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药铺林(十四)
李亦著
(十四)
那年秋天,爷爷第一次带着我出诊了。
在这之前,我在家里已经见习过好一阵子,我的目光时常被那些走进院子的人引过去,即使正赶上奶奶给我讲书,我的眼睛也会从书上抬起来,那些人的眼神、步态、头发和皮肤的颜色,还有他们说话的声音和远远地就能闻到的气味,我都能在书里找到例证,就是说,我在短时间的观察后就知道他们得了什么病。
为了验证我的判断,我会悄悄地坐在角落里,看爷爷给他们看病。爷爷看病很认真,望、闻、问、切,从不马虎,等最后出了结果,也就是爷爷给病人或病人家属解答病情时,我也就知道自己的判断正确与否了。我的判断十拿九稳,基本和爷爷的诊断一致。这样说,大家可能不信,以为我有意夸张,其实,我一解释,你们就信啦。别忘了,我是泡在药汤里长大的,我一出生就不能离开药味,那是我生长的必要环境,离开了药味,我的生命就会枯萎,也许我天生就是个病人(这一点,爷爷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很早就这么认为了)。我看着那些走进院子里的病人,对他们的表现就特别能理解,我能看懂他们的眼神,能知道他们的手为什么捂在左边而不是捂在右边,知道他们为什么伸着脖子喘气而不是缩着脖子喘气等等,总之,他们身上有别于常人的任何细微表现都躲不过我的眼睛,躲不过我的感觉。我读爷爷的那些线装书,那感觉就如雪中送炭,读了那些书,我就很想在走进院子的那些人身上试试,但那是不可能的,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孩子能给人治病,就连爷爷———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也不可能对我放手。他有他的道理,他觉得三指寸口间伴着一个人的生死,绝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过,我倒觉得没有必要把生命看得太珍贵,再珍贵也没法把它带进坟墓。没有给人诊病的机会,也就更增加了我观察病人的好奇心,时间一长,我就把四诊之一的望诊练得出神入化了。
, 百拇医药
我们去的是离镇子九十里的县城。那天来接我们的是一辆漂亮的马车,临走时,镇长还过来给我们送行,镇长附在爷爷耳朵上嘀咕了好一阵子我们才上路。到了县城,马车把我们拉进了一座深宅大院,一个五十来岁面皮白嫩的男人把我们迎进屋去,让座倒茶,随和而又亲切地说:“早就听玉钏兄说起过你,一直没得空闲去府上拜访,今天家母有病本应亲自去请先生,可上边有人要来咱县,有些公务不好脱身,连老母亲的病也不能照顾,真是忠孝不能两全啊。”
爷爷朝他摆摆手说:“县长不必客气,先给令堂大人看病要紧。”
爷爷站在那个已经昏睡的老女人跟前看了一会儿,翻了翻她的眼皮,又和县长要了筷子撬开她的嘴唇看了舌苔,最后才给她号脉。爷爷松开病人的手就问县长:最近病人吃过什么?县长回过头去看一个女人,看样子那女人是他的老婆,女人赶紧跟爷爷说,病人有十来天不吃东西,只喝点鸡汤,这两天连鸡汤也不喝了。爷爷问什么鸡,那个女人答,竹鸡。爷爷又问竹鸡现在家里可有。女人说,鸡笼里还有几只。爷爷叫他们逮来一只,爷爷一看,便说,令堂大人的病正是它所害。县长看着他的老婆大惊失色:“你……”县长的老婆还没等县长把话说完就吓得哭起来。
, 百拇医药
爷爷赶紧说:“县长误会了。竹鸡喜食半夏,半夏有毒,久食半夏,竹鸡积攒了足够的毒性,适才看了令堂大人的脉,正是用不得半夏的身子,竹鸡汤对于令堂大人跟半夏汤一样伤了她的元气。”
县长一听这话,有些慌张:“老母亲的病可还有救?”
爷爷说:“试试看吧。”
爷爷吩咐他们立即买生姜二斤捣汁,等汁捣好,爷爷又用筷子撬开病人的嘴,把姜汁一点点灌下去,不到一个时辰,病人就睁开了眼,又过了一会儿,病人要上厕所,等上完厕所,病人就要东西吃了。
县长和他的家人对爷爷千恩万谢,一再夸奖爷爷是神医。夸奖完了又把前面给他母亲看病的医生狠狠贬了一顿,说他母亲险些害在庸医手里。爷爷说:“诊病不准是常有的事,我能看出令堂大人的病不是我的医术高明,是因为病人病到了一定时候症候就明显了。”县长又是一顿夸奖:“不愧是名医后代,不但医术高明,医德也高尚,值得本官学习。”县长说完,吩咐备酒上菜。席间,县长不停地给爷爷敬酒,还给我的碗里夹菜。县长还问爷爷,我在哪里念书。爷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在哪里念书。县长说,你要舍得可以放在我这里。爷爷说,孩子现在在家专修医书。县长一听,说对啊,你看我都糊涂了,像你这样的医术怎能不传下去?县长又说,我看这孩子是个材料。县长又给我的碗里夹了一筷子菜,问我,能不能给我看看哪里有毛病?县长把手伸给我。爷爷赶紧接过话去:孩子还不会看病。县长抽回手去,又和爷爷说起话来,但我可在心里盘算着县长的身体了。
凭着他鼻子两侧的颜色,还有他张嘴时露出的舌苔,我就知道用不了多久,县长就可能有两便不畅的毛病。等县长再一次给我夹菜时,我告诉他,五日之内他小心两便。县长一愣,问我怎么小心。我说拿河螺煮汤喝就行。县长笑着说,我倒要试试。爷爷说:“别听无齿小儿胡说,县长身体无恙。”, 百拇医药
