。
[阐论]
咽通于胃,喉通于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喉是三阴经所循之处,为“诸阴之所聚”,尤其手太阴肺和足少阴肾经,均贯于喉。《伤寒论直解》曰:“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生理情况下,它必依赖于肺、肾之阴液的滋养和润泽。故阴精充足,滋润于上下,灌溉于内外,并无咽喉干燥之感。今咽喉干燥,说明人体阴液不足,特别是肺肾之阴已亏。此时即使患有太阳表证,亦不可辛温发汗,发汗必更伤阴精且阴虚者多生内热,辛温发汗,不仅耗阴而且更助阳热,从而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咽喉干燥者,虽有表证亦不能用辛温发汗。此条之“咽喉干燥”,临床应将咽喉红肿,咽喉疼痛包含在内,此二者往往重于前者。治疗太阳表证(感冒)当依据咽喉干燥,或红肿、疼痛来辨别太阳伤寒、中风与温病,或是风寒之邪已化热,这是鉴别寒温的关键。外感病中观察咽喉状况是必不可少的望诊。儿科尤为重要,咽喉有无热象是治疗外感用药的关键。依笔者之验,太阳表证兼有“咽喉干燥者”,于解表剂中酌加清热利咽之品为佳。
, http://www.100md.com
本条未提出治法,可宗滋阴发汗的原则,采用千金葳蕤汤,即葳蕤(玉竹)、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青木香各6克、石膏15克或宗《医垒元戎》提出宜小柴胡汤治之。
本条提出了临床治疗外感时,要注意询问病人咽喉是否干燥。若咽干切忌用辛温发汗之剂,而宜用辛凉、甘寒之药透达外表。后世温病家据此引伸出温病初期咽痛者,皆不可辛温发汗的禁忌。
[原文]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
[提要]
淋家不可发汗及误汗后的变证。
[阐论]
久患淋病之人,尿频而量少,尿道疼痛,小腹急迫不舒。病因多由肾阴虚而膀胱有热所致。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腑热日久不解,必伤少阴之肾。凡膀胱热盛,致少阴阴亏的病人,即使有太阳表证亦不可发汗。因为以辛温发汗,不仅会助膀胱之热,而且更伤少阴之阴,以致发生阴虚火旺,邪热侵犯阴络而产生尿血的坏证。
, http://www.100md.com
淋家为临床常见之候,病机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膀胱有热,肾阴不足而致,证见小便频数、尿色黄赤、口渴、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可用猪苓汤。
2.膀胱有热,并无肾阴虚象者,可用八正散或导赤散。
3.肾阴不足,小便不利、腰膝酸软、脉沉细数、舌尖红,可用六味地黄丸。以上几种情况,新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者,皆不可用辛温发汗法。若淋家外感,可采用辛凉解表之剂,亦可据《南阳活人书》所载,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误施汗法,而致尿血者,可用养阴清热凉血法治疗,方用猪苓汤或小蓟饮子。
本文之“淋家”,临床实指中医之淋证,包括热、石、气、血、膏、劳等诸淋,现代医学则称“泌尿系感染”包括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以及泌尿系结石症等。淋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可有二种情况:一者淋家复感外邪,而现太阳表证;二者淋病本证在疾病过程中亦常出现类似太阳表证之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前者治疗太阳之表证禁用辛温发汗,后者淋病本证之发热恶寒之象,并非外感,故当以治淋为首任,决不可误施汗法。
, http://www.100md.com
[原文]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疒。(85)
[提要]
营血不足之疮家不可发汗。
[原文]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86)
[提要]
阴血不足的衄家不可发汗。
[原文]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提要]
, http://www.100md.com
失血之人,禁用汗法。
[阐论]
疮家、衄家、亡血家均属营血不足,禁用辛温发汗。
1.疮家复感外邪,致卫闭营郁而引起身疼痛,不可用汗法解之,因为汗血同源。疮家营血已伤,发汗必然更伤营血,故不可发汗。误用辛温发汗,则可致痉。证见筋脉拘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这些症状是疮家发汗后,血虚不能润养筋脉之故。本条所论的痉,是症状表现,与《金匮要略》中的痉病不同。痉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汗伤津致痉是原因之一。正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所说:“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生产血多过汗后,溃疮犬咬破风伤。”
