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药前沿 > 科技巡行
编号:10442150
“7?10”暴雨发生在2008年怎么办?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16日 《科技日报》
     本报北京7月15日电 7月10日下午16时,北京城区突降暴雨,造成部分城区道路积水严重,交通严重受阻。这不禁让人想到,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将会如何?除了市政建设部门,气象部门又该反思些什么呢?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叶谦博士,他的一些思考能给我们带来些启示。

    叶谦博士介绍说,北京“7?10”突发暴雨并不是极端个案,它只是众多灾害性天气气候的一种。其实在过去50年中,在奥运会和随后的残运会期间,也就是8月到9月中旬,北京都发生过一些极端天气事件:1959年7月27日到8月8日,曾经连续降雨13天;1957年8月11日,曾10分钟雨量达到35.4毫米;1969年8月29日的剧烈冰雹曾使天安门前的华灯被全部砸碎;此外,1988年8月发生的连阴雨天气,为红眼病的爆发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天气条件,当时,到医院就诊的病人最高日流量达20万人……由此可见,在奥运会期间出现这种灾害性天气概率并不会很低。

    叶谦认为,在灾害超短时天气预报技术上,特别是对雨量和降雨强度的预报准确率方面,气象部门还必须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和观测设备的改善,但与决策部门加强沟通是更应该关注的。以北京“7?10”特大暴雨事件为例,虽然气象部门成功地预测出此次降雨过程,但预报却没能及时被有关部门在防灾决策中使用,更没有及时有效地向社会公众发布,这也许是造成此次灾害更主要的因素。

    叶谦告诉记者,他们在与2008年北京奥组委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初期交流时发现,尽管奥组委已经和北京市气象局签订了为各类体育竞赛项目提供气象服务的合同,但在保障奥运会能够顺利实施的其他方面,如公共交通、传染病控制和预警、自然灾害,包括暴雨、冰雹、狂风和人为灾害———火灾、恐怖袭击等有关城市服务支撑体系方面的气象服务,还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战略规划。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仅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官员等就将超过2万人,观众和游客将在百万以上,再加上北京一千多万的居民,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和迫切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建立起完善的、能够应对类似“7?10”突发气象事件的、针对奥运会各项工作的气象服务战略规划,并将其尽快纳入到北京市政府日常防灾和城市应急管理机制,那么,其后果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真心希望“7?10”事件能给我们切实敲响警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