(十四)
那年秋天,爷爷第一次带着我出诊了。
在这之前,我在家里已经见习过好一阵子,我的目光时常被那些走进院子的人引过去,即使正赶上奶奶给我讲书,我的眼睛也会从书上抬起来,那些人的眼神、步态、头发和皮肤的颜色,还有他们说话的声音和远远地就能闻到的气味,我都能在书里找到例证,就是说,我在短时间的观察后就知道他们得了什么病。
为了验证我的判断,我会悄悄地坐在角落里,看爷爷给他们看病。爷爷看病很认真,望、闻、问、切,从不马虎,等最后出了结果,也就是爷爷给病人或病人家属解答病情时,我也就知道自己的判断正确与否了。我的判断十拿九稳,基本和爷爷的诊断一致。这样说,大家可能不信,以为我有意夸张,其实,我一解释,你们就信啦。别忘了,我是泡在药汤里长大的,我一出生就不能离开药味,那是我生长的必要环境,离开了药味,我的生命就会枯萎,也许我天生就是个病人(这一点,爷爷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很早就这么认为了)。我看着那些走进院子里的病人,对他们的表现就特别能理解,我能看懂他们的眼神,能知道他们的手为什么捂在左边而不是捂在右边,知道他们为什么伸着脖子喘气而不是缩着脖子喘气等等,总之,他们身上有别于常人的任何细微表现都躲不过我的眼睛,躲不过我的感觉。我读爷爷的那些线装书,那感觉就如雪中送炭,读了那些书,我就很想在走进院子的那些人身上试试,但那是不可能的,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孩子能给人治病,就连爷爷———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也不可能对我放手。他有他的道理,他觉得三指寸口间伴着一个人的生死,绝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过,我倒觉得没有必要把生命看得太珍贵,再珍贵也没法把它带进坟墓。没有给人诊病的机会,也就更增加了我观察病人的好奇心,时间一长,我就把四诊之一的望诊练得出神入化了。
, 百拇医药
我们去的是离镇子九十里的县城。那天来接我们的是一辆漂亮的马车,临走时,镇长还过来给我们送行,镇长附在爷爷耳朵上嘀咕了好一阵子我们才上路。到了县城,马车把我们拉进了一座深宅大院,一个五十来岁面皮白嫩的男人把我们迎进屋去,让座倒茶,随和而又亲切地说:“早就听玉钏兄说起过你,一直没得空闲去府上拜访,今天家母有病本应亲自去请先生,可上边有人要来咱县,有些公务不好脱身,连老母亲的病也不能照顾,真是忠孝不能两全啊。”
爷爷朝他摆摆手说:“县长不必客气,先给令堂大人看病要紧。”
爷爷站在那个已经昏睡的老女人跟前看了一会儿,翻了翻她的眼皮,又和县长要了筷子撬开她的嘴唇看了舌苔,最后才给她号脉。爷爷松开病人的手就问县长:最近病人吃过什么?县长回过头去看一个女人,看样子那女人是他的老婆,女人赶紧跟爷爷说,病人有十来天不吃东西,只喝点鸡汤,这两天连鸡汤也不喝了。爷爷问什么鸡,那个女人答,竹鸡。爷爷又问竹鸡现在家里可有。女人说,鸡笼里还有几只。爷爷叫他们逮来一只,爷爷一看,便说,令堂大人的病正是它所害。县长看着他的老婆大惊失色:“你……”县长的老婆还没等县长把话说完就吓得哭起来。
, 百拇医药
爷爷赶紧说:“县长误会了。竹鸡喜食半夏,半夏有毒,久食半夏,竹鸡积攒了足够的毒性,适才看了令堂大人的脉,正是用不得半夏的身子,竹鸡汤对于令堂大人跟半夏汤一样伤了她的元气。”
县长一听这话,有些慌张:“老母亲的病可还有救?”
爷爷说:“试试看吧。”
爷爷吩咐他们立即买生姜二斤捣汁,等汁捣好,爷爷又用筷子撬开病人的嘴,把姜汁一点点灌下去,不到一个时辰,病人就睁开了眼,又过了一会儿,病人要上厕所,等上完厕所,病人就要东西吃了。
县长和他的家人对爷爷千恩万谢,一再夸奖爷爷是神医。夸奖完了又把前面给他母亲看病的医生狠狠贬了一顿,说他母亲险些害在庸医手里。爷爷说:“诊病不准是常有的事,我能看出令堂大人的病不是我的医术高明,是因为病人病到了一定时候症候就明显了。”县长又是一顿夸奖:“不愧是名医后代,不但医术高明,医德也高尚,值得本官学习。”县长说完,吩咐备酒上菜。席间,县长不停地给爷爷敬酒,还给我的碗里夹菜。县长还问爷爷,我在哪里念书。爷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在哪里念书。县长说,你要舍得可以放在我这里。爷爷说,孩子现在在家专修医书。县长一听,说对啊,你看我都糊涂了,像你这样的医术怎能不传下去?县长又说,我看这孩子是个材料。县长又给我的碗里夹了一筷子菜,问我,能不能给我看看哪里有毛病?县长把手伸给我。爷爷赶紧接过话去:孩子还不会看病。县长抽回手去,又和爷爷说起话来,但我可在心里盘算着县长的身体了。
凭着他鼻子两侧的颜色,还有他张嘴时露出的舌苔,我就知道用不了多久,县长就可能有两便不畅的毛病。等县长再一次给我夹菜时,我告诉他,五日之内他小心两便。县长一愣,问我怎么小心。我说拿河螺煮汤喝就行。县长笑着说,我倒要试试。爷爷说:“别听无齿小儿胡说,县长身体无恙。”, 百拇医药