所谓“疮家”即指久患疮病之人,亦可包括急性疔毒恶疮突发者。关于疮家身疼痛的机理,一为久患疮疡,营血受伤,筋脉失养,故疮家本有身疼痛;二为疮家复感寒邪,卫闭营郁而致身痛,临证当从两方面考虑为宜。对疮家外感的治疗,有主张用养血发汗法;有主张用小建中汤加参芪治疗;有主张在扶正解毒的基础上配以荆芥、防风之类,可资辨证论治。据临床之见,一般可以采用荆防败毒散为主方,药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人参、桔梗、川芎、荆芥、防风、甘草,亦可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子、豆豉、金银花等。
, 百拇医药
对疮家本有之身疼痛,发热恶寒等类似外感之证,切不可误用发汗之法。此当清热解毒治其疮疡,而收热退身和之效。临床实践中疔毒,多发性节肿,丹毒、蜂窝组织炎,毛囊炎等症。因感染引起的发热,若误用辛温解表发汗,尤如抱薪救火,以致热毒伤血则痉,此类似现代西医所见因疮疡感染而致菌血症、败血症。
2.经常鼻衄之人,多因阳经有热动血而致,久衄必致阴血亏虚,故衄家虽有表邪,也不可辛温发汗。若强发汗,势必更加损伤阴血而助阳热,产生“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的变证。“额上陷、脉急紧”,是阴液耗伤,血脉失养所致,表现为额上肌肉陷下、血脉拘急。误汗之后,出现此现象,一因汗后津伤,无阴血充养和滋润;二因辛温发汗更助阳热,邪热更炽,灼津耗液,以致血脉拘急而紧。这一部位在诊断上尚有其他意义,凡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在额部往往反映最明显。如临床所见亡阴失水患者,额部肌肉多呈干瘪塌陷之象。衄家外感,可取小柴胡汤加生地、白茅根、丹皮、白芍等清热凉血之品。
3.亡血家,亡,乃丢失之意。指平素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患者。气帅血行,血为气府,气血相互依存,所以亡血之人,不仅伤血,而且耗气。因此,亡血家虽患伤寒表证,也不可辛温发汗。此乃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之理。若强发汗,不但更伤阴血,而且重损阳气,以致发生“寒栗而振”的变证,表现为畏寒怕冷,周身振栗。亡血家临床较为多见,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咯血、呕血、便血、贫血以及外伤出血等。这些病人若患外感风寒,治疗原则应当在益气养血的基础上,微发其汗,可酌选葱白七味饮(葱白、葛根、豆豉、生姜、麦冬、地黄、劳水),或小柴胡汤加生地、葛根等。
, 百拇医药
[原文]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
[提要]
平素多汗者不可发汗。
[阐论]
汗乃心之液,靠阳气蒸化津液而生成。汗家多汗,卫阳不固,阳气已虚,阴液亦伤。故心之阴阳气血早已先伤,若重发汗,势必更伤心之气血,而产生变证。心失所养,则神虚不能任物,致神识恍惚,心乱不能自主。“恍惚”为不明之貌,指神识若明若暗,不甚清楚。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之阴血虚,影响小肠之液不足,致“小便已,阴疼”,言其便后,尿道中痛疼。治用禹余粮丸。
“汗家”不可重发汗,临证引深认识,肌表不固,汗多之时,应用汗法,皆当慎重,如夏季多汗之时;南方湿热地区,如需发汗,当“因人”、“因时”而异。
, 百拇医药
禹余粮丸原方阙,现据后世医家补注,选录如下:常器之主张“只禹余粮一味,火煅亦可服”;王日休补方“用禹余粮、赤石脂、生梓皮各三两,赤小豆半升,共为末,蜜丸弹子大,以水六升,早暮各一服”;《古本伤寒杂病论》补方,药物组成有“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上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近代亦有主张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治疗。皆供参考。
以上83—88条为咽干、淋家、疮家、衄家、亡血、汗家,皆为阴虚营血不足禁汗者,咽干为病在上焦,淋家为病在下焦,疮家为病在体表。三者对照,相互发明,有对比启迪之义。衄家亡血,汗家为伤津耗血,皆阴虚之例。故后世创滋阴发汗法,如千金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之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甘草、红枣)养血发汗法如葱白七味饮。, http://www.100md.com(聂惠民)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全草类 > 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